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曾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间,在全国大规模采风运动的基础上,全国共编写出二十多部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白族文学史》和《纳西族文学史》就是其中的两个可喜成果。它的出版,不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祖国光荣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是在旧社会里,少数民族人民不仅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文化上也受歧视。只有在解放后,在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时代,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后,台湾刮起一股民族分离运动的邪风,主张有一个异于中华民族的“台湾民族”,以台湾为独自的共同体而有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主张有别于中国意识的“台湾意识”’。从而在文学问题上,他们主张有别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相对立的台湾独自的文学。在台湾现代文学史问题上,他们否认中国现代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深刻联系,当然,他们也急于否认”五四”新文学运动对台湾现代文学的深远密切的联系。然而,意识形态和政治不能替代具体的历史真实。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和发生在时序仅仅相差三四年的、殖民…  相似文献   

3.
以身体视角切入文学史,其实质是以人或人性发展为出发点来考察文学演变的过程.从先秦文学中自由的身体到封建文学中变异、扭曲的身体;从五四文学中觉醒、反抗的身体到革命文学中激情、战斗的身体,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化、静默的身体到当下消费社会里成为了商品、市场化的身体.身体的每一次变迁,它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中的不同境遇体现了文学史演变的线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一直延续着《史记》编年体的体裁,呈现出历史性。对于当代文学史的编纂,不同的编者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自夏志清先生编写《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来,文学审美性开始得到关注,这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新变。近来,"世界中"的概念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当代文学史编纂的又一新意。但是,不管是文学审美性还是"世界中",文学史的编纂始终离不开传统性的范畴。而我们更是呼唤不被遮蔽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不是简单地罗列文学变化的历史过程,而是要在文学变化的过程中寻求变化的依据、意义、影响等问题,那么这种寻求就需要在文学史涉及的若干方面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是在这种关系中建立文学史的叙史框架。本文从文学的经典化机制、文体的演变关系、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目标、文学标准的变化状况,以及文学史在叙史过程中涉及到的文学视点和文化视点的矛盾这样几个方面,探讨了文学史研究中体现的几种对话关系。这种论述不是对于文学史包含的对话关系的完全穷举,实际上可以在许多不同方面建立多种角度和意义的对话关系,那么,这里的论述目的就是解剖文学史对话关系的实质内容。通过这种解剖,我们可以对文学史有更为充分的体认,对于实际的文学史的撰写和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6.
打碎一切政治枷锁,干干净净以文学为基点研究文学史、以纯中国人心灵分析文学史是司马长风治史的基本原则.文章主要从文艺思想、散文创作和人品方面分析论述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新文学丛谈>中对周作人的接受.  相似文献   

7.
"青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关键词之一,百年中国文学史也可以看成是百年青春发展史,通过对"青春题材"的小说进行梳理,试图勾勒出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发展的一个总体的格局和一个大致的轮廓,虽然对于个体的"人"来说,青春总会逝去,但是文学却可以永远处于"青春"的行走状态,从这个角度看,文学与青春是有着不解之缘的,文学是人在未知中探求理解,在纷杂中寻找真实的一种尝试,这也正是"青春"的某种隐喻。  相似文献   

8.
邓姿 《求索》2012,(7):142-144
七月派小说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文学现象,内蕴着厚重、复杂、另类的现代性品格,因政治权力的强行介入,长时间内从文学史中被驱逐与分离。新世纪以来,七月派小说被重新发现且沿着作家的个案研究和流派的综合研究两个方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研究态势。这是对刻意遮蔽领域的揭秘,是对无奈缺失环节的找回,也是学术研究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0.
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性化、抒情化的内因外缘郭建勋在文学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都和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及文学本身的承传演进规律密切相关。而骚体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专门文体,它在建安时期向个性化与抒情化的转变,其原因不仅系于整个建安文学所共同依赖的政...  相似文献   

