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成年牦牛肺支气管动脉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探索支气管动脉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结构。支气管动脉分布于支气管、胸膜、淋巴结、小叶间隔、肺动脉与肺静脉外膜、迷走神经鞘膜及气管腺周围,其中膜厚度占外径百分率MT(%)的均值为(33.30±11.03)%。肺外支气管动脉内皮下层无纵行平滑肌束,但进入支气管壁后其内弹性膜分叉并包绕纵行平滑肌束;中膜平滑肌结构较致密,外膜中含纵向螺旋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和弹性纤维。小支气管黏膜固有层中含有大量的支气管小动脉,数量可达(120±51)条/mm2。虽然黏膜固有层与外膜中的支气管动脉管径相差较大,但中膜平滑肌的厚度却很相近。可见,成年牦牛肺内支气管动脉管壁中的平滑肌含量非常丰富,是一种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结构,表明低氧对牦牛肺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成年牦牛肾内动脉的管壁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形态学计量分析,探索肾内各级动脉的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牦牛肾动脉分为弹性动脉和肌性动脉。弹性动脉内膜较厚,中膜有丰富的弹性膜和弹性纤维,三层膜分界不明显。弹性动脉向肌性动脉过渡时内弹性膜可分出次级弹性膜并出现断裂,断裂处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细胞。肌性动脉内皮下层包含纵行的平滑肌束,当血管收缩时突出管腔呈内膜嵴状,内膜中的纵行平滑肌可延伸至中膜层成为其普遍的组成成分。动脉管壁中膜层与血管外径的百分比(MT)变化幅度很大(14.2%~43.83%),均值为28.21%,说明成年牦牛肾内动脉管壁平滑肌相对增生变厚。管径越小的动脉管壁中膜层平滑肌和胶原纤维的含量相对增多,MT值较高,平滑肌的功能更发达。随着动脉管壁中膜层弹性纤维逐渐减少,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相对面积比(C/E)明显升高,进一步说明低氧环境对牦牛肾动脉管壁构成有影响,特别是对微小动脉的影响非常显著。肾内各级动脉管壁的特殊结构可能是为适应低氧环境作出的改建。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高原动物冠状动脉的组织学结构特征,以生活在海拔3500m以上的不同年龄牦牛为对象,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其心脏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牦牛冠状动脉不同分支管壁的组成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尤其表现为不同个体间右冠状动脉的性质有较大变化。肌性冠状动脉的外膜与中膜之间没有外弹性膜;中膜很发达,主要由平滑肌组成,大部分为环形排列,靠近外膜处出现纵行平滑肌束,其数量随年龄的增长明显增多;内膜的内皮下结缔组织层缺失,内弹性膜在5月龄发生断裂,成年时断裂处出现次级内弹性膜。各年龄段牦牛冠状动脉内膜的相对厚度的平均值r均小于0.1,没有发现性别差异。说明牦牛冠状动脉的独特结构及增龄性变化可能是其对特殊血流动力学压力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光镜观察及形态学测量方法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海拔4 000 m左右)及甘肃省兰州地区各5只藏獒肺的组织结构和肺动脉血管壁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藏獒肺胸膜较厚,其中富含大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支气管、细支气管管壁较厚,固有层与外膜有较多弹性纤维;肺呼吸部肺泡管的数量多,每支呼吸性细支气管分出多条肺泡管,肺泡管宽大;许多肺泡常呈现萎陷的小囊,分布在肺泡管周围;肺泡隔内毛细血管丰富,并呈扩张状态,管腔内红细胞数量较多.动脉血管壁测量结果显示,不同海拔地区藏獒肺小动脉中膜肌层厚度与血管外径的百分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于牦牛和驼马.  相似文献   

5.
