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和平与发展具有恒久性、普利性、人本性的特征,以此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题,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要求,能够反映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历史规律,能够明确评析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的价值标准,能够形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中既有诸多挑战,也存在很多机遇。为此,中国应当顺应世界潮流,结合自身现实,积极调整外交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积极推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4.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在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界场景中,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驱动力,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政治空间,世界和平力量增长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依靠力量。基于以上原因,中国正确选择了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有机统一起来,走出了一条既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又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大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特征:大国之间的竞争成为良性竞争,不会由于竞争而导致全面对抗;全球性问题突出带来了大国之间的多边合作。全球化加速发展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将进一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建立在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妥善顺利解决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际关系学者们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是假定民主与国际关系的和平相联系。但即使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 )互相打仗,也无法证明民主与和平的关系有必然联系,而这种建立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和平倾向”至多只能表现为在民主国家之间。基于西方民主与和平理论的观点出发,由于民主国家对非民主国家的认知错误,有可能对和平造成威胁。因而要警惕当前西方民主国家中出现的片面化的倾向,防止威尔逊在战争时期提出的“为民主营造一个安全的世界”目标的负面影响,使世界不因民主而遭遇危险。  相似文献   

7.
马渤 《理论前沿》2007,510(21):33-34
判断某一理论形成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确立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二是围绕着研究对象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相关的基本问题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将和平与发展确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国际关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应当说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修昔底德陷阱"被视作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中关于新兴大国崛起必然挑战现存大国地位的经典论述是否站得住脚?总结分析历史上新兴大国雅典和守成大国斯巴达争霸的根本原因可知,"修昔底德陷阱"是出于美国对霸权地位衰落的隐忧和西方自我建构的需要。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运用规范性力量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和共同发展,通过承担责任倡导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以中国智慧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兴大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1986年12月26日,国际和平年中国组织委员会和外交学院共同在外交学院举办了“国际和平年一首都青年学者裁军问题研讨会”。中国人民争取世界和平与裁军协会、外交部、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研究生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外交学院10多个单位的170余名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形势下,亚太地区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新一届政府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和平发展战略新的涵义,着力亚太放眼全球,积极塑造良好的外交环境。从"新"出发,建立中国新一届政府在亚太新形势下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决策,为建构亚太地区新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梦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奋进前行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高瞻远瞩、立意深远,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凝聚为民族的共识.从国家层面上说,中国梦希望创造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上享有国际地位,行使国际权力,赢得国际社会的接纳、友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2010年12月在美国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第八届伦敦专题研讨会上演讲时表示,不应再以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他指出,西方现有国际关系两大主流理论都产生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没有脱离冷战的时代背景,存在先天性缺陷。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尊重各国主权的独立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性。国际争端的解决需要通过和平协商谈判来解决。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充满障碍和阻力。但从长远的历史眼光审视,国际关系民主化代表国际关系发展方向和时代进步趋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德广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18期)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说,一方面中国全方位有声有色的广泛的外交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我们的行为,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另一方面,我们在外交实践中确实也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论断和新理念,如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安全观,  相似文献   

15.
1999年6月18—19日,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北京分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举行主题为“中国外交50年”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由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和政法大学国际政治教研室联合筹办。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会长鲁毅教授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分会副会长杨铮教授、顾关福研究员分别主持。应邀出席研讨会的有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外交部政研室、社科院欧洲所、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以及世界知识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20多位专…  相似文献   

16.
苏长和 《外交评论》2013,30(1):1-11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之间的相敬相亲是国际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文章提出全球化时代各国国民的国际关系教育问题,认为国际关系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各国人民正确地对待外部国家及其人民,在差异中形成人文相亲的交流格局,帮助各国人民在国际交往的基本问题上形成比较接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文章探讨了影视新闻、学术研究、人文社科教材、日常交往等在各国国民国际关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梳理和评论了四种国际关系教育模式,即相互妖魔化的国际关系教育、"普世价值"国际关系教育、新殖民主义国际关系教育和人文相亲的国际关系教育。文章对中国国际关系教育的思想和文化资源做了扼要的阐述和概括,指出了国际关系教育对于深化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术议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纵观人类发展的几百年历史,大国的兴衰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国的崛起有战争崛起与和平崛起之分。国际关系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大国和平共处与和平竞争的时代。中国的崛起模式是和平崛起。和平崛起依靠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必须以创新为动力。要有创新的理论、价值观和发展方式。这一切都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立国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是全国性的研究国际关系史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80年12月在广州正式成立。其宗旨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推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开展学术活动、交流科研成果,为早日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为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服务。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19.
均势战略及其理论研究在当代国际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均势"这一国际关系术语中的重要名词,是人们借以描述国际社会的特定状态与运行规律,被众多国际关系学者看作是国际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然归宿。均势与霸权、和平的相互关系中,中国基于均势现实如何作出战略选择等,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国际新秩序问题,江泽民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的多样性,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处理好多种关系。同时,中国在实践中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先行者与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