11.
师会敏 《求索》2008,(4):165-167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种重要的文学观,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资源,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偏颇,对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如何在新时代吸取其理论资源,来建设当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单永军 《前沿》2009,(4):179-182
文学经典是当今文艺学领域的热点话题。我们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文学史中的经典建构。本文首先梳理了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的涵义,而后就文学史和文学经典的关系出发,探讨文学史中经典建构的原则与问题。文学经典对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经典构成了文学史的骨架,对文学史创作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学史在经典的选择、确立和承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经典面临着危机和重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通史共有13部,这些文学史表现出以启蒙和教育为宗旨的总体特征.它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作人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著作.周作人编写的两部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和《近代欧洲文学史》均极具研究价值和意义.这两部文学史既体现出民国时期典型的文学史观,也渗透了周作人独特的文学批评理念;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一并讨论,体现了编者宏大的叙事观念,在比较文学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尧 《探索与争鸣》2024,(1):53-60+178
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存在“关联性”。“思想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不是研究作为思想史一部分的文学,不是把文学史作为思想史的分析材料,而是将“思想史”作为“文学史”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只是关注思想影响了文学,而是讨论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学,文学又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和创造了思想。因此,这一研究凸显的是“思想”与“问题”的对话——视野是思想史的,问题则在文学史。思想史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清理和呈现“外在影响”的同时更侧重关注“思想”如何成为“文学”的“内在”构成,因而,也是把“外在影响”转换为“内部生成”的一种考察,由此或可打开进入文学史乃至人类精神史的另一条路径,重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一个过早面临的问题大陆开展台湾文学的研究迄今十年有余。近两三年来似乎出现这样一种趋向:最初迈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都忙于将自己近十年来的研究心得,以一种概观性的史著形式进行总结和整理,以求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肯定下来。于是,一时间听说就有好几部台湾文学史(或类文学史)都同时进入紧张的编撰之中。笔者未能免俗,也参予了一部台湾文学史的写作。从年龄层次看,最初涉入这一领域的学者大都已进入中年或壮年。他们做为一个研究者成长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都带有伴随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中年一代知识分子的长处与不足。这一特点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在他们最初的研究中,表现出长于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入手去剖析文学的诸种形相,而在对文学自身审美特征和规律的阐释与探寻上,则稍有欠缺。  相似文献   

16.
金华 《求索》2008,(6):168-170
文学史的撰写存在着一种遮蔽现象。要全面认识文学史,就必须分析这种遮蔽机制,而这一机制涉及文学史的容量、信息量;也涉及文学史书写者自身的素养,诸如文学理论观念之文学观、文学史观,撰写时的叙事同一性特征;还涉及外界的隐含的限制因素,如伦理、意识形态等。  相似文献   

17.
周:目前,中国古今文学演变的问题尤其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分期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不知您对此持什么样的观点?陈: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来说,如何界定中国文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分期,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过去我们接受1840年,1919年,1949年这三个坐标,如果从民族解放的角度看,未尝不可以。但从文学发展的实际看,很值得我们怀疑。从本质上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是在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重新组合以后开始的,这里所指的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到1949年之间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  相似文献   

18.
宋巍  董慧芳 《求索》2005,(8):132-134
宝剑意象是中国侠义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对于宝剑的追求和赞美,反映了中国侠义文学的审美诉求。其内涵具有文学史研究范式的意义。由此烛照文本与现实的互动轨迹,思考侠义文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作为当下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形成于20世纪中国的"现代文学"概念,不仅是对一段文学史的命名,而且是对一套特定的文学价值观的概括性表述.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学活动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但改变了这段文学史的原有框架,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形成对这种价值观的冲击和超越.这里所做的,首先是对一种已然发生的文学史事态的描述,但其最终目标,却不独从较深层次上揭示中国文学的当下状况,而更在通过这种揭示对它的未来发展做出尽可能前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张霞 《青年论坛》2011,(2):117-123
胡风及其事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精神现象。他将审美和政治纳入主体实践机制,在战士还是诗人的困境中,营造着个人的"政治乌托邦"期盼。而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方法论的分野,使胡风对主流话语的追随和再阐释犹如隔岸的呐喊,成为政治对知识分子的一个巨大反讽。胡风独特的文艺和政治观,以及他的人格追求和文化选择,与历史现场相互辉映,彰显了知识分子在复杂语境下与时代共处的文道之争和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