高原牦牛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日龄牦牛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牦牛肺对高原的适应性机理。结果显示,VEGF大量分布于导气部上皮的Clara细胞胞质和伴行肺动脉内皮细胞胞质内;在导气部上皮的纤毛细胞、管壁平滑肌内也有分布;VEGF在肺动脉平滑肌中的分布随着管径的减小而减少;在呼吸部上皮内没有VEGF分布,仅在肺泡壁有散在分布。表明,低氧能刺激1日龄牦牛肺导气部和肺动脉内的VEGF含量增加,从而对牦牛肺的发育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牦牛肺能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比较观察和测量了高原藏羊和平原小尾寒羊的肺组织结构,并就藏羊肺组织形态测量指标与高原低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藏羊肺组织在肺泡大小、单位面积肺泡数和细小血管数、肺泡隔的厚度、肺泡隔内弹性纤维含量和毛细血管数量、终末细支气管的管径及细小动脉管壁中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的含量等方面与小尾寒羊的肺组织相应值比较,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和特点,这些差异和特点正是藏羊肺组织适应高原低氧的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牦牛输卵管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妊娠期牦牛输卵管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牦牛输卵管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肌层和外膜.黏膜上皮主要由纤毛细胞、分泌细胞及少量基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妊娠期牦牛输卵管漏斗部和壶腹部分泌细胞顶部有突起,漏斗部分泌细胞的突起呈现2种类型:一种突起中不含核,细胞胞浆的核上区和突起中可见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 Schiff,PAS)反应阳性颗粒;另一种突起中含核,但无PAS反应阳性颗粒.壶腹部分泌细胞的突起均属第一种类型,峡部分泌细胞顶部无突起.固有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峡部固有层中含有浆液性腺.黏膜形成纵行的初级皱襞.漏斗部和壶腹部皱襞高而窄,分支多;峡部皱襞矮而宽,分支少.肌层主要由环形肌组成,从漏斗部向后,肌层逐渐增厚,峡部达到最厚.外膜为浆膜,在输卵管系膜处为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黄淮白山羊冠状动脉、心肌组织结构及其CX-43蛋白的分布特点,将10只健康成年黄淮白山羊经麻醉后颈动脉放血致死,取其心制作标本。一部分通过冠状动脉血管铸型标本制备,心肌及冠状动脉标本常规石蜡切片,经MASSON三色、VV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显微观察并摄影;另一部分冠状动脉标本通过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固定后,于60℃300 g/L的KOH溶液中浸泡、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冲洗、37℃胶原纤维酶Ⅱ溶液处理6 h后通过20 g/L鞣酸浸泡2.5 h,10 g/L四氧化锇浸泡、梯度乙醇脱水,喷镀氯化金,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摄影。结果表明,黄淮白山羊冠状动脉主要形成左冠状动脉旋支、前降支、左前降支对角支及窦房结支;右冠状动脉可形成右冠状动脉旋支,前、后降支和窦房结支等重要分支,黄淮白山羊冠状动脉属于左优势型。弹性冠状动脉管壁中弹性纤维捆扎成束,部分弹性纤维呈螺旋状,肌性冠状动脉管壁平滑肌丰富,少见或偶见弹性纤维。隔缘肉柱心内膜下方分布有浦肯野细胞束,小动脉位于其近中央分布;乳头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有少量胶原纤维,浦肯野细胞束沿乳头肌中血管边缘分布;心耳心肌细胞间的胶原纤维明显多于室中隔心肌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含量;CX-43蛋白主要分布于隔缘肉柱、乳头肌、心房和室中隔的心肌细胞连接处和浦肯野细胞胞膜。  相似文献   

9.
对6头健康成年牦牛颈静脉放血致死并取出心脏,经左右冠状动脉同时灌注甲醛碳素墨水,再经40 g/L多聚甲醛水溶液充分固定,取心室组织块石蜡包埋、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显微镜测微尺测量并照相。结果显示,牦牛心室微循环床中微动脉的直径小于100μm,以分叉状或梳状发出分支,走行多弯曲,呈蛇行状或螺旋状。终末微动脉管径均小于15μm。牦牛的毛细血管直径小于10μm。毛细血管之间形成H形或Y形的广泛吻合。吻合的毛细血管主要有3种不同的来源。牦牛微静脉的直径小于300μm,呈树根样结构。一条微静脉由若干条不同来源的毛细血管结合而成。牦牛心室肌中存在着动静脉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牦牛子宫及卵巢动脉的结构特点及供血特征,本文利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血管铸型技术,对20例未发情的健康成年牦牛子宫及卵巢动脉进行离体铸型标本制作和观察。结果发现,牦牛的子宫动脉非常丰富,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上行支在子宫角部发出卵巢支和输卵管支,与卵巢动脉吻合;下行支主要向子宫体和子宫颈供血,并且两侧子宫动脉下行支有吻合现象;卵巢动脉分支包括卵巢支,子宫支,输卵管支;卵巢支呈高度盘曲的螺旋状,尤其在近卵巢门端呈拳头状或球紧密盘绕。上述结果表明,牦牛具有丰富发达的子宫动脉,可能是为了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形态学特点。牦牛的卵巢动脉呈高度盘曲的螺旋状可能是为了维持血压的稳定,保证了性腺在动物生殖过程中供血的稳定性及优势卵泡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