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当事人适格制度存在先天的粗疏与不足,阻碍了民事诉讼的规范化与系统化。在"诉讼要件"与"权利保护要件之间",当事人适格应归属于后者,立法上亦应将当事人适格作为"权利保护要件"予以规定,并对认定基准时、认定原则、认定标准等做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2.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世界各国公司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在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和保护公司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确定适格的诉讼当事人,是进行股东派生诉讼的前提,当事人法律地位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创设了我国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规制污染环境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然而该规定过于粗陋。本文分析了设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并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纠纷的可诉性、当事人适格、及诉之类型和诉讼请求等基本问题予以界定。同时,本文认为构建与适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不应脱离我国的司法状况和具体国情,而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完善。  相似文献   

4.
刘寿明  李琳 《台声》2006,(8):59-59
一、概念在大陆办理台湾法院民事判决的认可和执行是指民事纠纷经台湾地区法院判决生效后,由于当事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被执行财产在大陆,需要大陆人民法院认可并协助执行,有关当事人将台湾的法院判决向有管辖权的大陆法院申请认可,经认可后,需要执行的请求大陆人民法院协助执行。在大陆被执行的当事人或财产,不仅仅涉及大陆居民,不管是大陆居民还是台湾居民或者是外国人,都可以申请认可和执行,也就是说,被执行人不管是大陆居民、台湾居民、港澳居民还是外国人,只要其在大陆有住所或经常居住;或者被执行财产在大陆,不管该财产是大陆居…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当事人制度包括主体资格与诉讼形式两方面。台湾地区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制度从三方面实现了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权利主体的有限分离,值得大陆借鉴;诉讼形式制度中关于必要共同诉讼的分类、关于类似必要共同诉讼与从诉讼参加之关系的界定,颇具启发价值。台湾民诉法还规定了诉讼能力与法定代理、主体资格欠缺及救济、选定当事人等制度,其当事人制度已构成较完备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主体不适格的情况复杂多样,不可一概而论,亦不能采取同一处理方式。应当区别劳动者不适格、用人单位不适格以及各自内部的具体情况,作出劳动合同无效、可撤销或者终止的多种处理,才能既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又不违反国家法律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朱志权  张寅 《理论月刊》2010,(3):99-102
原告适格理论是制约公益诉讼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诉讼法曾经有过的从属于实体法的地位,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实体法上的当事人才被作为诉讼当事人,传统的原告适格理论也就将诉讼原告界定为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但随着公益侵权案件的增多,传统原告适格理论日益凸显出对公共利益保护的无力,已经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于是,认为只有自己合法利益受到违法侵害的人才具有原告资格的"直接利害关系"原则,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本文在质疑传统原告适格理论的同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为保护公共利益应突破传统原告适格理论的羁绊。  相似文献   

