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文聘  杨蕊 《法制与社会》2014,(14):263-265
二十世纪末犯罪被害人保护逐渐被刑事司法实践和理论界重视,意图通过犯罪被害人的保护达到"修复性正义"的目标,我国台湾关注犯罪被害人的保护较早,并已形成以《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和《加强犯罪被害人保护方案》为核心包含救援协助、安全保护、补偿损失、协助诉讼、教育宣传等内容的政策体系。但仍然存在补偿和保护范围、未战略的高度认识犯罪被害人保护、未与犯罪预防制度进行功能整合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权利保护与恢复性司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恢复性司法为制度进路,追求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这一事关实质正义实现的法治目标。对犯罪人的制裁更多地涉及法律的一般性与普遍性,因此偏重于追求形式正义;对被害人权利的弥补、修复、保护更多地涉及生活中实际、具体的事件之合理性与被害人个别处遇,因此偏重于追求实质正义。在传统刑事司法制度中,被害人的权利长期遭受不应有的忽视,而在欧美获得蓬勃发展的恢复性司法制度则针对不同案件、不同犯罪人和被害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恢复性司法计划,为我国惩治犯罪人、保护被害人与实现个案中的实质正义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资源与制度进路。  相似文献   

3.
王旸 《法制与社会》2014,(34):263-264,266
"破财消灾"式的"低水平诈骗"是近些年来诈骗犯罪的新兴形式。这种犯罪主要针对中老年人,不仅对公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更因其较大的涉案金额给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本文旨在分析此种诈骗形式的特点、成因,进而总结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群发植入木马病毒链接的短信息诱导被害人点击,非法获取被害人身份和银行卡信息以非法取财的犯罪类型近年来一直多发高发。此类型犯罪涉及危害计算机安全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和侵犯财产犯罪,各地裁判结果各异,引发"同案不同判"的疑虑或批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多样,但司法实务多关注行为定性争议,而忽视对罪数的认定、处理,文书表述时亦时有缺漏。应贯彻罪数评价穷尽判断原则并坚持竞合明示机能,以避免病毒短信型侵财案件罪数处理上存在的"误判"和"错觉"。  相似文献   

5.
"赔偿从轻"是普遍的司法实践,但其因仅仅关注经济赔偿、脱离刑事和解的大框架而被诟病为"花钱买刑"。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赔偿与量刑的关系需要重构。赔偿从轻原则应当尽量创造犯罪人与被害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应当以犯罪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为前提、应当以修复犯罪人、被害人与社区之间破损的关系为内涵,司法机关同时应关注对被害人心理健康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撞炮”是新出现的一种侵犯公民财产的特殊犯罪方式。所谓“撞”,即故意与被害人身体碰撞借以讹人。“炮”有两层含意,一是泛指被撞的对象,主要是由被犯罪分子称为“山炮”的进城农民引申而来;二是指“一撞就响”,即能获利。简言之,“撞炮”是指以碰撞的方式设置骗局或引诱被害人,采用欺骗、威胁或暴力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它是侵犯财产罪的一种,但较之其他侵犯财产罪则更有特殊的危害性。一是它具有欺骗性。它以碰撞引发的纠纷开始,以被害人高价“赔偿”而了结,在犯罪出现的初期,甚至在犯罪发生的当时及发案后,有些公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在目前高呼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浪潮下,为了避免对少数犯罪的"纵容"而造成坏的社会影响,在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将视角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上转移到被害人身上,侧重惩罚犯罪可能会更符合公众的正义观念和构建和谐社会。惩罚犯罪并非就是不保护人权,有时打击犯罪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惩罚该惩罚的犯罪、保护应保护的人权,是法律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试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内在价值在于其体现了正义和公平。国家通过给予犯罪被害人适当的补偿 ,以矫正被破坏了的正义 ,平复被害人失衡的心理 ,使其恢复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不至于因受害而陷入贫困潦倒的境地。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外在价值主要体现在 :有利于防止和避免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 ,从而控制社会犯罪总量 ;有利于建立起被害人对刑事司法的信任机制 ,增强与司法机关配合的主动性 ;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平衡 ;有利于强化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9.
复合正义是相对于报应正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以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使侵害人、受害人和社区之间因犯罪而被扭曲的关系得到调整,维护被害人的利益,重视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平衡、被害人和侵害人权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薛静丽 《行政与法》2021,(4):122-129
传统的刑罚权理论对于正义的理解是"制裁",为了满足被害人本身的情绪以及社会舆论的需要,必须通过国家对犯罪人施以刑罚来体现报应的正义.而恢复性司法认为对正义的追求要体现"恢复",即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通过要求犯罪人积极赔偿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失并真诚地悔罪获得宽恕,从而帮助犯罪人更好地回归社区.恢复性司法讲究恢复之后其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06年7月21日至22日,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检察官协会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的全国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在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探讨刑事法治和谐建设的一次实践,受会议邀请,来自全国检察院、法院、公安、律师界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教学与科研单位的学者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一、刑事和解的界定(一)定义关于刑事和解的定义,与会的绝大多数学者都采用了在其他国家比较通行的表达方式,即认为所谓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即 victim-offender-reconciliation,简称 VOR),一般是指在犯罪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加害人和被害人直接相谈、协商,解决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其目的是修复因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破坏的加害人和被害人原本具有的和睦关系,并使罪犯因此而改过  相似文献   

