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通过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技术、赶超战略,实现了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但是从长期发展的实践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充分享受后发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后发劣势。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历程,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对中国今后的持久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我国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我们既要发挥后发优势,更要克服后发劣势,特别是要关注后发劣势.对此,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综合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发展低碳经济是江西实现后发崛起的必然选择。江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众多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消除后发劣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入点和突破口,使低碳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江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政策安排上应区分低碳产业发展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存量问题上,重在进行低碳技术的改造;增量问题上,应主要采用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等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工具的应用,在低碳经济战略实施初期,应充分发挥政府机制的主导作用,避免过多的磨擦成本形成或市场失灵;从长期的角度看,江西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政策工具设计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4.
制度是程序规范,治理是集成行为,二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通过中间机制完成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时代命题,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更好发挥制度与治理正相关促进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应对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特点的必然要求。转化需注重五个维度机制的综合运转:内在衔接核心在于制度与治理体系整体化建设;外在转化聚焦价值理念与时代背景引领下的理论与实践综合作用;纵向对接强调形成中央和地方的治理合力;横向协同注重跨主体、跨部门、跨领域各要素间协商互动;动力平衡要求治理效率和治理效能并重。五大机制环环相扣,协同发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才能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5.
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就是积极利用技术后发优势,在涉及到产业核心技术方面,要保持必要的技术先发优势。在整体产业技术方面,要尽量缩小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此,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应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在技术后发优势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集中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规则的制定上。  相似文献   

6.
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既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相比西方现代化的突出优势,又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对此,应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领导,使其不偏离航向,并且凝聚磅礴力量;必须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于各种困难险阻精准把握和求解。从唯物辩证法立场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应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进而实现“现代化化中国”和“中国化现代化”两个过程的有机结合,以及物质技术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三者并驾齐驱,并在此基础上增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共鸣。  相似文献   

7.
郑志康 《求实》2023,(3):4-17+10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真实写照,其能够在现代化发展困境中突围出场,离不开背后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这种动力支撑是由理论指引力、物质基础力、文化涵养力、精神激发力、问题导向力、目标引领力、改革创新力、组织保障力、人才凝聚力、制度规范力、科技支撑力等众多动力要素构成的动力系统。基于这些动力要素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中的定位、地位和作用,可将其划分为根基性、过程性和保障性三层动力结构和类型。这些动力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以强大的合力促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生态之现代化、绿色发展之现代化、人类生活之现代化。中国式生态现代化蕴涵着的丰富生态价值意蕴,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态诉求,既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为破解全球生态危机贡献了中国方案与智慧。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在生态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形成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培养系统性思维理念和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宝贵经验,为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提供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9.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关键时刻对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导贵州后发赶超、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多彩贵州大地上生动演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厚重的历史依据、坚实的现实依据。在理论依据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在历史依据上,中国式现代化围绕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两大主线,历经近代以来各个时期的接续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在现实依据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上升,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昂扬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魂;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整体下行,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景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作为对新时代中国政治领域现代转型的概念表达,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成为有效诠释自主性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知识框架,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建设经验的全新总结与提炼。由于政治现代化建设本身是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围绕着重塑国家、国家建设、民主政治与国家治理等议题展开了不同阶段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尤其是“国家治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旨在实现人民民主形态的成熟与稳固,而且在理念、主体、结构与方式等层面发生了重大转型,为今后政治领域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为“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发展空间提供制度靶向。通过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式政治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特征、主题嬗变及发展空间,对政治现代化标准与理论扩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结构清晰、要素协同的有机整体,其现代化的逻辑形态是理论价值、历史规律和实践经验相互作用与内在融合的结果,展现出超越其他既有现代化模式的显著优势。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和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科学指引;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在现代化长期探索中开创的一条契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基因同根相连;从实践层面看,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定位生成,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作出了符合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  相似文献   

14.
组织部门要全面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组织路线更好服务政治路线,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制度建设贯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全过程。在组织工作中,临清市积极解放思想,找问题、查原因、谋对策,制定了《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和"头雁领航""归雁助力""雏鹰计划""党性锤炼"等一揽子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的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又不同于苏联式现代化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中国智慧,不仅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也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为寻求发展道路的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国家自主性是破解中国模式奥秘的钥匙。从国家意志和国家能力两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模式的内涵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持国家对市场的引领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四个方面,归结起来,中国模式的核心要素就是中国维持并不断提升国家自主性。中国模式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其前景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官员能否防止被俘获或成为掠夺者,能否让国家意志一直保持中性,以及国家能否不断优化与市场的关系而持续地提升国家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强化、优化和深化。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点、实践观点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性把握,主要包括以历史视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与发展,以世界视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以系统观点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内外联系,以实践观点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突出强调要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历史和实践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制度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9.
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坚持线性发展时间观,人为设立了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发展阶段,并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纵观人类历史,成功的现代化路径主要有三种:以英美等先发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中心主义”模式;以德国和日本等后发国家为代表的“国家中心主义”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政党中心主义”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就在于树立了正确的现代观,并探索了与自己历史社会情境相匹配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选择,既具有丰厚的学理意义,也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其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带有鲜明、显著的中国国情。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既蕴含了内在的独特优势,又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两者相互交织叠加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破解“结构失衡”“环境约束”“多维差距”等现代化发展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难题,就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以扩大人均“蛋糕”为基础,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为任务,以满足人民美好需要为核心,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