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1世纪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锐减特征明显,对国家粮食安全水平构成了威胁,并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我国31个省域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省域粮食安全水平及其空间效应、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粮食安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正向的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和Lisa聚类图的局部分析显示,不同省域粮食安全水平有着空间相关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集聚模式。空间计量回归表明:省域之间的粮食安全水平在地理空间的邻接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溢出效应,粮食安全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或影响的途径可以通过邻接地区而相互传递。耕地面积对粮食安全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人均粮食耕地面积每提高1%,粮食安全水平系数将提高1.0265。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均衡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迁转失衡、结构失衡和承载失衡问题。针对失衡问题需要探索均衡路径,即以迁转均衡为重点促进人口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以结构均衡为重点促进产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以承载均衡为重点促进空间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质量反思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罗松华 《求索》2014,(5):47-52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现行体制机制不健全、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我国城镇化存在着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必须多管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崔翔 《人民论坛》2014,(5):81-83
由于过分追求空间的经济效益,我国以往城镇化进程是资本逻辑驱动下的空间生产,忽略了城市空间的公平与正义,导致了许多空间问题的产生。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就必须实现资本的空间正义转向。以空间正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对资本加以规范和引导,克服其贪婪本性,促进城市空间生产更加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5.
“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发源于湖北,逐步走向全国。目前,全国共有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自治区副中心城市35处,共涉及40个城市,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的17个省和自治区。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还将出现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自身发展质量是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成果体现;城镇化推进效率,是城镇化质量的基础前提;而公平协调的城乡关系则是城镇化质量的保障和目标。城镇化质量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城镇化质量既包括城镇化核心载体的发展质量,也包括城镇化域面载体的发展质量,还包括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从构成要素看,城镇化质量又可分为人口城镇化质量、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和空间城镇化质量。城镇化质量具有适用性、相对性和动态性。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水平、城市发展质量、城市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等概念,既有一定联系又相互区别。遵循代表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可从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城乡协调程度三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7.
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过程中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差异,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实际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3)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人口城镇化领先,中部土地城镇化较快,西部土地城镇化超前,不利于全国综合协调耦合度的提高。基于此,应优先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财税制度改革,继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配套GDP考核机制及产业政策改革,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积极突破制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实现二者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城乡二元分割的理论预设误区,并由此衍生出一些制度与措施误区|二是发展规划误区,行政主导式城镇化缺乏对被城镇化农民的长远规划|三是价值导向误区,很大程度上仅仅将城镇化视作提振当下经济疲软的短期手段,而忽略了城镇化的综合功能,更漠视了城镇化的“第一挑战”性|四是产业布局误区,传统产业大幅集中在城市,导致城乡分离和悬殊。要走出这四大误区,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科学调适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健全政绩考核体系与问责机制以匡正城镇化的价值导向,建立投资地域动态税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决定了我国各地方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理解认识和实施战略也各有侧重.本文在考量2011年我国各地区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等指标基础上,设计并计算节能减排综合绩效指数,将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节能减排综合绩效指数划分为三个区域进行分析比对.选取位居三个区域的重点省份,对节能减排实际工作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邹琳华 《人民论坛》2023,(20):48-54
我国住房市场正在或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趋势性变化:住房短缺时代过去,但部分城市区域住房供求矛盾仍将存在;城镇化新增住房需求减弱,但半城市化人口住房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改善性住房需求增长潜力较大,但有效释放仍存在障碍。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推进长效治本举措,需要大力发展租房市场、探索先租后买,逐步转化半城市化人口为完全城市化人口;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促进地方财政转型,逐步降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化解结构性供求矛盾等。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移民的搬迁、城镇的新建本身也为移民的后期发展铺设一条通道——以此为契机加速库区的城镇化进程。同时,三峡库区作为一个跨行政区划的独特地理区域,内部的发展条件既具有统一性、相关性,又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其发展在整个库区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联动、制约与协同效应。所以,从区域性的整体视角对库区内城镇化进程进行整合和优化,是加速库区城镇化进程、提高库区  相似文献   

12.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特别是土地产权问题关系到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全局.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存在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产权制度安排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重视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利益平衡的土地产权制度,强化宏观调控,土地管理和权力监督等措施,对于促进整个社...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讲过: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党中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城镇化建设到了一个新阶段。2012年,海南城镇化率为51.6%,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左右。新型城镇化不仅包括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我们认为,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  相似文献   

14.
李平金 《求索》2012,(10):35-37
本文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制度变迁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对数据的平稳性、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显示:制度变迁是经济波动的单向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制度影响相对较大。据此,文章最后就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实施差异化制度变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邹海燕 《前沿》2022,(6):125-132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以广大群众为主体构建起来的社会空间的转化和再造过程,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在空间生产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应该成为衡量空间正义的根本标准。布局协调、结构合理、多元共生、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是以人为本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空间正义原则的彰显。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把握空间变迁的制度弹性,构建起差异化多元共生的发展空间,以绿色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治理,践行了生态宜居的空间正义原则,是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金世斌 《群众》2013,(5):58-59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这对做好农民转移就业和城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及驱动因素的结果显示,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群趋势,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和能源消费强度大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对碳排放总量影响显著,其中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城市化、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论为我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碳减排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支持机制,以及各省域构建各具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决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任何城镇总是坐落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之中。城镇规划布局、建设和发展依赖于地质环境并受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城镇建设和发展又不断地改造地质环境,当城镇资源开发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承载力时,地  相似文献   

20.
论小城镇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当是从小城镇的实践发展中获得的某种启迪。本文概要回顾了小城镇的发展历程,认为小城镇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及道路选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考虑到未来城乡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小城镇仍然可以是城镇化推进的一种补充形式,但是却难以成为我国的更高层次且以质量为主的城镇化道路选择。如果说城镇化起步之初的农村和城市两个大头组成的是葫芦型的社会结构,那么我们现在将要考虑的就是一个农村现代化而城市体系亦十分发达的蘑菇型的全新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