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月24日,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之子连胜文在台北圆环举行记者会,正式宣布参选台北市长。连胜文宣布参选后,蓝绿皆加快动作、积极备战,蓝营方面,连胜文加紧耕耘基层,宣示政见,展露"尊马(英九)"姿态,并积极应对党内竞争。绿营方面,有声音呼吁尽速整合,但苏贞昌出于自  相似文献   

2.
赖锦宏 《台声》2011,(1):36-37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儿子连胜文,在台湾“五都”选举前夕在台北县议员候选人陈鸿源的造势晚会上被林正伟(绰号马面)枪击,一时之间沸沸扬扬,不仅引起各种政治揣测,更让人对台湾的民主前途和法治社会产生忧心。案情发生后一个月,台湾警方仍未能公布调查案情,更让许多“阴谋论”在社会上滋生。  相似文献   

3.
动态     
《台声》2011,(2):10-11
连胜文遭枪击案正式侦结 台检方定调“误击” 历经57天侦查,连战之子连胜文遭枪击案终告侦结。1月21日,台检方召开记者会认定开枪嫌犯林正伟欲枪杀的是陈鸿源,“误击”连胜文,流弹意外击毙台下观众黄运圣。  相似文献   

4.
杨晶华 《两岸关系》2014,(11):15-18
<正>根据台"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告,"九合一"选举共有84人角逐22个县市长职位。兹将参选人基本情况介绍如下。台北市连胜文:国民党籍。1970年2月4日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之子。长期在金融界任职。2008—2010年出任台北市悠游卡公司第一董事长,任内因使公司扭亏为盈并扩大悠游卡使用范围而获好评。现任国民党中央委员。柯文哲:无党籍。1959年8月6日生。台湾大学医学院临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6,(4)
正如果说2004年,陈水扁凭着"两颗子弹"取得连任,其当选的正当性一直受到台湾民众的质疑,那么,2008年的台湾领导人选举,台湾民众又用手中的选票替国民党讨回了公道。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近17%的选票差额,击败民主进步党候选人谢长廷,实现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历经8年在野,励精图治,终于东山再起,重新上台。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17)
正台湾最后一位政治死刑犯台湾著名社会运动家、统派代表人物曾力促连战访大陆实现大和解简历陈明忠陈明忠,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是台湾著名社会运动家、统派代表人物。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18岁的陈明忠成为谢雪红领导的台湾民主联军的突击队队长;"白色恐怖"时期,因为涉嫌"通匪",先后坐了两次台湾当局的21年"政治黑牢",是台湾最后一位被判死刑的政治犯;1987年,通过时任蒋经国秘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台湾《民众日报》1994年4月13日有一篇报道,题为“连横的《台湾通史》台独写得最精采.林浊水劝连战继承祖父遗志”.内容是报道林浊水在台湾“立法院”向连战质询时的情形:“立委林浊水昨天在立法院质询时指出,行政院长连战的祖父连横写的《台湾通史》,其中写得最精采的是台湾如何独立,如何建国,但连战内阁却主张台湾与大陆统一,并反对废省,与其祖父背道而驰,为此林浊水当面奉劝连战要记起他祖父对台湾的感情与寄望.”报道又引林浊水的话说,“但是连院长反对废省,……说如果废省台湾住民情感将无所寄托.但事实上,连战的祖父连横写《台湾通史》,国家才有‘史’,地方的历史不能称‘史’,  相似文献   

8.
<正>"柯文哲现象"的崛起台湾政党政治长期陷于造神怪圈,民众、媒体、舆论每逢僵局、焦虑、泥沼,便会追逐传奇,热衷神话。"柯文哲现象"就是台湾各界期待政治强人、突破"闷政治"困境的心理投射。2014年11月台湾"九合一"选举中柯文哲与民进党达成政治交易,获得新媒体与年轻世代的加持,轻易摘取台湾公民运动成果,形成柯文哲旋风现象,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连胜文,夺取台北市长。这不仅颠覆了台北传统的蓝绿基本盘6:4的政治版图,创造了25万票的差距,而且塑造了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1月29日,台湾首次"九合一"选举。在台北市长选举中,无党籍候选人柯文哲得到853983票,以近25万票优势完胜对手国民党籍候选人连胜文。这种一面倒的结果不仅让双方阵营都表示没想到,也引发了外界对于选前民调准确度的质疑。台湾某民调公司的负责人立刻站出来澄清,不是民调不准确,而是这次青年选民投票行为与以往大有不同,选举模式改变,民调数据自然出现失真。  相似文献   

