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社会主义学院语境中的"中华文化"的属性进行了剖释。无论是"文化"还是"中华文化",其首要属性是其意识形态属性。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是一脉相承、始终如一的。社会主义学院应以中共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为导向,"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政治共识,做好中华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2.
遵义会议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从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到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再到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清晰地反映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展示了我们党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也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世纪新阶段要自觉坚持和贯彻好遵义会议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就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遵义会议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从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到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再到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清晰地反映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思想路线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展示了我们党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也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世纪新阶段要自觉坚持和贯彻好遵义会议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就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五一口号"的发布对于中国特色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具有方向性和奠基性意义。"五一口号"的发布提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主战场的攻势是"奠基石",毛泽东的修改是"点睛笔",国民党的"国大"是"催化剂"。"五一口号"的历史意义为:开启了各种统战力量合作共事的新阶段,谱写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篇章,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新征程。重温"五一口号",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有: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和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历了由"不是完全清醒"到逐渐清醒的发展过程.列宁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在实践中犯了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错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解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总结.江泽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丰富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一种行为方式,"法治"在一个国家的实现被认为是融入国际社会的先决条件。然而什么是"法治",怎样才是真正的"法治",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把"法治"视为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个表现过程是切入"法治"的一个新视角,也就是说从思维到行为的这么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法治"精神的表现,这就是行动中的"法治"。  相似文献   

7.
实践"三个代表" 加强党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开创的一件"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继续进行这个新的伟大工程."三个代表"是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实践"三个代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我党"发展观"的传承与接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川 《理论前沿》2004,3(20):25-26
“发展观”是我党的重要指导理论。它从毛泽东同志创立,到邓小平同志的继承,再到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的接力,形成了我党“发展观”的系统理论。分析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对于正确认识、理解和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观”毛泽东所处的年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从理论形态上阐述了"实事求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概念以新的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它既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衍生,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延伸,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实践论、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创造性结晶。毛泽东找到和理解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概念的共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实事求是"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抓好"和谐教育"。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和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值得我们关注。要对大学生进行"和谐教育",应遵循由内到外、由近及远、区别类型、突出重点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说过“感谢日本侵略”一话,从日本侵略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从而团结抗战并获胜,从抗战促使中国的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壮大为后来建立新中国打下基础的角度,从日本侵略客观上促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上讲,毛泽东“感谢”日本的“侵略”。毛泽东这一言论有着当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丰厚的内涵,管中窥豹,可见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体现于毛泽东所关心、思考、研究的各个领域 ,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线。本文旨在通过探析毛泽东创新思想形成基础 ,来加深对其创新思想的学习和理解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三化"推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运动至三十年代初,在马克思主义初步"三化"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遵义会议至抗日战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高潮中,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继续推进,毛泽东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文化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理论渊源,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精辟地论述了文化的内涵,强调指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反映旧政治经济的旧文化的重要区别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以及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的特色,并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经典的阐述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传统关系入手进行科学研究,是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契入点。  相似文献   

16.
1928年3月,中共湘南特委代表周鲁来到井冈山,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毛泽东被中央政治局"开除党籍"了。从此,毛泽东失去了总前委书记的职务,由此也导致了"三月失败"等一系列后果。毛泽东受到中央错误批判和严厉处分不是偶然的,其原因要追溯到八七会议发言、秋收起义计划改变以及转兵井冈决策等。通过毛泽东的曲折经历,充分昭示:追求真理,探索创新,不仅要有超人的智慧,而且要有不畏挫折的勇气。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他人无法比肩的"毛泽东精神"。它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争取民族独立与平等、自由与幸福精神,国际主义的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独立思考精神,永远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毛泽东精神在中国乘"毛泽东热"回归,它将与中国与世界同在。毛泽东精神不仅激励着持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人,也激励着世界上那些为争取公平、正义、幸福,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是党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会议,会议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政治路线,基本上克服了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完全确立了毛泽东的最高领袖地位。本文认为,共产国际的正确指示是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的组织保证;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思想为他领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遵义会议以来中共的正确领导为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是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工人运动屡屡受挫,毛泽东等创建的赣南、闽西根据地及其他根据地蓬勃发展,促使共产国际改变指导中国革命的战略方针,开始以加强红军和根据地建设为中心。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中表现的卓越才能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肯定,被认为是“有声望的领袖”。在毛泽东坚持正确主张而被“左”倾教条主义者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时,共产国际进行了干预,要他们以同志式的态度对待毛泽东,同他密切合作。因此,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由四中全会时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尽管这时毛泽东没有实际权力,但他在中央苏区的地位和威望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王明错误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毛泽东一度肯定过六届四中全会,后来又改变了起初的想法;期间毛泽东原打算不公开点名批评王明,后来又加上王明的名字;曾经指出王明的有些错误是原则错误而不是路线错误,后来又把王明问题定性为反党问题;七大召开前后毛泽东最终认为王明错误是党内错误,并提名王明为七大中央委员候选人。毛泽东对王明错误的认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延安时期党内斗争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