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儒家伦理一直致力于制度诉求,以求实现兴邦文礼的社会理想。孔孟开始为此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治理思想及"仁政"建议,荀子则进一步提出"礼制"主张,到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后,传统儒家伦理在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治理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儒家伦理的社会治理功用的实现,极大地得力于其制度化模式,昭示着"伦理道德的社会治理功用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助推"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晚年在论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理论时,提出并深刻阐发了"合力"思想。其"合力"思想既说明历史客观规律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支配作用,也承认个人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一定影响作用。恩格斯的"合力"思想对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合力"思想要求高校在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规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下,建立起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内容体系化、德育方法综合化的整体性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丽 《法制与社会》2012,(35):41-42
家庭是社会组织结构的细胞,是以婚姻、血缘及共同经济基础为纽带所组成的共同生活、共同居住的亲属团体。家庭内部关系的安宁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于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从而使得现代社会的婚姻家庭观念不免打上历史的印记,同时也给家庭暴力的形成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家庭暴力无疑是阻碍家庭内部关系稳定与和谐的绊脚石,它极大的危害着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睦及社会的稳定。这个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因此,本文从犯罪学角度论述了家庭暴力的概念和犯罪构成,在分析其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透析我国家庭暴力的解决机制。因我国立法上的空白,还未将家庭暴力罪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入罪,且在其量刑的过程中出现了重罪归罪,轻罪免罚的情况,使得受害人的利益无法得到确实的保护,出现了权益保护缺失的真空状态。本文落脚点在于对家庭暴力罪的诉讼形式进行研究,摸索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此问题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宗法伦理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发展过程。夏商时期,天神观念是宗法伦理思想的核心;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划分排列人伦等级秩序;先秦时期,孔子发挥"周礼",构建了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两汉,儒生们通过"天人感应"而推出"三纲五常",最终形成完备的宗法伦理体系。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法律和伦理思想的冲击,传统宗法伦理遭到解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经开始出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因此有必要就"信息社会"的影响特征及其治理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网络技术本身天然地具有民主和公平的属性。信息社会条件下人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不能容忍不公平的现象。应该特别关注调整发展理念,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坚持公平的、正义的分配原则,坚持以公平为基础,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坚持发展为人民,人民发展人民受益的发展理念,以公平的正义理念为纲,纲举目张,理顺各方面关系,社会结构的良性调整和重大社会矛盾冲突根源的消弭就是可以预期的。要创造一种有利于理性精神成长的网络环境。其具体办法就是有组织地逐步开展一定规模的、严肃认真的、就重大国计民生问题展开的政策辩论,通过经常持续辩论重大国计民生问题,吸收网民的智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效益优先的原则得到人们的共识,但由此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膜拜,却日益消解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责任和义务,从而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这一现实,就必须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在继续坚持其保证功能、导向功能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其"育人"功能,即要注重培育人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社会精神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观最根本的内涵和体现。为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确立以人为本位;在教育立场上要实现"两个需要"的统一;在教育任务上要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贯彻双重主体思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实现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宗教的神圣性和法律的社会性是其法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便形同虚设"这一观点的提出在中西方的法学界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通过对宗教与法律的实质加以区别和联系,伯尔曼将整个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呈现在世人眼前,其对法律与宗教的历史、文化基础的剖析,以及运用现实的逻辑研究方法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二者相互依赖是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法律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人类正义的终极体现;而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潜移默化的习惯。伯尔曼式的法律信仰是法律人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的一种解读和对法律精神的一种理性情感,这种信仰的实质在于使法律制度得以完善,并通过与宗教的融合进一步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方式。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刻,人们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们应该把它放在选官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放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去客观对待,以给今天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科学技术进步是本世纪最为壮观的现象。历史用奇迹而不是以雄辩告诉人们,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成长的主要支柱,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坚实基础。诚如邓小平同志所精辟阐述的那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环顾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研究和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和政策,并且越来越多地将其提上立法的议事日程。科学技术有其内部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毫无  相似文献   

10.
