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阮直 《当代广西》2006,(24):19-19
“难得糊涂”,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成了“国粹”名言或“官箴”,其著作权人是清代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郑板桥是怎样写出所谓“四字真言”的呢?相传郑板桥被贬官后回乡,有一天赶路已晚,借宿山间一户人家,主人是一位儒雅老人,自称“糊涂老人”,茅屋中陈列着一块方桌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堪称宝物。老人得知郑板桥是书画名家,便请他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永作纪念。郑板桥见老人言谈不凡,必有来历,就题了“难得糊涂”四字,并掏出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大方印盖在落款处。因砚台比较大,尚有余地,郑板桥请老人写一段跋…  相似文献   

2.
随感录     
徐弘毅 《现代领导》2003,(11):23-23
说起“糊涂”,人们常会想到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不知什么原因,他的“难得糊涂”说成了近几年的流行语之一。近日读《曾国藩与弟书》,发现这位以名教卫道者自誉、双手沾满太平军将士鲜血的所谓晚清“中兴名臣”竟然与为官清正廉洁、为人疏宕洒脱的大才子郑板桥一样,特别赞赏“糊涂”。  相似文献   

3.
不得糊涂     
据观察,市面上临摩的古代书法大师名言警语大作,莫过于清代大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书的“难得糊涂”最抢手。有书法爱好者云:“墨酣势足,风骨铮铮”,更有“思想家”曰:“人生哲学,处世良方”。前者欣赏艺术,是对大师的景仰;后者对之顶礼膜拜,实在有些偏颇,至少是  相似文献   

4.
难得普通     
古往今来,人的学问莫测高深。郑板桥那“难得糊涂”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刘晓庆那“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的感慨,博得了许多人的同情。但依我之见,做人之难,似乎是更难在平凡,难在普通上。中国是封建特权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家。特权和特殊化,正是普通和平凡的反义词。当官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老先生说的“难得糊涂”,我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倘若仅仅从字面的意思体会“,糊涂”应该是人生最高境界,所以他才认为“难得”,毫不含糊地写出这四个字。后来更有一些追随者,把此话奉为神言圣语,制做成拓片等纪念品,在世间广泛地流传开来,这“难得糊涂”四个字,就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可是这“糊涂”又哪里那么“难得”呢?随便举几个例子。谁都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用品,千百万老百姓须臾难离,质量管理上稍有一点疏漏,就有可能酿成伤亡的恶果。为了保障百姓生命安全,国家特设立各级监督机构,可是,这监督到底是在生产之前,还是应该…  相似文献   

6.
职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比普通中学的学生更加困难。因而一些职中的教师喜欢说一些“恨铁不成钢的话,做一些“恨铁不钢”的事。其实教育就如打,你不但要学会给铁块加热必须有纯熟的技艺,才能打出理想的“产品”来。否则,在块上胡捶乱砸,原来是一块铁也可能给毁了。那么我们掌握哪些“炼钢”技艺呢?一、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著格言。毛泽东也告诫侄子“大要清楚一些,小事要糊涂一”。当然这里所说的“糊涂”决是叫人浑浑噩噩,真的糊里涂。糊涂何以难得,看来有些解。但是真正做到糊涂,确实容易,要有一定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新式糊涂     
近年来,将清代名士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文墨,明悬中堂,置诸案头的人渐多起来。长久玩味深得三昧的,也许大有人在。但据笔者细察,一些人信奉的并不是郑老先生那种清高傲世的“糊涂”哲学,而是一种见利见名则争则抢、见义临危则避则溜的圆滑实用的“糊涂”之道,可谓新形势下的“新式糊涂”。 一是不该糊涂却糊涂。小偷掏包、歹人行凶,明  相似文献   

