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方党报版面中,非事件性新闻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它较多地担负着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宣传成就、引导舆论的使命。2005年10月,人民日报总编辑办公会暨宣传报道工作务虚会明确提出,要重视并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这里,笔者就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谈点实践体会,供同行参考。按《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非事件性新闻“所报道的事情多为实际工作、社会问题或人物等,其事实具有渐进性、广泛性和常见性;其存在的空间比较宽阔,不限定在一个时间、地点;其发生的缘由也常常不是单一的;其新闻价值和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一般也不是集中…  相似文献   

2.
在地方党报的版面上,非事件性新闻依然占据着大量版面。它较多地担负着宣传典型成就、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使命。那么如何在类如工作报道的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新闻理论界有关"软新闻"和"硬新闻"的概念实质上是不明确的.随着都市新闻传媒的崛起,新闻传播实践不断深入,于是都市新闻理论对这两大类新闻渐渐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赋予了这两类新闻以明确的内涵硬新闻是指时效性强的事件性的新闻;软新闻是指时效性相对较弱的非事件性的新闻.都市新闻理论是从时效性、事件性两个特点来规定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本质属性的.从理论上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和边界,对于新闻实践来说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舆论监督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成果,其核心是民主政治。在我国,传媒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承载着公众舆论监督的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民主性。党和政府应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努力拓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空间,并加快推进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业报的新闻采写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夹缝中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阳关道?这是从事多年《江南保健报》采访的笔者始终不懈的追求。在实践中,笔者采写了一大批非事件性新闻,以突破综合性报纸以及网络媒体的重  相似文献   

6.
程逸 《城市党报研究》2007,(5):11-11,10
新闻作品担负着传播知识的功的同时,还具有审美价值。新闻写作如果只将一则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因为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党报理论宣传的新闻性,就是要把理论宣传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紧密地结合起来。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党报的新闻和理论呈相互融合的趋势:一方面,新闻报道日益重视理性思维和思辨色彩,讲究理论深度和思想含量;另一方面,党报的理论宣传注重创新,强调理论宣传的新闻性,更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并用新闻手段使理论宣传更加有效。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报纸质量,使报纸充满活力。理论宣传的新闻性,既表现在新闻报道追求理论深度,寻求理论内涵;又表现在理论宣传借鉴新闻的表现手法,善于从新闻中捕捉线索,利用新闻、深化新闻,从理论的高度评说新闻。由此,我们可  相似文献   

8.
政法新闻是报纸版面上一个重要内容,它以报道内容的宽泛性和强大的社会关联性受到读者的关注。政法新闻的采写与其他新闻在方法上大同小异,但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一个“度”。站在大局的制高点,审视其指导性。这是新闻媒体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重任所决定的,丝毫马虎不得。政法新闻因其宣传内容的特点而决定其更需如此。采写政法新闻,在选材方面要有所取舍,坚持导向性和典型性,不能逮着什么就采写什么。若是正面报道,要看是不是能供人学习和借鉴;若是反面内容,要看是不是具有代表性,报道后能不能让人引以为戒,能不能促其整改,能不能弘…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报道。但这决不意味着任何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件都有新闻价值。那么,该怎样发现、判断一个事实或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呢?这就牵涉到人们常常提到的新闻敏感了。新闻敏感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说法也很多。比较通常的观点是:新闻敏感是新  相似文献   

10.
陈潇 《学习导报》2011,(11):25-25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属性,规定着事物的功能发挥并决定其发展方向。要不断扩大新闻宣传影Ⅱ向,提升新闻宣传品质,增强新闻宣传效果,必须尊重和把握新闻宣传工作规律,推进新闻规律与宣传规律有机结合,新闻效应和宣传效果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民生新闻作为广大群众重点关注的一种新闻体裁,具有平民性,贴近生活。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如一味重复民众普通生活,播放大量不健康及有误导性的内容,有时甚至发展到一味去发掘凶杀、色情等骇人听闻的事件以此去吸引群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12.
对“民生新闻”的粗浅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肇始者大概当属深圳报业集团的子报《晶报》,他们在2001年创刊不久就打出了“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宣传口号,之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也靠打“民生”牌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2005年开始,《江阴日报》也开设了“民生新闻”版面,每周三版。半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民生新闻的采写者,对于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粗浅认识。一、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平民视角和人文…  相似文献   

13.
冯晓莺 《共产党人》2013,(Z1):99-101
主题报道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但是,对于我们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对主题报道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本文试图对主题报道的内涵进行梳理,有益于我们做好宣传工作。一、对主题报道本质和功能的理解第一,主题报道是宣传报道,不是新闻报道。我们知道,主题是观点和思想,它是通过对事实报道体现出来的。但是主题报道中的主题却与新闻报道中的主题有着本质区别,区别之处就是主题从何而来。新闻报道的主题是报道人对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提炼出的观点,它反映了事实本身的内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并围绕这一问题先后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分析和把握党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深刻揭示了党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党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职责使命,阐明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重大问题;提出要改进创新工作方法,找到了开展党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强调加强队伍建设和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提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这些论述思想丰富、意义深远,对当前开展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地市一级的媒体主要面向基层,碰不到大题材,没法写出好新闻。小事件真就写不出好新闻、大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基层并不缺少好题材,关键在发现。一些小事件蕴藏着大主题,只要记者善于发现,找准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采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托出事件独特的新闻价值,小事件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报业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演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报纸注重市场营销。其中“事件营销”是报社经常采用的一个重要的营销手段。事件营销可以为报纸赢得“眼球”、发掘新闻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传播效果、塑造报纸品牌。报纸可用的新闻事件有组织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策划性事件三种。报纸必须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在坚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使事件营销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在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同中,不少人也许会认为,如何借鉴地方新闻专题的制作思维来制作国际新闻专题,突出其新闻价值,以期达到最佳宣传效果。但是,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信息爆炸年代,地球已变成一个“村”了。于是,“村”里的人就越来越关心“村”里的事儿。既然国际新闻已是“村”里的事,就和我们本地新闻一样有了接近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报人特别是作为一张市场化报纸的报人,要更多地思考怎样把自己“村”里的新闻报道好。为此,最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报纸在国际新闻的宣传报道中,特别是在国际新闻专题制作中,已取得了不少可取的经验。可以…  相似文献   

18.
开展重大主题宣传,进行舆论引导,是新闻网站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新闻网站在报道重大主题方面尤显快捷、海量、互动的独特优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重大主题宣传和应对突发事件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浅议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新闻的娱乐化则是在内容上偏重于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报纸的娱乐新闻在追求特色和个性时,要高度重视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新闻敏感,要善于运用“新闻眼”去发现和捕捉新闻,才能写出更大新闻价值的报道来。一、新闻敏感的判断能力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识别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外国新闻学者称之为“新闻眼”。新闻敏感来自于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及新闻事实的鉴别和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