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化:新时期文化创新的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彬  梁红 《理论月刊》2008,(9):45-48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要把积极建设生态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新方向。生态文化是以一种"互利共生型"的思维方式作为价值观基础;生态文化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型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共识。而且,生态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渊源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内容尚待深入挖掘和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迫切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还在致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理应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作出表率.起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而本文所谈的廉政建设,既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也要有文化上的保证,讲廉政必须讲廉政文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本文关注如何吸取中国传统精华推动中国廉政文化的建设,并认为中国优秀…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当代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和文化自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发展问题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当代社会,这种立足于人的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内涵的文化自觉,即人文精神的确立为前提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是一种历史精神。建设具有现代人文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最高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性质和任务的根本要求;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七一”讲话中 ,江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指出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为我们搞好铁路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指明了方向。从铁路企业的角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备文化战略视角 ,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认真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用优秀的、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蓬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李少多 《理论月刊》2023,(1):103-1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青年文化作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新视角恰逢其时。这既源于青年群体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中坚力量,又源于青年文化赋予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劲动能,主要表现为青年文化从整体上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内涵价值、表现形式和消费业态的创新。要继续以青年文化为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传播策略、消费策略上与当前新的实际相融会,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能量。  相似文献   

9.
朱文华 《岭南学刊》2008,4(2):92-96
以和谐文化视域研究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和谐文化理念为指导,在多样性与主导性、民族性与开放性、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中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在融入的全球化实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传统、他国文化相和谐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为促进新型政治文化的建设,发展生产力是前提,制度创新是保证,培育公民意识是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立足新的世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正日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总格局中的重要部分,文化是美丽中国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吐故纳新、吸收扬弃的结果.文化创新包括文化内容形式上的创新、文化媒介创新等各个方面.文化创新须坚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体,以时代精神、国际潮流为翼.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跃身时代,融入当下社会,面向世界,站立于国际潮头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2.
课题组 《学习与实践》2007,(11):149-153
和谐文化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升华。作为社会整合的宝贵精神遗产,中华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之源。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深入学习领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立足社会生活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着力把握好几个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创新、坚持重心下移、坚持统筹协调。  相似文献   

13.
李九龙 《前进》2013,(5):42-4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雁门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雁门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对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当前文化问题的分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现实,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必须清晰。文章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分析指出中国文化发展基本路向的三个维度: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二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三是外国文化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叶南客  季媛媛 《群众》2008,(9):17-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30年来,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伴随着解放思想的伟大进程,江苏文化发展成效显著.展现出一种以人为本,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传承江苏优秀文脉,推进体制改革和理念创新,弘扬江苏人文精神,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格局与趋势,文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一,其建设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应从挖掘内涵与时代价值、增强感染力与影响力、推动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着手,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资源整合、教育创新等方面发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战略选择。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8.
张静  鄢本凤 《长白学刊》2008,(1):141-144
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撑和社会舆论支持。党的十七大吹响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倡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等文化创新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时代课题。以传统家训文化为例,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实现以传统家训文化为例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古为今用,汲取传统家训文化精髓;批判继承,赋予传统家训文化新内涵;推陈出新,激活传统家训文化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有效落实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正确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竭动力。二者相结合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时俱进、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