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区域心理学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心理学也可以称为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其理论假设是不同区域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其心理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为文化是影响社会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论著中,大量地涉及了区域心理学的研究,只不过研究方法与心理学不同而已。将区域心理学中国化,采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和成果,开展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省区的人格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健康、社会心理的比较研究,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俳谐文学在南朝日益繁荣的现象,尚未有专门论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以南朝士人人格的日益萎缩和人性的全面解放为背景的。既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特定的社会文化风习和文化心理促成的,更是其时士人自觉与不自觉行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人格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莉君 《前沿》2003,(11):158-160
良好的个性是大学生高效率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证明 ,人格缺陷、人格偏离正常会直接影响人的认知和情感活动 ,是导致心身障碍乃至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格的发展受遗传、性别、环境、教育的影响 ,同时也必然受不同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客观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进行人格测验的比较研究 ,也可以为心理测验的跨文化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4.
朱燕 《求索》2007,(9):160-162
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文化失落与心理失衡现象,它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原因: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定型和民族中心主义。根据人们心理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克服文化休克。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心理邢宗兰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人的心理与人格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研究人,研究人的人格价值观都得从文化本质中加以解释和剖析。当代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无一例外地要受到传统文...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的个性化 ,是网络传播区别于传统大众传播的最突出特征。长期接受网络传播的熏染和引导 ,会对人格特征和文化心态产生影响 ,进而对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意识的确立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这种独立的、批判的理性人格 ,与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格相吻合。但从传统人格和心理状态向现代人格与心理状态的转变不可能自发地实现 ,更不能简单地把网络传播个性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绝对化。  相似文献   

7.
论竞争心理     
陈宁 《青年探索》2000,(4):40-42
竞争行为是一个人的本能行为,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竞争心理不断增强。然而在不同的条件下,竞争心理产生的正负效应不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体制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不正当竞争加剧了这种消极的竞争心理,从而导致人们的心理失衡。如何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竞争心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钟红 《青年论坛》2004,(4):23-25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鲜明青年特点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青年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青年文化与青年现代人格形成的关系问题正成为21世纪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青年文化为青年现代人格的自由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值得关注在"文化工业"现象影响下的青年文化可能导致青年现代人格的异化问题,青年文化的主流属性,精英属性,大众属性等亚文化特点影响着青年现代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许宛春 《前沿》2007,(10):231-233
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由认识竹、种竹、用竹到升华成语言文字、绘画、文艺作品、人格精神等等的现象及史实,充分反映了竹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法律心理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对所有与法律有关的现象的一整套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信仰。法律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变革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的制约。由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各自独特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条件,它  相似文献   

11.
"跟风"是指没有或者缺少主见的人们对于突然盛行起来的事物,不经过仔细思考而盲目跟随、从众和模仿的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相关性。人们所具有的他人取向和心理依赖这两方面的行为表现使"跟风"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跟风"来源于暗示效应,人类所具有的他人取向是其盲目跟从的原动力,"跟风"导致人们去个性化,造成社会道德和人们理性缺失,影响创造力的发挥。要告别"跟风",个人应当认清"风"向,树立不"跟风"的路标;全社会要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倡导公民个性发展;国家要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培养,展示中华文化的个性风采。  相似文献   

12.
何其二 《桂海论丛》2011,27(2):46-48
英雄是理想人格的象征与代表,是人类精神的向往。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英雄崇拜是人们对英雄强烈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它是激发人们学习英雄动机的心理基础和内化英雄精神、完成人格重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经济文化现象探析郭永红,吴建军身处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自觉和不自觉地为当前经济文化现象的多彩多姿所吸引。经济文化现象,即文化思维、文化范式、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形态向经济生活的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渗透,已成为我国当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分裂人格、精神分裂症和心理对位法等概念解析赛义德。Edward(西方意识)第一自我、Said(中东情结)第二自我,时合时分,交互主导,结果产生第三自我:流亡边缘世俗批评的知识分子理念。分裂人格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文化、宗教、语言之间的冲突融汇及其所造成的异化。赛义德受到多种话语的杂交感染,而不同话语在他身上争夺话语权,从而导致其人格的分裂。强烈的人格分裂意识、心理对位感和精神分裂感使他不时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种频繁的视野转换给学术界准确理解赛义德设置了障碍,引起了不同解读,从而造成纷繁复杂的赛义德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从发生学的观点分析,熟语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汉语熟语必然是跨学科研究,我们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和哲学等来探讨其产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领导者的人格力量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试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领导者的人格力量作一粗浅分析。一、人格的定义以及领导者人格力量的主要内容人格是由生理遗传与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包容有人的各种心理要素并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统一。从人格的定义看 ,人格包括人的生理特点及心理、文化、社会、道德和审美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个人的这些内容较为稳定的本质的统一就是人格。其中人格的生理特征主要来自先天的遗传 ,而心理、文化、社会、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则是来自于人的后…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人的心理苦闷表征为怀才不遇的心灵孤独、仕途失意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短暂的生命焦虑等心理体验 ,而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社会冲突、救世与自救的人格矛盾和对传统遵从与背离的内在紧张则是造成文人心理苦闷的文化根源。于是古代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诗意境界作为自身人格解构与建构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身处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当前经济文化现象的多彩多姿所吸引。经济文化现象,即文化思维,文化范式、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形态向经济生活的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渗透,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倾向。随着十几年来改革  相似文献   

19.
刘玉梅 《前沿》2011,(3):155-157
和谐的、美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必然使民族团体产生从众心理。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力量。民族心理现象则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民族心理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包含。  相似文献   

20.
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主体因素的总和。人格的历史形态归根结底是由历史环境所决定的,但人格又有相对独立性。人格的差异使人们在相同的条件下做出不同的行为。人格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早已为世人所重视,同时,塑造新时代理想人格以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志士仁人长期努力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历史的与现实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种种因素制约,这一被鲁迅称之为“改造国民性”的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