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家寿 《长白学刊》2008,(2):137-140
一国文化安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将会给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我国文化安全造成一定的冲击。构建我国文化安全战略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以新安全观为基础建设和谐的中国-东盟文化安全观;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用"墨子"思想应对文化安全所带来的问题;坚持文化"走进东盟"。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给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新的冲击,为了争夺网络宣传这一阵地,我国应大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建立一批以网络媒体为主的大型跨媒体集团,扶植一批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网站.使网络成为中国对内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宣传国家主流思想意识,对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铁路企业如何在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中,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和谐铁路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一、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铁路企业中的作用1.安全文化建设为铁路企业与社会之间保持一定利益关系提供前提。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要求社会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一些阶层的利益增进不能以损伤其他阶层的利益为必要前提条件,必须应当保持一定的利益关系。铁路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承…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在全球一体化体系中的并立,使"文化安全"的概念内含着对当代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抗辩.它以对"地位群体文化"特点的强调,以便在全球化不同层面的社会实践中获取资本化符号的权利.在当代全球化的结构中,内蕴着政治、经济利益和诉求的"文化边界"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中.在文化交流形式的磋商中,文化安全的目标指向就是实现对符号的结构性控制.文化安全作为一个具有总体性意义的战略理念,也就在全球社会中获得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多重性、多层面的全方位表达.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文化安全问题为重心的非传统的安全观念日益凸显。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不仅仅单纯依靠政治、经济等一些传统的安全因素,文化等相关的非传统因素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认清目前条件下中国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对外发展政策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入世”在为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对国家安全危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就如何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邹立刚 《新东方》2013,(4):23-27
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冷战后演变中的南海安全保障机制是美日等国遏制中国的战略与南海周边国家"大国平衡"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应对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已采取诸多措施,但仍须有综合性的南海战略和适宜的举措,以维护南海的稳定及中国在南海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 ,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它不仅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面貌 ,还对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在某种意义上 ,也带来了世界各国 (包括发达国家 )对于自身文化生存的关注与焦虑。为了获得中国文化的安全 ,我们必须采取宽容的态度兼容其它文化 ,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 ,创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外资并购虽然能够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但也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我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起步较晚,立法不够完善,审查标准不精确,审查机构有待完善。应设立专业审查机构和事后监督机制,在国家安全标准中多关注经济利益,对具有战略价值的领域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0.
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国家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共同构成国家安全体系。全球化在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对此如何在全球化背景探讨经济安全的路径也就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11.
上海合作组织是基于安全合作优先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深化经济合作成为上合组织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重要方式.当前,上合组织间的经济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充分发挥中俄两国的带头作用,加强团结与互信,增强内部凝聚力,公平合理地兼顾各方利益,逐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起一个安全合作优先与经济合作并行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模式典范.  相似文献   

12.
特朗普上台执政以来,美国对华态度趋于强硬有多重动因,其中制度与经济是两个重要方面,而制度对立是根本性的,将长期发挥作用。制度对立影响美国对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判定,制约对华战略信任;促使美国鹰派谋求与中国打新冷战、实现经济"脱钩"。但是,对总统特朗普来说,出于美国经济利益以及其竞选连任的考量,美国需要与中国保持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经济关系,并且从策略上采取对华强硬姿态,以谋取经济博弈中的有利态势。  相似文献   

13.
聂富强 《新东方》2006,(1):50-53
当代国家安全的重点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转变为经济安全,在此背景下,各国普遍开始重视对经济不安全因素的预警。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已现实地面临着严峻的内外经济不安全的影响,党和政府、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对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已成共识。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对于捍卫国家利益,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和繁荣,对于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系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一、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研究的动态从全球视角来看,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高、竞争力大、综合国力强、危机管理体系健全,国家…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传播是高技术化、全球化和实力化的传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西方某些发达国家运用先进传播手段对我进行文化渗透,使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信息与舆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坚持积极的文化传播战略,加强党对文化传播的宏观控制力,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有助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5.
“入世”在为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对国家安全危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就如何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统筹发展与安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文化安全是文化安全主体及其文化利益和价值处于平稳、发展和放心状态,并具有克服文化威胁的能力。据此定义,文化安全问题的分析框架,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一是文化安全主体确认;二是文化安全利益和价值评估;三是文化安全威胁来源辨识;四是消除文化安全威胁对策。在多种文化安全研究方法论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其各有所见各有所蔽。文化安全研究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安全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中国应根据新的形势来制定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作用,维护好中国的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8.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国内外经济界谈论的热点。少数国家的一些官员及政客不仅对人民币汇率肆意攻击,甚至还通过此事对中国的货币体系妄加指责。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顶住压力,重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同时,这也是我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列宁自觉地把文化安全摆在俄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对文化安全有着大量的思考和实践,其文化建设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安全思想。列宁对维护文化安全的根本原则、战略目标、实践途径等方面的深刻论述,于当代中国文化安全的维护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郜非非 《前沿》2012,(1):33-40
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最高准则。本文从国家利益入手,分析了中国对日关系中的国家利益和日本对华关系中的国家利益,概述了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和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安全领域、文化领域的共同利益,揭示了中日两国的利益分歧和主要障碍,预测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中日关系向有利于中国、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的对策,力争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提供借鉴和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