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是从战略上更加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新要求。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加快实施职业化农民塑造、城镇化体系优化、新型农民社区管理模式再造、公共资源平台整合、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五大工程。  相似文献   

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妥善解决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因此,努力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推进人口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钓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夹江县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适应新常态、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协调发展,强化项目支撑,着力突破城镇发展"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域发展,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发展增量明显,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随之凸显,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农村社会管理问题必然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部分。因此,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战略,而统筹城乡发展又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更是事关国家全局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南京大力探索以大都市带动新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推进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本文以南京为典型案例,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南京发展的主要矛盾。并详细分析了南京在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难点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城乡发展的核心。广东省为推进城镇化特别是加快中心镇发展,出台了若干积极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广东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需要加快中心镇建设,形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增强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从战略上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做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7.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做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不能脱离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基本特征。城乡统筹既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现实要求,更是未来10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城乡统筹应该遵循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原则,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统一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当前应该控制、缩小农村与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围绕这个问题,我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开远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统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一是实施整市推进、全面覆盖、全面突破战略。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措施。推进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以城带乡的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互为条件、不可或缺。应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存在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发展,重城镇化速度、轻城镇化质量,重城市规模扩张、轻空间结构优化,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其主要制度障碍,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不合理以及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是其深层次的制度根源。未来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取向是:体现区域的差异性、把握改革的阶段性、强调制度的公平性、注重规划的协调性,为此,应着重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并积极推进城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的城镇化以及城乡产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是转移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可加速重庆城镇化进程。本文在深入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城乡统筹进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已经纳入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这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和政策指向,为统筹城乡与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我们需要认真把握,坚持按比较优势原则提升县域要素禀赋,积极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改革公共财政,创新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新常态下,农民工市民化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课题,成为推进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深刻认识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分析造成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成因,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重点难题,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理清思路、找准原因。应努力为将广大农民工培养成为产业工人创造条件,营造劳动法治环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进就地城镇化成为济南市重要选择。当前,济南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心城带状发展矛盾日益凸显,行政区划存在很大弊端,县域经济薄弱和小城镇落后成为最大短板.南部山区脆弱资源保护尚未破题,城乡国土治理和环境面貌严重影响省会形象。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克服带状发展弊端;注重区域协同发展,补齐县域经济短板;统筹南部山区发展,强化南部山区生态保护;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地空问景观系统,改变城乡环境面貌;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置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大背景之下的,必须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山东省是农业大省,济南市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面,也有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济南城乡发展基本情况。近几年来,济南市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建设步伐,要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农业建设等7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还必须提供财政、建设用地、金融服务、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为动力推动城镇化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协调发展的道路。要坚持科学规划、节约优先、生态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19.
乐山市要壮大县域经济,就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发展的新机制,走特色经济之路,处理好“三农”问题,提升传统农业,推进城镇化进程,解决“农民变市民”过程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已经到了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的关键时刻。应当找准症结、拓展思路、下大决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历史任务,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等等,力争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甘肃全省普遍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这一目标要遵循政府调控、城乡统筹规划、工业化带动和逐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应着力抓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及制度建设等重点,改革创新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采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和小城镇发展等措施,分区域分步骤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