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国光 《探索》2011,(4):54-57,76
去年年底以来,“国富”与“民富”及其关系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其实,科学地看,所谓“国富”与“民富”及其先与后的问题在我国并不存在。真正存在的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如何转向“共同富裕”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虽然在很短的历史时期中迅速完成,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却迟迟不能够自动实现。在市场化、私有化的大浪淘沙下,这也不大可能实现。相反地,随着市场化、私有化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趋势“自然出现”。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时候,对于私人资本经济往往偏于片面支持刺激鼓励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方面,而不注意节制和限制其剥削和导致两极分化后果的消极方面。解决“先富”转向“共富”的思路:一是从分配领域本身着手去解决;二是从所有制结构上,强化公有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去解决。  相似文献   

2.
关于维护六盘水市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要实现劳有所得,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注农民工合法权益,就是真正地关注民生。六盘水市现有36.87万农民工外出务工,为我市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包括基本权益保护、社会地位、就业状况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民生取向与社会公正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并将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惠及十几亿人口;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奠定经济技术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发展观、民生观和社会公正观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和与时代接轨;强调坚持改革方向,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加强教育工作是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福建省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中,社会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强省”等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富裕贵在“共同”杨国臣,王玉环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里讲的富裕可贵就在“共同”二字.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同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基层干部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必须在意识、能力和精神等方面实现全面跃升。基层干部要着力培养共富意识、发展意识、民生意识、担当意识,做共同富裕理念的传播者、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惠民利民富民的贴心人、勇立时代潮头的追梦人;要大力提升政策研究能力、执行落实能力、基层治理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确保共同富裕方向不跑偏、举措见实效、成果有保障、动力可持续;要大力弘扬斗争精神、铁军精神、工匠精神、“四千精神”,在推动共同富裕中涵养精神气质、锤炼政治品格,真正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冯德军 《奋斗》2022,(4):47-48
<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一个亮点和重点。十七大报告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列章加以强调,这在迄今为止的党代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十七大报告还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十七大报告就向我们清楚地提出了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与公平正义彼此之间的关系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这里仅从社会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宋伟 《学习论坛》2023,(2):112-119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理想和追求,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成就为这一理想和追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历史任务,没有捷径、坐等不来,只能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奋斗共建才能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面协同、循序渐进的富裕,既要通过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做大“蛋糕”,又要通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分配分好“蛋糕”。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面临总体发展水平不足、分配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公共保障不足、个体发展能力不足等现实约束。为此,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技术基础;完善分配政策体制,形成共同富裕长效机制;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强化共同富裕社会保障;提高个体发展能力,激发共同富裕内生动力,使共同富裕之路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7,(12):56-58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提出民生“五有”目标是十七大报告的最大亮点,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内蒙古考察时进一步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出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成为推动改善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理论,它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 有一种制度,它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查颖冬 《唯实》2023,(2):29-32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独成章,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实现阶段、衡量标准及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再次凸现出来,成为国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是我国社会总体进入小康发展阶段后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犤1犦在我国,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更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实现的实践过程。这里,仅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实践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些探索。一、共同富裕的实现阶段自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之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就把摆脱贫穷、实现民富国强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一直在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我国的实…  相似文献   

14.
宋贵伦 《前线》2023,(1):18-21
党的二十大对社会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我国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关键。完善“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11月第一次提到了“共同富裕”概念,后来在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出了对“先富”和“共富”的完整的思考。经过他本人的论述,最终把这个命题概括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中,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共同富裕。明确“共同富裕”的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共同富裕的含义却有很多种理解。笔者认为橄榄型社会是目前最符合共同富裕标准的社会形态,构建橄榄型社会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韩金莉 《先锋队》2011,(3):F0002-F0002
近年来,柳林县庄上镇党委、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科学发展,更加关注民生”的发展理念,重视抓好、落实民生工程,使全镇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以保证民生建设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不断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首要原则,始终贯穿民生建设整个过程;合理确定民生福祉的范围和标准,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全体人民共享民生发展成果,彰显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主义“公平分配”理念的批判,系统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前提、对象、原则和实现形式,进一步指认了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是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的根本前提,明确了分配在本质上由生产所决定,提出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的设想。透过《哥达纲领批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理论,启示我们在看待分配的问题上要认识到实现公平的分配制度的渐进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尊重生产决定分配的社会发展规律,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分配领域的公平。  相似文献   

19.
于成文 《求实》2006,6(12):21-24
共同富裕思想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经过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实现了理念上的重大变化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指导思想来看,由“平均主义”和“先富论”转变为“共富论”;从共同富裕的内涵来看,由仅仅把共同富裕看成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转变为把其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富足与和谐的有机统一体;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定位看,由仅仅把共同富裕当成一个理想的目标转变为把其当成理想目标和现实相统一的过程;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来看,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为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世界范围内的极端贫困、战胜现实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指南。同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及社会公平正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从最根本的人类真正自由发展的角度入手,共同富裕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本质,社会公正才有了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