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11月即将举行的台湾"九合一"选举,不仅是马英九2012年连任以来的"期中考",更是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两项选举的"前哨战",蓝绿双方竞争激烈。包括"六都"在内的县市长选举及其结果,更是此次选举的观察焦点。目前看,国民党选情虽较严峻,但如果在最后阶段动员得当,亦并非没有胜算的可能。提名情况8月初,国民党经过党内初选或征召的方式,已完成绝大部分县市的候选人提名,个别县市尚有待最后协调。  相似文献   

2.
2012年台湾地区选举结束,马英九获得连任,国民党在台湾民意机构中获多数席位。这次选举表明,坚持"九二共识"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拥护。而选举结果,也将对今后两岸关系和岛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本刊推出特别策划:两岸关系展望。请看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9)
<正>国民党主席选举形成6人竞逐态势。虽说党主席从"烫手山芋"忽然成了"香饽饽",引来那么多人争抢是好事,但在国民党支持者看来,这场选举从一开始就有人充斥着政治算计、蓄意攻讦,加上绿营、绿媒的见缝插针、挑拨离间,他们因此担心选举结果产生之时,也是国民党再次分裂之始,国民党前路吉凶未卜。国民党主席选举负面新闻不断传出,对亟欲奋起的国民党造成重创。按照选举办法,新  相似文献   

4.
2012年,台湾政局仍然以蓝绿对抗为主要特征,从年初激烈喧闹的选举到年末沉闷僵持的对立,国民党还是国民党,民进党也还是民进党,几乎看不到败选后的民进党有改弦更张的迹象,也看不到国民党还有什么更高的招数来让台湾经济和社会振衰起弊。马英九在社会各界支持"九二共识"的声浪中胜选连任经过激烈的对抗和竞争,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和民意代表选举2012年1月14日落下帷幕。马英九以51.6%的得票率胜出,超出蔡英文近80万票。在台"立委"选举中,国民党依然固守了台湾民意机构的过半优  相似文献   

5.
<正> 对马英九和他统帅的国民党而言,处理亲民性、现代性与候选人形象的塑造和维持是关键。处理好就是以逸待劳,处理不好就是强弩之末。马英九在国民党主席的选举中获胜。他当选以后的国民党走势和他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的位置判断广为各界所关注。马英九当选党主席对国民党治理是好是歹,对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地位"是吉是凶,对他自己的"总统"之路是以逸待劳还是强弩之末?笔者以为取决于以下几点。党内整合。此次国民党主席选举是国民党首次将直接对决式选举引入党内,因此造就了国民党良好的民主形象,但是选举的残酷性本身也造成了党内理想和利益的纷争。党产、反黑金、党内改革如何进行并不因马英九的当选而顺理成  相似文献   

6.
已经过去的2014年,"九合一"选举成为台湾政局主线。选前,蓝绿围绕选举提前布局、争夺激烈。由于马英九当局内部整合不力、施政不佳,而民进党趁势强力掣肘,使得马英九当局深陷困境不能自拔。最终,选举结果以国民党惨败、民进党大胜告终。由此,宣告国民党告别马英九时代,进入权力重新盘整期;而民进党则实现世代更替,全面进入蔡英文时代,但两岸政策调整止步不前、"台独"声音再次抬头。一、"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史上最大惨败,民进党实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4)
<正>据台湾媒体报道,争取连任的国民党现任主席洪秀柱,将于4月请假投入参选,此期间的主席代理人已经找好。洪秀柱2月8日在国民党中常会上预告,"将请国民党副主席胡志强代理主席"。另据岛内媒体报道,针对此次国民党主席选举"五强争霸"的态势。国民党"立委"赖士葆8日在脸书上发起"您认为谁最适合担任国民党党魁"的  相似文献   

