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这样一部书,翻开它,你可以找到河南历史上任何一位文化名人,你可以查阅河南历史上任何一件文化大事,你可以掌握中原文化的发展历程,你可以看到河南历史上出土的任何一件文物,你还可以综观河南省各地的民风民俗,查询河南人或外省人描写河南的书目。3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稿,季羡林、张岱年、任继愈、冯骥才等国家级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从立项策划、组织撰稿到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2.
杨时旸 《党员文摘》2007,(11):36-37
以前。如果你想出版一本自己写的书.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找出版社碰运气;找“二渠道”的书商包装你:与出版社合作自费包销。如果这三种方法都实现不了.那么你的书稿只能永远躺在抽屉里。  相似文献   

3.
<正>爱学习就是爱思想,善学习就是善思想,爱实践并且聪明地实践着的人,都是思想者,至少都有可能向着创造性的、有价值的思想迈进。我愿意特别强调和讨论学习的绝对性。学习对于我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为什么说是绝对的呢?第一,它是无条件的,什么条件下都能够学习。有书可以学没有书照样要学。身体好的时候要学,躺在病榻上也要学。一切体验、经验都是学习。新体验、新经验当然是学习,老体验的重复也是一种学习,温故而知新,所有的"故"里都有你未曾发现的新天地、新可能、新感觉,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  相似文献   

5.
读书人语     
我非常喜欢李乐的一句貌似平淡的惊人之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句近似禅语的话,包涵了多少人生的玄机啊! 周作人也在《闭门读书论》中说道:“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了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我认为读书除了可以得道、养生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书为友的那一份心灵的默契了。我认为书是红尘中最好的朋友,只要你善待她,用心去感悟她(当然要有选择),你脆弱的思想就会坚强,你漂泊的情感就会有所寄托。我不愿意刻意地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不论它是名著还是非  相似文献   

6.
蒋宁馨 《当代贵州》2017,(47):76-76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在书中可以认识多彩世界,读懂喜怒哀乐,触摸历史沧桑……读书是思维与知识碰撞,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有助于净化心灵。  相似文献   

7.
求知善读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书是和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一起成长起来的。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中外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中描绘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8.
倪昕 《世纪桥》2010,(17):73-74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所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同时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历史教学的双重特点,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一种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放在世界背景中考察,从全球视角下审视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加深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也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中国历史知识与世界历史知识之间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4,(5):54-54
这是一部可以源源不断给人补充内在能量的书。不管你想成为怎样的人,面对世间何种烦恼,你都可以从加措活佛对人生的加持与开示中获得改变的力量,把自己变得更好。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更有力量的自己。  相似文献   

10.
读书之乐     
杨桂 《当代贵州》2014,(20):26-26
正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可以使人心智不那么闭塞、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读书可以陶  相似文献   

11.
1958年6月7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相似文献   

12.
每逢节假日,子女们来团聚,是毛泽东的一大乐趣。他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聊聊天。毛泽东最爱和子女们谈的话题是读书。他总是希望子女们能多读些书,多掌握些知识。 岸英的爱人刘松林是学历史的。一些年代、朝代她老是搞不清,在谈话中,她总把这个年代的事串到那个年代。毛泽东常常笑着说,你一下子就把历史抹掉几千年。历史是毛泽东最精通的学科之一,他以通读二十四史闻名于世。他从思想上要求松林注重对历史的学习,也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并亲自为他开了一些学习的书目,《资治通鉴》、《前汉书》、《后  相似文献   

13.
谈读书     
<正>一、为什么读书读书是获取知识和思想最经济的方法。如读《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才花几十元钱,用几天的时间,你知道了中国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科学文化方面的差距以及问题和原因。如果不是读书,而是要通过到多国实地考察、分析研究获取这些知识和思想,在时间、资金和社会条件上等等都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读书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不出家门就能获取世界范围的知识和思想,而且是时间、资金和社会经历的最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胡适,曾经作过一次题为《为什么要读书》的演讲,介绍了他几十年读书的经验和体会。胡适认为,为什么要读书?大致原因有三:一是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二是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三是读书可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滕鲁平 《共产党人》2006,(15):44-45
时光转瞬即逝。当人们按图索骥追寻消逝的岁月时,一卷卷档案、一册册书籍、一张张图片,将历史一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你可以通过一段文字回到硝烟弥漫的过去;你可以透过一张老照片感受一个熟悉时代的气息;你可以通过一件实物看到历史的痕迹;你可以通过一盘影音带领略历史的悲欢离合……一份珍藏就是一种记忆,一份档案就是一种记录。  相似文献   

16.
石绍平 《学习月刊》2014,(13):16-16
有事无事的时候,我总爱往书房钻,因为我向往书房中的自由,向往书房中的幸福。 在书房里可以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孤独。"这绝对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我还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真心喜欢它,便不觉得苦!"试想,当你阅读了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后还觉得苦吗?  相似文献   

17.
人类几千年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文明、最伟大的智慧是什么?是书籍。可是,这些物质的书没有办法复制到我们的头脑里去,也没有办法遗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只能通过我们去学习,去阅读,这些书才具有价值,我们才能增长知识,才可提升智慧。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三感     
正文学书籍起码使我们的内心可以达到这样的三感:善感、敏感和美感。美感不用说,生活不如意时,文学书籍给我们提供了可以达到一种比现实更美好的境界——书里面的水可能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水要清,天比我们现实中的天要蓝;现实中没有完美的爱情,但在书里有永恒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会弥补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不堪和粗糙。什么是善感?就是别人没有感受到的,你能感受到,多愁善感嘛。爱读文学书的人,他容易感动。  相似文献   

19.
这世界变得真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奇怪”。 说到拦路抢劫,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些满脸凶相、拿枪持刀,逼你从衣袋里掏钱的歹徒。然而,还有一种拦路抢劫,是满脸含笑和言细语,怀着关爱,让你满心欢喜,心甘情愿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说:“饭可以不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不读。“邓小平同志讲:“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江泽民同志强调:“放松了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先进性,使精神世界陷于低级趣味,就难以抵挡利欲的诱惑。“……纵观历史,横看世界,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学问家或者稍有作为的人,是不重视学习的人。他们通过学习,陶冶思想情操,提高思想境界,故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说法。可见,学习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由于党中央和江泽民总书记的大力倡导,全国上下已初步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特别是在深圳、浦东这些发达的开放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