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奎 《前沿》2010,(9):150-152
仿生设计作为现代图案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学习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仿生设计在服装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形态仿生上,它以大自然为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傈僳族民族服饰在自觉不自觉中体现了仿生设计的理念,丰富了当代仿生服装设计的研究范围。文章将从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两个层面剖析腾冲傈僳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文化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位于滇东南的丘北县境内彝族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祭祀舞蹈———羊皮鼓舞。这种舞蹈一般只在办丧事时围棺而跳,送葬时在棺前引路而舞。据当地彝族老人的推算,羊皮鼓舞大约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以前曾在很多彝族村寨都跳,现在,只有该县八道哨乡姑租村流传着这种舞蹈。羊皮鼓舞,又称“跳鼓”,彝语叫“冉姆比”。舞蹈的动作多数是模仿动物,有引路、绕花、吃草豆、喜雀走路、猴子嬉戏等,舞姿独特,别具一格。既潇洒自如,又刚健有力,颇受群众喜爱。跳舞时,由一人在前吹牛角引路,第二人敲鼓,第三人打锣,其余的人空手跟在后面,随着锣鼓的节奏,…  相似文献   

3.
该文结合中国舞蹈作品实例论述了中国舞蹈的意境及舞蹈意境的两个审美特征: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提示舞蹈工作者根据舞蹈创作的规律加以吸收与运用,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舞蹈作品。  相似文献   

4.
张永芬 《青年论坛》2005,(1):144-144,F003
舞蹈评论是舞蹈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重要中介 ,不但能促进对舞蹈艺术内部规律的探索 ,而且还是沟通舞蹈和观众的桥梁。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普及 ,广大人民群众对舞蹈作品的观赏需求不断提高 ,他们不仅要看到更多更好的舞蹈作品 ,也希望经常听到阅读到一些相关的有独到见解和精辟分析的评论文章 ,以提高欣赏舞蹈艺术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刘薇 《青年论坛》2004,(3):133-134
舞蹈随着宗教、祭祀的产生而产生 ,出现了“戏剧性舞蹈”。从历史的角度、美学的角度以及戏剧本体机制的僵化的角度看舞蹈与戏剧的同化倾向。舞蹈与戏剧二者的互为选择并不意味着舞蹈对戏剧的绝对同化 ,它们是异化的同化 ,同化的异化。舞蹈之于戏剧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硬的拼贴 ,舞蹈注入戏剧的终极目的是给戏剧灌注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贵州苗族舞蹈经由仪式这个节点,将其文化注入并被内化为舞蹈精神。舞蹈中的情境转换、舞(观)者的心理角色定位等舞蹈行为和因素,形成一个操作行为的、符号的体系,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苗族舞蹈的生成与历史发展,并形式化为苗族舞蹈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周黔玲  王炎琪 《求索》2013,(6):268-268,156
《舞蹈与传统文化》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著述者袁禾教授是中国第一个舞蹈学博士、中国舞蹈意象理论创立者。袁禾教授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舞蹈学科副主编、古代舞蹈史分支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舞蹈史》首席专家,荣获“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称号。该书探讨了舞蹈与哲学意识、舞蹈与典章制度、  相似文献   

8.
傅小青 《青年论坛》2009,(5):148-149
舞蹈欣赏与分析的关联性在于对舞蹈本体认知的过程。欣赏者既然有专业与大众之分,所产生的欣赏结果自然有所不同。欣赏和分析既对舞蹈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存在着对舞蹈感官追求的差异性。舞蹈欣赏和分析的关联性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千丝万缕地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9.
郑八一 《青年论坛》2003,(5):101-102
通过分析舞蹈艺术创作中几种不同的音、舞结合方式 ,本文阐述了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提出了音乐的诸多因素与舞蹈语汇的结合应是全方位的观点。作为舞蹈编导 ,欲想将舞蹈创作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就必须使音乐与舞蹈的设计相互浸透在视、听方面而处于相等的观感水平上。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对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的机制与现状,剖析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交流的必要性,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有效地传播与交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过程视角来看,仪式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体现着社会的整合与延续,通过仪式展演与舞台表演,反排木鼓舞不仅强化着当地的祖先崇拜、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当地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与个体情感的一种交融体验与象征表达。  相似文献   

12.
姚佩 《青年论坛》2010,(4):140-142
在舞蹈艺术中,气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气息通常指呼吸。呼吸分为自然呼吸和艺术呼吸。自然呼吸是指人类维持生命所进行的本能的呼吸;而艺术呼吸则是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以自然呼吸为基础,经过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及运用的呼吸。不同的呼吸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它不仅给舞蹈人物形象以生命,还赋予了它特有的心理倾向。气息在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及现代舞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傅小青 《青年论坛》2011,(5):143-145
舞蹈作品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痛苦”孕育过程,是舞蹈创作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内心体验与实际操作的“煎熬”。舞蹈创作是由“外”到“内”再到“外”的多次反复与实践的过程,是将客观生活转化成舞蹈编创’者内心思想后,再转化成编创者主观意向,进而创作出为直接可观的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14.
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化符号和表现形态,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体制结构、文化教育环境等有着内质性关联。片面臆断旅游文化在原生态舞蹈上的影响而作肯定或否定,都不免流于局限性判断与非客观评鉴、决策。在此以贵州苗族舞蹈为研究对象,对旅游文化与原生态舞蹈二者进行双向动态探讨,以舞蹈人类学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并祈能引起反思,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更重于保护和传承。《毕摩》舞蹈音乐的创作离不开彝族人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传播的"土坯"。与时俱进的现代舞台上,民族文化艺术这一颗璀璨的明珠,呼唤传承,期待创新。  相似文献   

16.
黄咏 《贵州民族研究》2004,24(4):122-125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舞蹈与大众体育中的健美操属于人体艺术形态 ,共同植根于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两者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和共通性 ,就其发展来说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本文就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原始时期起,水族乐舞文化就分作巫祭之乐和民乡之乐两种文化趋向,并由此产生出水族文化的雅俗分流,贯穿于水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与祭祀、巫祭有关的舞蹈,舞蹈者一般头戴冠饰或羽饰,手执法器。其舞姿表现为双手上举,仰天敬神,崇拜上方;与生产生活内容有关的舞蹈,舞蹈者一般不戴冠饰或羽饰,不执法器。其舞姿表现为双手下垂或平伸,有时连臂环绕,多为集体舞,是水族先民娱神娱人的民间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8.
汪洋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4):138-142
孔雀舞是中国和缅甸的傣族边民所共享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起源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傣族孔雀舞在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取得的重大发展和该文化事象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有关。傣族孔雀舞在中、缅两国境内的传承方式和发展现状存在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有重要的关系。孔雀舞在中国境内的发展为缅甸边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同时,缅甸境内更加传统的架子孔雀舞为中国架子孔雀舞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境交流所产生的耦合效应对于边境地区的和平跨居、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阎颖  田强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107-111
跳丧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丧葬舞蹈,至今仍流行于鄂西土家族聚居区。其基本动作和表现的内容同古代巴族歌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古代巴族歌舞的继承和发展;其表现出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寓意,成为别具一格的民族标识。随着时代的变迁,跳丧舞发生裂变,形成官方与民间的文化分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