8.
执行难是法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出于各种原因,执行法官对久拖未决的案件在无奈之下采取终结执行方式。此类案件虽属少数,但对当事人而言,其损害则是百分之百,公正的判决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执行制度之中应增设以下立法:在执行条例中增设执行期限条款;设立债务书制度;建立执行凭证制度;建立定期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9.
张伟 《人民论坛》2014,(7):42-44
执行和解制度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司法效益,有利于切实维护司法权威、提升司法公信力,有利于当事人之间遭受破坏的关系得到修复。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我国执行和解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包括:执行和解的效力问题不明确,执行和解的审查程序不规范,对当事人恢复申请执行原生效裁判文书的期限不合理,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健全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执行难是法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出于各种原因。执行法官对久拖未决的案件在无奈之下采取终结执行方式。此类案件虽属少数,但对当事人而言。其损害则是百分之百,公正的判决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执行制度之中应增设以下立法:在执行条例中增设执行期限条款;设立债务书制度;建立执行凭证制度;建立定期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11.
布迪厄“场”的理论中两大关键词就是关系、斗争。文学场域是一个特殊的社群,基于文学和学术活动而客观存在着长幼、世代等人际关系,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说,文学场域也就存在因文学活动而产生的人际伦理关系,称为“文艺伦理”。台湾文艺期刊《文汛》创力、25年,作为文学场中的活跃因素,从办刊方针和编辑策略,以及重塑文艺界和谐、温馨、有序的文艺伦理,传承与创新文学经验等方面出发,以栏目设计、活动策划等方式为载体,进一步凸显自身的组织策划功能,积极倡导并自觉承担营建文学场域良好的文艺伦理的重任,并由此彰显了极具人文关怀的刊物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2.
查封、扣押与冻结是刑事诉讼中对涉案款物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其在保全证据、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确保刑罚执行,并预防新的犯罪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家司法机关行使这一权力的过程中,必然会"侵害"到相对方的权利。因此,对刑事查封、扣押与冻结过程中的权利进行保护,规制国家公权力的运行十分必要。本文从刑事查封、扣押与冻结中的权利分析入手,梳理刑事查封、扣押与冻结的含义,总结其行使过程中涉及的权利特点,论述对权利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法)出台后,监视居住制度开始承担着独立的刑事诉讼功能。新法对监视居住制度的完善,既健全了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也为侦查部门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提供了依据。然而,新法仍缺乏对于被执行人权利的救济和第三人权利的保障,致使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极易造成监视居住执行时的错位。因此,应构建独立的监视居住平台,赋予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刑事强制措施执行权,加强检察系统内部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国情和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出发 ,在政党制度与国情和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中 ;从超越于任何党派利益的人民、国家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在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中 ,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现实合理性与优越性 ,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非诉行政执行的案件远远高于行政诉讼的案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诉行政执行中当事人对于行政决定是持认可态度。行政诉讼法出于充分保障公民救济权利的需要,将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延长至6个月,于此同时,如果单行法没有对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另作规定,行政机关若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将要等待法定期限届满,这无疑是对行政效率的延误。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应改变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规定、完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前的催告程序、扩展间接强制执行的种类和实施主体。  相似文献   

16.
死刑赦免制度是我国死刑适用方面的一个制度空白,宪法虽然有关于赦免制度的规定,但并无专门的操作程序。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死刑本身的不可回复性以及“死刑犯不引渡”的国际惯例都要求我国尽快增设死刑赦免程序。借鉴中国古代赦免制度以及美国死刑赦免程序的经验,我国宜选择特赦作为死刑赦免方式,以被判刑人申请特赦权为主,同时兼顾检察机关追诉犯罪需要赋予其一定的特赦申请权,构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核批准的死刑特赦程序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卢品慕 《桂海论丛》2006,22(6):82-84
民事诉讼判决执行难问题已成为司法的一大症结,理论界和各级司法部门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民事诉讼执行难的原因,从司法层面上分析主要是审判过程中忽视了财产保全、法律文书瑕疵和违法的执行异议造成。从当事人层面上分析主要是不申请执行、债务人逃避债务和被执行人死亡等原因。解决民事诉讼判决执行难问题,要建立诉讼执行保障基金制度,确立自然人破产的法律制度,建立国家民事诉讼强制执行法。  相似文献   

18.
执行和解既是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处分实体权利的一种诉讼权利,也是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的一种结案方式,在执行中因其具有便于履行、有利于缓解当事人之间的冲突、节约执行成本等良好功能而为世界多数国家的执行立法所青睐.我国法律中的执行和解缺乏制度的特点,存在着种种弊端,尤其是和解协议的履行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使执行和解应有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完善执行立法,使执行和解在我国执行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事人可以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解除权人行使了合同约定解除权后,双方的合同关系终止,合同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三个代的关键是建立严密的保证"三个代表"实现的政治制度系统.执政党的政治行为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北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主观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靠现实具体的政治机制决定的.保持政党宗旨与制度设置的内在一致性,是执政宗旨实现的保证.当领导者们实践"三个代表"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而且是一种制度机制的逻辑行为时,它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可靠而稳定的政治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