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乐曾 《德国研究》2001,16(2):24-29
波兰在历史上屡遭邻国的肢解和瓜分.二战结束后,波兰的疆域整体大幅度西移,由此引发了战后欧洲最大的难民潮,使蒙上冷战阴影的德波关系雪上加霜.①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双方不懈的努力,两国终于变世仇为睦邻.在国际关系中,加害国与受害国关系的这一历史性转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3.
姜毅 《欧洲研究》2006,24(2):94-107
中俄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中极为敏感的问题,也是两国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两国交往的300年里,边界变化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十分罕见的。本文旨在探讨导致边界变化的根源,阐述对于两国边界史的看法。2004年10月14日边界历史遗留问题的彻底解决,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也为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边界问题的解决是两国既尊重历史和现实,又考虑对方利益和关切,既以国际法和通行惯例为依据,又充分照顾实际可能,互谅互让、互相妥协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阐述二战后德国同其邻国法国、波兰和解的案例中,重点分析了德波和解进程,并指出了这两个案例的不同性,并从历史经验与和解过程中归纳、总结了和解所需的前提及和解过程必备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
回忆了 80 - 90年代间 ,作者与几位德国政要 :前总理科尔、前总统魏茨泽克、前总统卡斯滕斯等人的交往 ,表达了作者愿为中德友谊之路作一颗铺路小石子的心情与意愿 ,以此纪念中德建交 30周年。  相似文献   

6.
曾向红  罗金 《当代亚太》2020,(1):113-132,160
2017年6月,中印在洞朗地区发生边界对峙。中方在此次危机中始终保持了克制,并未通过武力方式解决边界危机。这与中国在1962年运用军事手段应对印度的挑衅截然不同。为何针对与同一个对象国出现的同类性质危机,中国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文章认为,中国对陆上边界问题的处理方式,主要受到边界功能和决策者对威胁程度的认知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基于中国决策者对边界功能是政治与安全功能凸显还是经济功能优先,以及对对象国行为所带来的威胁认知高低程度不同的判断,将导致中国对边界问题采取四种应对方式:诉诸武力、展示决心(包括军事对峙等)、外交谈判、互利合作。通过对中国处理1962年与2017年两次中印边界危机、1956年中缅边界问题、2004年中俄边界问题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分析框架得到了初步验证。文章通过探讨中国对陆上边界问题采取不同应对措施的原因,不仅有助于厘清影响中国政府针对陆上边界问题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的因素,还有利于为中国恰当地处理中印领土争端及其他陆上争议边界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进而为改善中国周边外交、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初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叶隽 《德国研究》2008,23(1):55-57
本文从探寻现代中国大学轨迹出发,对《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作综合评述,认为该书视点独特,档案爬梳与运用甚勤,对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8.
中德关系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德国研究》2002,17(3):20-27
回顾了近 30年来中德关系的发展历程。政治关系不断深化 ,经贸、科技、文化关系发展迅速。也分析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乐曾 《德国研究》2015,(2):4-16,140
联邦德国通过承担罪责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与受害国家及受害民族的和解,为西方一体化和新东方政策等重大外交战略的选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本文以和解政策为主线,以现实政治与道德责任的关系为视角,论述战后德法、德波及德以关系的特点和差异,探讨历史因素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及其国际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2,17(4):65-67
本文主要介绍今年 4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激浪在德国 196 2 1994”展览。激浪艺术最初于 6 0年代由乔治·玛修纳斯开创和领导。投身激浪艺术的艺术家致力于跨越艺术门类界限的艺术 ,狄克·希金斯曾试图用“互动媒介”一词表明激浪的特性。由于二战以后的特殊形势 ,德国的一些城市如达姆施塔特、杜塞尔多夫等成为激浪艺术的重要聚集地 ,同时德国的收藏家、西德意志电台以及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等也为激浪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朱宇方 《德国研究》2002,17(1):13-17
德国现任总理格哈德·施罗德于 2 0 0 1年 10月 31日至 11月 2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中德双方就深入发展双边关系、国际反恐怖主义斗争、法制国家对话、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以及在环保、科技、发展和文化方面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人权问题的淡化以及在经济合作上的巨大收获是施罗德此次访华最令人瞩目之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东南亚经济复苏步伐快于全球,政治稳定,经济与政治方面的调整改革取得了许多进展。泰国与柬埔寨的边界又起争端,东盟的团结与能力面临新的考验,但不会影响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奥巴马政府调整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加强美国在东南亚的存在与影响力,围绕中美两个大国与东盟关系的演变,该地区国际关系格局出现调整。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澳门的对外关系中,东南亚并不是最重要的。然而,从长远的和发展的眼光看,东南亚在澳门的对外关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澳门应该重视发展与东南亚的经济社会关系。与东南亚建立良好的密切的关系,将为今后澳门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夏立平 《当代亚太》2006,(12):19-28
中美印三边关系的互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发展。美国能否利用印度平衡和制约中国,并不完全取决于美印关系的发展。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印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只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印度就不会被美国利用来制约中国;而中美之间的战略目标虽有相当多的差异,但也存在不少利益交汇点。根据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分析,中美印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与中美印有关的国际合作机制在发展。中印之间和美印之间有一些共同价值观,中美在价值观上也并非完全不同。中印战略文化的相似之处大大多于美印之间。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中印是国际体系中的新兴大国,但都不愿挑战国际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美国的领导地位,也不想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而是主张在遵循国际法准则、平等和相互尊重、合作以及推动多极化的基础上推动国际秩序朝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美印有必要建立相对均衡的三边关系。如各方处理得当,中美印有可能避免“安全困境”,建立起“双赢”或“多赢”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中德建交 30周年是一个成功的历程。回顾了二战结束以来 ,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阐述了德国主张的“文明国家”的理念 ,对未来的中德关系 ,作了乐观的前瞻 ,认为仍将良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 ,非选举政府的执政期限不得超过 5年 ,但如今 1 0年过去了 ,缅甸军政府依然我行我素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拒绝和美国欧盟提出的承认 1 990年 5月大选结果并将政权移交给全国民主联盟的条件。缅甸军政府反复声称 ,它将完全按照自己的既定方式和时间表移交政权。为此 ,它致力于制订一部有力于自己的新宪法 ,一旦制宪完毕 ,将再举行新一轮选举 ,把自己 1 0年来苦心经营的政党 (联邦巩固发展协会 )推向政治舞台。尽管缅甸军政府至今仍被国际社会所遗弃 ,同东盟的关系微妙 ,但同中国的关系则是牢固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揭示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变化与国际关系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关联。当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由敌视与戒备进入合作比对抗更重要的新时期,东南亚华人在居住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并且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中的一个活跃因素。当然,中国也必须时刻意识到海外华人是处在居住国主权之下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19.
王金标 《德国研究》2002,17(4):13-19
作者回忆了自1985年以来与德国国防部及北约总部的德国将军们交往的情况.以此文纪念中德建交三十周年.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视角中的南亚国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建学 《当代亚太》2005,1(9):41-48
本文从国内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来分析冷战后南亚地区国家之间及其与区外大国的关系.南亚民族问题大致表现为宗教冲突、分裂叛乱、地方与中央的分庭抗礼、国家意识的刻意强调,其主要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社会不公和国家关系的不平等.民族问题往往成为南亚国家关系对立的导火索,而对立引发的地区紧张又进一步导致经济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