10.
肖杨 《两岸关系》2009,(12):25-26
“我父亲一个人在台上,灯光打在他身上…很孤独…但是那一刻,我真正觉得我的父亲是个巨人。”看着连战疲惫的身影,连胜文开始觉得身为长子的自己,应该为父亲、为国民党做点事情。  相似文献   

11.
2004年5月20日,在陈水扁靠着两颗子弹连任当天,笔者怀着万分悲恸的心情振笔疾书,写下《妨碍统一的几个迷思必须破除》一文,指出普遍存在于当时台湾社会的四大"拒统"迷思:"中华民国是最大公约数""美国是最大靠山""民主是普世价值""反独就要挺蓝",必须及早破除,否则不仅统一无望,两岸关系也将更为险峻。  相似文献   

12.
台声 《台声》2005,(5):33-33
连战自大陆“和平之旅”返回台湾后,台湾媒体4日纷纷报道连战此行带给台湾的变化,认为此行成功扭转了两岸的氛围,并显示了台湾渴望两岸和平的主流民意。《中国时报》社论《连战的大陆行为两岸关系改变些什么?》表示,任何有前瞻视野的人,大概都会肯定,两岸关系经过了这“八天七夜”之后,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社论说,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连战此行确实成功扭转了两岸的氛围。此时此刻的两岸氛围,是和平、交流的倡议此起彼落,这个氛围的转变,正是从连战踏进大陆之际开始的。社论认为,连战此行也测试出了台湾目前的主流民意,就是渴望两岸和平。台湾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圆满结束了8天7夜的大陆访问行程,于5月3日,搭乘东方航空公司飞机离开上海,经香港返回台湾。连战一行赴大陆访问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大事,是继1993年"汪辜会谈"之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中国国民党中常会4日在台北举行。刚刚结束大陆之行返台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会上表示,国民党上下有责任、有义务促进两岸在谈判协商、经贸交流等5个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台湾是太平洋上的宝岛,拥有丰富的观光游憩资源和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每年吸引数百万人次海外游客赴台湾观光旅游,为台湾观光旅游产业带来庞大商机和可观效益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台湾的全球知名度。2005年的胡锦涛与连战会面,以及2008年重启的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交流协商,将开放祖国大陆观光客赴台湾旅游由"共识"稳步推进到"现实"。越  相似文献   

15.
政经人物     
<正> 连战:访问大陆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与中国国民党有关方面商定: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9日下午会见连战,这是60年来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人首次对话,对台海和平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连战虽然在两次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意外败选,但身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他,目前仍是台湾政坛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庾和周 《两岸关系》2006,(12):42-43
2006年10月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连方瑀参访了广西桂林.广西与台湾广阔的合作前景让连战先生感到兴奋,桂林秀丽的山川让连战先生大加赞赏.连战在漓江游船上感慨地说,不虚此行.  相似文献   

17.
<正>"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18日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如是说。这是大陆最高领导人首次用"黑水沟"这一台湾先民的说法来代指台湾海峡。一道"黑水沟",成为大陆与台湾本岛间的地理天堑;悠悠65载,造成了两岸同胞之间的心理差距。但两岸  相似文献   

18.
问:据悉,台湾连战于近日对马来西亚进行"私人访问",并会晤了马领导人。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与我建交国同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我们对有关国家置中方多次交涉于不顾,执意接待连战往访深表遗憾和不满。我们对一些东南亚国家当前面临的特殊困难表示理解。我们对与我建交国和台湾进行民间性质的经贸往来不持异议。但连战是台湾的高层政要,不是普通商人,台湾当局的所作所为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中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的"张王会"之后,台湾岛内又出现了一股强烈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的呼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王郁琦在谒拜中山陵时表示"中华民国一百零三年了",连战在与习近平总书记单独会面时强调"要正视中华民国,希望中华民国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正资产"。台湾党政界高层人士在大陆有关"中华民国"的表态,受到岛内各界的普遍肯定,并出现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承认两岸分治"的社会舆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5,(3)
<正>1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福建平潭出席了海峡两岸农渔业交流座谈会。会后,张志军接受媒体记者采访,被问及对1月19日朱立伦正式接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一事看法时,张志军表示,国共两党的交往不会停止。张志军指出,两党关系从2005年连战"破冰之旅"以来一直保持良好局面。去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