12.
许可 《新法规月刊》2008,(3):125-130
广东省法院在刑事审判中"赔钱减刑"的做法引起了众多的争议,虽然这一实践操作得到了法律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支持,但至今没有提出富有说服力的理由。对该制度的正当化可以从规范层面和价值层面展开,前者即刑事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完全分离,后者即"矫正正义"在犯罪人、被害人和国家三者间的回复。  相似文献   

13.
刑事侵权具备"刑事责任"、"侵权责任"双重责任属性,由于刑、民责任在发展进程、互动的路径及效果上的不同,可分化为"因侵权而犯罪"与"因犯罪而侵权",即刑事侵权二分论。"因侵权而犯罪"具有民事责任倾向性,"因犯罪而侵权"具有刑事责任倾向性,解决刑事侵权责任问题须兼顾侵权责任法与刑事法的正义要求。刑民二分论有坚实的法律基础,符合法律价值基础的要求,当刑事责任与侵权责任进行内容接轨与功能互补时,可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价值目标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被害人行为除了当前学界经常讨论的被害人学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阻却违法性的被害人同意、防卫过当等情形外,还应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后被害人实施的与犯罪性结果有因果关联能影响犯罪行为定性的行为;此种被害人行为的因果归责路径将归因与归责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被害人行为介入案件的归因上,对作为和非作为分别采用假想排除和作为代替方法来确定条件或事实原因,而在归责上,则主要通过评价被害人行为从属还是独立于被告人行为确定其刑事归责意义,即如果从属于被告人行为,则不排除犯罪人与犯罪性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而如果是被害人故意而为,或存在重大失当行为,则应视为独立而为之行为,可以作为被告人不定罪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应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遭受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国家提供的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行40年来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我国目前的被害人保护立法有严重缺陷,缺乏对犯罪被害人的人文关怀,由此还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是实现正义、保障人权、控制犯罪、完善法制的必要,也是切实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犯罪被害人是刑事司法制度的守门人,社会治安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犯罪被害人的参与和配合。许多犯罪案件是由被害人报案而进入刑事诉讼的,许多犯罪线索也是由被害人发现并提供给公安机关的。当公众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是法律赋予并受法律保护的被害人的权利之一。正确地行使这一权利,对于及时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的补偿问题是国内现在讨论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该制度必须探讨分析其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础。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探析它的价值基础,即:促进正义与民主,增强保护公众信赖利益,保障人权和犯罪控制以及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8.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并明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来,刑事和解制度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日益引起人们的青睐。该制度以恢复性正义理论为基础,以被害人利益保护为核心,寻求被害人、犯罪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充分修复被犯罪所破坏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法制与社会》2011,(16):10-11
刑事被害人的补偿问题是国内现在讨论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该制度必须探讨分析其得以建立的价值基础。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探析它的价值基础,即:促进正义与民主,增强保护公众信赖利益,保障人权和犯罪控制以及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20.
刑罚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红 《法学》2005,(3):73-79
传统理论认为,刑罚与损害赔偿在法律效果、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随着个人法益保护意识的加强,对传统刑事法治理念提出挑战,即对犯罪的正确反应不仅应体现国家对犯罪的惩罚,还应该包括恢复因犯罪给被害人个人造成的损害。因此,“修复的责任”的观念被提出。它是“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相融合和渗透”的产物。对“修复的责任”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潮流,而我国学者却鲜有论及。鉴于我国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目前的状况,应允许在轻罪的范围内适用“修复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