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司法非罪化在我国的制度体现,酌定不起诉与附条件不起诉具备成为轻罪治理重要路径的巨大潜力。然而现行立法对两种不起诉的规定不尽合理,致使二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混沌,并进一步阻碍了实践效果的提升。制度设计最终落脚于功能的发挥,功能的实现则有赖于制度的完善。以此为视角,酌定不起诉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功能的差异实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二者的应然关系,并能以此为制度实然状态的改善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未来不起诉制度的厘革,应当将酌定不起诉与附条件不起诉统归于裁量不起诉体系之下,并根据功能的差别为二者设置阶梯化的适用范围,确立相互独立的进阶式适用关系,采取阶层化的判断路径,从而为不起诉治理功能的发挥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
修正前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对轻罪也规定了起诉裁量,即酌定不起诉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较少适用。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增加规定了附条件不起诉,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原有立法上存在的起诉裁量制度单一(对成年人犯罪而言)、范围狭窄和条件模糊的问题。因此,在立法上应通过进一步构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明确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并扩大其适用范围、建立合理有效的起诉裁量制约机制的方式,扩大对轻罪适用不起诉的空间和范围。  相似文献   

3.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在新修订的刑诉法中予以确立。其与相对不起诉都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起诉便宜主义。但是两者之间在适用对象、条件上又有诸多差异。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运用,必须要通过承办人审查、监督考察和最终决定等几个流程。此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适用条件、范围、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如何完善这些问题对正确适用该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附条件不起诉是法律规定的不起诉情节,但是,附条件不起诉在对我国完善刑事诉讼制度,促进犯罪人的教育和重返社会等反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附条件不起诉背景的分析,阐述我国建立该项制度所需要的条件和相关事项。  相似文献   

5.
附条件不起诉是法律规定的不起诉情节,但是,附条件不起诉在对我国完善刑事诉讼制度,促进犯罪人的教育和重返社会等反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附条件不起诉背景的分析,阐述我国建立该项制度所需要的条件和相关事项。  相似文献   

6.
王晟明 《法制与社会》2011,(29):253+257-253,257
附条件不起诉是人民检察机关适用起诉裁量权的从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附条件不起诉体现了法保护和谐生存的价值取向,且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具有优越性。在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时,应对附条件不起诉对象进行严格限定,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其在化解社会矛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在我国刑事立法,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相关立法上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使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实践中长期探索试行的该项制度获得了刑事诉讼法的正式确认.但从目前的立法规定来看,该制度还存在着适用范围偏窄、考察机制不合理、监督救济机制不完备等问题,不能使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应有价值得以有效发挥,应从扩大适用范围、完善考察机制、完善监督救济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8.
新刑诉法首次确立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的重大突破,有利于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但新刑诉法关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仍然存在进一步完善之处,需要从扩大适用范围、明确适用条件、完善附加义务、规定排除适用、确立独立程序价值等方面进行细化完善。  相似文献   

9.
宫瑞 《法制与社会》2012,(22):50+57
附条件不起诉作为轻罪非犯罪化处理的一种替代性处理方式,符合"以人为本"现代法制理念,有利于化解矛盾、实现案件审前分流的功能,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自提出到入法一直成为法律人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检察裁量权得到突显的同时充斥着对审判权的僭越的质疑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更是对检察机关的公诉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裁量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所争论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附条件不起诉对精神病人实施轻罪案件的程序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量存在的限制行为能力精神病人实施轻罪的案件,利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程序分流既减轻了法院的审判压力,节约了司法资源,同时也以不起诉附加的义务形式,要求精神病人接受精神治疗,以消除其社会危害性,实现特殊预防目的。我国在构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时,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明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可以适用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实施轻罪的案件,同时引入以社区为依托的精神疾病康复机构、组织参与到精神病人的分流和矫治工作中,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有效实现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处罚和矫治。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新《刑诉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并成为此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但是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正式纳入法律行列,扩大了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由此可能引发起诉裁量权滥用的风险,有必要引入外部的力量监督进行,才能保证检察权不被滥用。本文试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背景、引入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构想、实践操作等方面,探索将人民监督员制度引入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整个办理过程,从而能更好地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2.
李湘 《法制与社会》2014,(16):56+58
通过对未成年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可有效减少犯罪对未成年人本身、未成年人的家庭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规定主要见于刑诉法中的未成年人特别诉讼程。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常会遇到酌定不起诉与附条件不起诉存在重合的案件,对于具体个案应适用何种不起诉,法律及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利益,当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在适用条件上存在重合时,应直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最突出的表现是增加了未成年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诉讼、节约了诉讼成本,同时也意味着执行矫正,挽救功能前置到了起诉阶段.附条件不起诉作为轻罪非犯罪化处理的一种替代性处理方式,符合“以人为本”现代法制理念,有利于化解矛盾、实现案件审前分流的功能,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自提出到入法一直成为法律人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检察裁量权得到突显的同时充斥着对审判权的僭越的质疑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更是对检察机关的公诉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裁量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所争论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附条件不起诉又称暂缓起诉,由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仍属一项新生制度,需要经过实践经验后再逐步推进.因此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未成年人案件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法律确定的一项基本政策.我国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有着各种不同但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也由此决定了对失足的未成年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必须注重与这些法律制度的统一和协调.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最突出的表现是增加了未成年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诉讼、节约了诉讼成本,同时也意味着执行矫正、挽救功能前置到了起诉阶段.附条件不起诉作为轻罪非犯罪化处理的一种替代性处理方式,符合“以人为本”现代法制理念,有利于化解矛盾、实现案件审前分流的功能,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自提出到入法一直成为法律人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检察裁量权得到突显的同时充斥着对审判权的僭越的质疑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更是对检察机关的公诉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裁量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所争论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磊  陈莎莎 《法制与社会》2013,(14):289+296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司法价值,是新刑事诉讼法的一大亮点。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都是检察机关对诉与不诉之间的一种裁量性选择,他们之间界限的区分成为附条件不起诉适用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以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为契机,用理论与实证的视角阐明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界限,探索与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7.
比较法视域下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司法实践先行,从而引发了是否违法改革的争议。根据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典型经验和该制度的法理基础上,我国应构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以促进案件分流。  相似文献   

18.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迎合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和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提供了法律规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检察机关作为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的监督考察主体,在相关司法解释及规则进一步细化之前应如何应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工作,仍需摸索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于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罪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是否应与成年人犯罪的追责机制有所不同呢?2013年刑事诉讼法为此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被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如果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考验,此次司法记录将会被封存,不至于影响其在求学、就业等方面。文章分析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实意义,从制度层面解读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附条件不起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兰耀军 《法律科学》2006,24(5):121-129
附条件不起诉作为轻罪非犯罪化处理的一种起诉替代措施,具有有效化解刑事纠纷、实现审前程序分流的功能。德国、我国澳门及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完全意义上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我国增设该制度既有必要性又具可行性,应当借鉴域外的共同作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