8.
芳草园     
却说郑板桥先生告老还乡之后,耐不住寂寞,“下海”做了几笔生意。怎奈不懂商贾交际之术,不但未赚得半分利润,反而蚀煞老本。被夫人骂得狗血喷头。仰天长啸,口占一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吟毕,心潮难平,遂提笔大书“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挂于中堂。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家心里清楚。 某日,新任知县忽然心血来潮。忙里偷闲专程前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糊涂学”。一些人把“难得糊涂”的条幅挂在室内醒目处;有的把“难得糊涂”的徽章挂在胸前。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意识与行为中,“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作风也被“难得糊涂”所代替,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不清醒不坚定。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季羡林人生感悟“难得糊涂”:假糊涂才真难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灾难。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7,(10)
<正>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出生于书香之家,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做人为官狂狷不羁,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深山读碑,挥毫书"难得糊涂"郑板桥早年学书效法欧阳询,其字工整秀劲,然难免略显拘谨,因"长恐工书损性灵",锐意求变,将隶书参入行楷,综合草隶篆楷诸体风格,再加入兰竹笔意,非古非今,非隶非楷,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独创"板  相似文献   

12.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著名诗句。诗中反映了他关心百姓疾苦,一心想为百姓做事的真诚愿望。郑板桥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官尚知  相似文献   

13.
古书上记载着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说的是郑板桥在当县令吋,经常微服私访。有一年春节,他看到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看后微微一笑,令差役取来白米和衣物送去。主人叩头谢恩。有人问其缘由。郑板桥说:“这户人家缺一(衣)  相似文献   

14.
古今“怪”鉴潘杰怪人、怪事、怪物,自古有之。论到“怪”字,想到了历史上两个有名的“怪人”:一是清朝的郑板桥,一是唐朝的李峤。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首,他曾为官,然“十年清知县”,却未捞“十万雪花银”,总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做的“怪事...  相似文献   

15.
国外幽默     
邹进 《云南人大》2006,(11):47-47
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品德高尚,日常生活自始自终简单朴素.被人誉为“内行醇谨”。郑板桥诗文所述的日常饮食讲究节俭“白菜青盐籼子饭”、“窑碗成菜地瓜汤”.的确是他生活真实的写照.他还能种菜粮并喜欢歌颂农活:“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一畦菜熟一畦种,时时汲水提春瓮”:“拈来旧稿花前改.种得新蔬雨后肥”。众所周知,郑板桥的文人生涯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曾经自谑“顿餐不离盏,书画伴终身。”据说他在酒酣时作画格外有神。  相似文献   

16.
诚实是金史书载,清代有个叫李沙庚的人,在南昌城内开了个点心店,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盈门。但其赚钱后便掺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其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写了“李沙庚点心店”六个大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是“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呀,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冷淡,正是因为‘心’少了一‘点’。”李沙庚醒悟了,知道了诚实待客的重要,从此痛改前非,重新赢得了人心,…  相似文献   

17.
受用不起有个财主十分霸道,佃户在路上见到他都得叩头、让路。少年郑板桥决心要治治这个财主。他和给财主喂驴的孩子商量好,每天背着财主,给驴鞠一躬,然后把驴打一顿。后来,只要郑板桥向驴鞠躬,这头驴就吓得乱蹦乱跳。这天,郑板桥见财主骑着驴过来,冲着驴就鞠躬,驴子一看是郑板桥鞠躬,就乱蹦乱跳,把财主摔在地上,财主被磕得鼻青脸肿。过了几天,财主又骑驴出门,郑板桥连忙迎上去鞠躬,驴子被惊得乱蹦,财主急忙下驴,哭笑不得地说:“小板桥,你小小年纪就这样知礼,实在难得。以后,就免了你的礼吧! ”他还对别人说:“郑家这小子,长大后必定大富大…  相似文献   

18.
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傲骨铮铮,曾发誓不为达官贵人作画,但郑板桥爱吃狗肉。一富人为求得郑板桥字画,便心生一计。他在郑经常出入的修竹院附近干起了宰狗烹肉生意,在店内他假扮伙计。一日郏板桥寻肉香而来,富人则热情款待,坚持分文不取,并恭敬地说:“久仰先生大名,只求先生赐画,乃小人之万幸。“刚享了口福的郑板桥兴致颇高,便送一幅修竹山水画相赠。后来富人在众人前大肆炫耀,郑板桥得知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曾经居官七载的“鸢都”,有个潍坊市人事局,局里有位37岁的于部教育科长,此君雅号伟平,为人随和旷达,圆圆的脸上整天一副笑咪咪的神态。也许是受郑板桥既从政为官,又与翰墨结缘的影响,玮平也擅长丹青,尤以在漫画园地辛勤耕耘成就卓著而蜚声齐鲁。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2003年12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谈到中国民生问题时引用了这句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