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警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一直坚持"公安姓党"的根本原则。顺应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中国进入新时代,"公安姓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理解"公安姓党"的理论逻辑,探讨"公安姓党"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有效履行新时代公安机关的职责使命,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邓演达在创建和领导"第三党"的斗争中,根据他对中国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的考察与研究,较系统地提出了特色鲜明的"第三党"平民革命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前进道路、革命前途和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政策等提出了较系统的主张。尽管这些主张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不失为探索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有着鲜明的政治现代化导向,并一直在为实现中国社会的政治现代化进行着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才能适应政治现代化的要求,并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与时俱进,实现党的政治现代化是顺应时代的历史要求,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问题;政治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政策现代化,需要有干部队伍和思想理论现代化的有效支持;执政体制改革是党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它须以党的组织制度的民主建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从历史渊源来看,加强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鲜明特征与优良传统。从现实需要来看,进行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要求与自我完善。从理论发展来看,提出政治建设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将党的政治建设从历史渊源、现实需要、理论发展三个维度来探讨,有助于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以贯之的,同时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的。党的政治建设经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包括六个方面: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政治建设统领其他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强基固魂;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共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是对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深刻回答,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指政党这样一种政治集团比之其他政治集团和群体组织所具有的先进性特征,是一个政党能够走在社会发展前列、带领社会前进并为全社会做出榜样和表率的一种性质、素养和能力。先进性在内涵上展示出的这种性质、素养和能力,必须具有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符合国家民族利益、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基本特征。它有诸多种类的表现形式,可以在目标追求、群体精神、行为方式、工作作风、号召能力、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意味着农民对党的信赖感和归属感。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事实上正在直接行使公共权力,这种权力应该获得农村社会力量的认同。进入21世纪后,农民对党政治认同的主体、客体和环境要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了的要素交织在农民对党政治认同实践中。同时,农民对党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趋于多元化;公平公正成为党获得农民政治认同的现实基础;农民对党政治认同度呈现出复杂性、层次性和区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执政地位,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第一位的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避免党由执政党滑向"选举党"或退向"革命党"。党既要坚持长期执政,又要强调治国治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执政就是要搞建设谋发展,履行政治承诺,构建和谐社会,代表全体国民的利益,负有绝对责任,顺应民主潮流,推进以法治国,特别是要注重主观党建,探索一条在主观党建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特色执政党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宏伟蓝图,巩固执政地位,我们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党的先进性。“两个务必”体现了我们党所要经受新的历史考验的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也是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党的优良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品质、道德情操、精神风貌,以及治党、建党的成功经验。它是党的性质、宗旨、最终目标和指导思想的反映,是党的宝贵财富和政治优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尽管社会历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党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根本方法,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方向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并大力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保障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永葆党的政治先进性和政治纯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政治结构自古以来就呈现出“双轨政治”的特点。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社会“双轨政治”呈现出新的形态,并与党的群众路线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采用“双轨政治”理论可分析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探析新时期党走好群众路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主互为保证、相互支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民主意义:有利于体现党的性质与宗旨;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政治合法性。在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要做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继续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壮大健康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尽快推动和实现党的现代化,是一项十分紧迫而且重大的任务,特别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渗透、社会经济制度的转换、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党执政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加迫切要求党适应执政生态环境的变化,加速自身现代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正>年初以来,恩施市卫计系统各基层党支部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参加"支部主题党日"为载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立足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取得了一定成效。抓好"支部主题党日"观摩活动,分层分级分类作示范。5月,在全市卫计系统选取了1个市级医院党支部、2个乡镇卫生院党支部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现场观摩活动。通过作示范、促引领,进一步统一规范标准,切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搞好政治建设,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把准政治方向,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地发展下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夯实政治根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涵养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防范政治风险,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政治本色,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基因;提升政治能力,担负起所赋予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深入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问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这一重要思想,既是指世界观,又是指方法论;既讲到"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立场问题,又讲到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利益问题;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优秀品格;既有关于革命战争年代加强群众工作的大量论述,又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善党群关系的明确观点。而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可以说是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本质与精髓。毛泽东关于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精辟思想,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 政党的执政能力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的竞争力,主要是指执政党与其他政党、政治组织竞争较量的能力。二是积极主动的抗风险能力,主要是指执政党运用  相似文献   

19.
<正>政党是阶级的政治组织。为什么人和代表什么人利益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性质的大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加自觉、更加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是关系到坚持党的宗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解决党自身建设方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统一战线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统一战线历来是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也是为实现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主要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服务。建国初期,统一战线主要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社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