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1年6月1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煤精雕刻传承人程彬携徒弟程思源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带去了《广目天王像》、《自在观音像》、《渔归》、《瑞兽梅瓶》、《天女散花》等作品参展,让观众领略到煤精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展示了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东部地区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在于确立科学的保护模式和落实有力的保护措施,通过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传承等措施,尊重历史的原汁原味生态环境及技能的价值;通过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举措,重塑当代人的行为,建构保护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模式。我们应以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和社会保护的系统工程,确立完整、规范的法律保护体系,特别是注意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权,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建设,在建设和振兴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为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当代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春鸿 《海内与海外》2013,(11):68-68
汇集北京评书、单弦(岔曲)、口技、古代诗词歌曲等优秀传统表演项目的2013年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北京天桥艺术节民俗展示活动于日前在北京天桥剧场举办。  相似文献   

4.
黄捷 《东南亚纵横》2022,(5):105-112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向区域一体化建设趋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惠益共享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中国—东盟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中国—东盟共建共治共享惠益的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享性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专有性相冲突、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缺乏利益保障机制、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差异限制惠益共享的范围等突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惠益共享机制建立存在问题根源,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惠益共享机制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hural Heritage,简称ICH)的定义是:“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日”与精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遗产的特殊困境近30年,中国社会经历着历史上最剧烈的变化,即从“文革”进入改革。我们的一切,包括文化遗产都在这剧烈的变化中不断地产生前所未有的问题,面临巨大而全新的难题和挑战。对于文化遗产来说,“文革”是历史上最强大的一次灭绝性的破坏。因为它直接以文化遗  相似文献   

7.
一个偶然的机会,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沈阳有一所外籍学校,那就是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的沈阳国际学校,它成立于1998年,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学生198人,执教的中外教师80余人。从幼儿园到高中分别开设课程,采取纯正的美国方式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