8.
金奕 《两岸关系》2010,(4):24-25
2月27日四席民意代表补选结束,国民党遭遇执政后选举四连败,引发岛内外舆论对马当局的一片看衰之声,甚至认为马英九可能无法代表国民党参选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虽然国民党的士气及"马金体制"再受打击,但持平而论,影响国民党选举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实际上正在得到改善,未来马当局面临的执政形势将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9.
<正>台湾"九合一"选举定于2014年11月29日举行。一般认为,依据目前岛内政治格局与国民党执政现状观察,这次选举总体上将呈现"蓝守绿攻"、"蓝消绿长"的态势:国民党维持既有执政县市面临困难,执政席次减少似成定局。选后,预测"北蓝"将越来越淡,"南绿"将越来越深,台湾蓝绿政治版图如出现重大变化,对未来台湾政治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6月24日,被视为国民党2016年"大选"热门人选的台湾新北市长朱立伦宣布竞选连任,引发岛内各界高度关注。朱立伦这一决定是在国民党今年11月底"九合一"选举胜选前景不确定性加剧,考量到"必须先打赢2014才有2016"的情况下做出的。台湾舆论认为,此举将有助于国民党稳住"九合一"选情,有利于朱立伦积累未来更上一层楼的政治能量。但有媒体指出,由于朱立伦宣布"不中途参选总统",这将给蓝营2016年"总统"选举布局增添变数。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3)
<正>新媒体(New Media)在台湾政治场域起大规模的作用,可以追溯到2012年"反媒体垄断运动",其后在2013年因"洪仲丘事件"而起的"白衫军运动"发挥关键的动员作用。新媒体对于台湾青年所发挥的政治动员效果,最为明显的是2014年3月18日"太阳花学运"及当年底的"九合一选举",此后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由于这几场运动与选举结果都涉及两岸关系发展,因此新媒体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开始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的台北高雄选举尘埃已定,国民党赢得台北市长的选举,民进党赢得高雄市长的选举。人们开始关注选举后的台湾走势将会如何?台湾局势:继续蓝绿阵营对峙这次选举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选举结果将对未来两年台湾政局起着重大  相似文献   

13.
<正>11月27日,台湾即将举办改制后的第一次五都市长、市议员和里长选举。由于五都人口占据台湾地区总人口的近60%,五都市长选举被认为是选民对于国民党执政的中期检验,关系着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党力量分布,是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的前哨战,因此,国民党和民进党均全力以赴,不敢稍有松懈。当然,五都选举也引起海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3)
正蔡英文在1月16日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大胜,民进党同时赢得"立委"选举,获得"立法院"的多数席位。台湾新的政党轮替成为现实,国民党将再次成为在野党。自2014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败后,民进党再次上台就已经成为台湾普遍的政治预期。为确保平稳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这一年多来蔡英文说话谨  相似文献   

15.
<正>2月7日,台湾地区第8届"立委"补选投票结果揭晓。在5个补选席次中,国民党获2席,苗栗县候选人徐志荣、南投县候选人许淑华当选;民进党获3席,台中市候选人黄国书、彰化县候选人陈素月、屏东县候选人庄瑞雄当选,蓝绿"立委"席次补选维持原状。民进党认为,其在3个选区得票都有增长,维持了该党"九合一"选举以来的势头。但这一结果对国民党而言,也有一定的"止血"效果。选举结果也显  相似文献   

16.
金奕 《两岸关系》2013,(2):23-25
2012年初,国民党赢得"二合一"选举,取得开门红,台湾民众对其充满期待。但由于国际经济大环境以及自身种种原因,其声势开高走低,推出的一系列拼经济措施和社会改革政策,不但成效有限,还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弹,2012年成为国民党充满挫折的一年。国民党奉行积极稳健的两岸政策,成为全年政绩中的少数亮点,也让两岸关系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影响今年底台湾"七合一选举"选情的主要因素包括蓝绿基本盘变化、执政大环境、候选人特质与治理能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效应等诸多方面。目前分析,总体选情对执政的国民党不利,若将"六都"版图变化视为选举输赢的主要标志,选举结果恐怕将呈现出民进党不会输,国民党不会赢的局面。就影响而言,"七合一选举"不会直接动摇国民党中央执政根基,但可能延续"蓝消绿长"的态势,成为"蓝大绿小"向"蓝小绿大"方向转变的关键一役,并进一步削弱马英九党内地位和执政权威,加剧苏贞昌与蔡英文之间的矛盾,亦将间接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2月3日,台湾首次“省长”和台北、高雄“市长”大选落下了帷幕。选举结果展示出的台朝野各党内部整合实力消长、政治诉求调整、策略运用得失,对未来岛内政局走向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选举结果,朝野三党各有胜负 从此次选举结果看,台湾朝野三大党在此次选战中互有胜负。国民党保住了“省长”及高雄“市长”,却使台北“市长”及“议员”选战遭到重挫。国民党不愿但也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由国民党垄断一切政治经济资源的时代到此宣告终结。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对选举结果没有明确表示看法;而国民党党务干部上至秘书长许水德下到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月台湾"立法委员"选举,"立法院"呈现国民党"一党独大"态势。"立法院"席次的变动及3月22日"总统"大选结果,将不仅影响未来台湾政局走势,也牵动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台湾年底将进行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长三项选举,这是台湾政权再度轮替后首度进行的地方性选举,尤其是县市长选举涉及地方政治版图重新划分,被视为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前哨战。朝野政党主要是国民党和民进党对此高度重视,积极进行选举布局,力求创造有利的选前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