中华法系最重要的特点是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即"礼法合一"。而在"礼法合流"中,礼和法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以礼为主","以礼统法"。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社会历史上的"以礼统法"现象,阐述其发展,剖析其深层次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了中国民间社会传统与西方公民社会的历史渊源、含义和特性,指出西方的非营利部门作为公民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其自治秩序的基础;而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体现了伦理秩序的格局,表现为个体与群体(社会)之间的"私"、"公"之对立、取舍关系,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官"、"民"之上下、包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左鹏羽 《法制与社会》2011,(22):273-274
张之洞所著《劝学篇》中提到"民权"一词。虽然其民权以君为臣纲为归结点,但是本文试图从民权的含义、民权与民本的关系来剖析张之洞"民权"的内涵,从民权的发展演变以及其应有之意评价张之洞"民权"观,结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儒学的文化传承对清末知识分子的影响论证其合理性与缺点,在此基础上解释我国现实社会民众"话语权"缺失的不利后果,并在与"话语权"的比较研究解释"民权"和我国法治的关系,最后说明民权对我国法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法制与社会》2011,(9):24-26
对身怀绝世武功的江湖风云人物行过三跪九叩的跪拜大礼之后,便可被对方收入门下作为弟子,在师父得暇时候给予的稍许点拨中练就一身前所未有的本领,自此就可以纵横天下了,而依照“一目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以及我国古代“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等纲常制度,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保护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汉坡 《科技与法律》2003,(2):40-43,83
尽管人类保护知识产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甚至在我国宋代的某些商品上能找到“商标性”的识别标志 ,但毫无疑问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无疑是近代欧洲工业革命的产物。人们从历史的回顾中也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这一法律制度对人类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其他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约 15 0年的发展历史中 ,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产业和行业对这一制度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 ,但这一制度仍以不可逆转之势不断发展和完善 ,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并最具影响力的法律制度。人们也同时…  相似文献   

15.
<正> 什么叫“三纲”?即儒家所倡导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我国历史上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两千多年来,它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禁锢和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思想武器。本文拟对儒家的“三纲”说及其对封建法律的影响作个初步探讨,希望它有助于肃清“三纲”思想的遗毒。先秦儒家在维护剥削阶级的等级制时,提出了“五伦”的观念,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认为只有用体现尊卑等级秩序的“礼”来处理这五种关系,才能治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在其发展历史中实现了三个阶段的跨越,是以"人的发现"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由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剧烈动荡,人道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曲折性同样体现在电影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潮既是新生代电影创作观念的理论基石,又对其具体的表现内容与创作方法产生指导性作用.新生代的部分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人道主义的误读、曲解,以致出现了伪人道,甚至反人道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过去整整七十年了。有些历史事件的非凡价值往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会被人们逐渐认识。"五·四"运动也是这样。当人们面对着人类文化的宏大视野,回首审视七十年前暴发在国土上的伟大事件时发现,在中国文化沿革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终结了一个古老岁月和开启了新的纪元,而且还在于它指示的方向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五·四"运动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高。它在中国法律文化史上的功绩更是如此。今天,我们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继承"五·四"的革命精神,去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七十年后的中国,又一次经历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七十年后的青年,深刻地意识到新一代庄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行为(认知-行为)治疗范式致力于治疗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旨在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但却忽略了对社会和社会文化的考察;人本主义治疗范式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社会和社会文化上,以探索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和文化条件,可是没能在治疗的技术和方法上有所建树.20世纪末,受后现代思潮影响而出现的叙事治疗范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外化问题"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微观和宏观的治疗取向,把治疗实践和反思主流文化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心理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士"这一阶层,在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占有绝对核心的地位,甚至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兴衰和历史的成败.无论哪种社会,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皇帝,也不是贵族和平民,而是"乃由贵族阶级堕落,或由平民阶级晋升而成的一个中间阶级"--"士"这一阶级担任的.士这一阶层,始终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社会体系的形成来观察现代社会中媒体的成立和建构。中国作为21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媒体强国,正在世界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整体上将历史上各种传媒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进行研究,从其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