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海雄 《特区法坛》2004,(11):15-17
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一直是我国劳动关系的主要表现。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劳动雇佣关系出现多元化的发展,一方面非国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其劳动佣工制度尚待规范;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陆续开展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等改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孙中胤 《法制与社会》2011,(31):193-195,218
本文在界定事实劳动关系内涵基础上,论述了在单一劳动合同调整方式下,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立法目的决定了事实劳动关系必须成为劳动法律的调整对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对事实劳动关系调整存在的主要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章成 《法制与社会》2010,(19):73-73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施行,此前一直游离于《劳动法》保护边界的事实劳动关系从法律上真正进入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制范围。结束对事实劳动关系的现实困惑,关键在于有效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效力。本文试就事实劳动关系的界定、法律效力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事实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劳动关系问题在目前劳动用工中普遍存在,故导致劳动争议案件也逐年增加,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事实劳动关系处理作出的规定也不系统,不明确,使事实劳动关系无法取得和劳动法律关系一样的法律地位,由此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事实劳动关系的关注。如何保护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合法权益,正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钱 《法制与社会》2011,(29):295-295
事实劳动关系是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下特有而普遍的现象,我国相关法规缺乏系统性和明确性,造成了劳动争议持续发生。本文将探讨事实劳动关系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7.
确认劳动关系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具有民事可诉性,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无论是政府及其所属主管部门主导的企业改制还是企业自主改制,均不改变发生在改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确认劳动关系纠纷的民事争议属性,也不改变其民事可诉性。因此,发生在改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确认劳动关系纠纷,亦应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8.
钱叶芳 《法学》2022,483(2):149-161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劳动法领域形成的关于"事实劳动关系是欠缺书面形式的劳动关系"之通说给劳动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普遍和深远的损害,其理论依据被认为是德国学者豪普特教授提出的事实契约理论。实际上,根据事实契约理论,事实劳动关系是指无有效之劳动契约而提供从属劳动所形成的劳动关系。该理论虽遭激烈批评,但在有关身份的领域不可被传统契约理论所替代。在合意因欠缺生效要件而被认定无效之场合,事实契约理论为这类"被否定"的用工行为提供了"被承认"的新的理论框架和立法技术。我国《劳动合同法》对无效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一方以民法式保护为原则,以劳动法式保护为例外,存在保护不足、保护过度及违背传统契约法形式理性等问题,需作进一步的反思与调整。  相似文献   

9.
劳动关系是目前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劳动合同法》正是调整这一关系的重要法律之一。因而《劳动合同法(草案)》一经公布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上海美商会作为美国在华企业的代表也发表了对草案的意见。本文结合相关的劳动法律理论,对上海美商会关于事实劳关系的意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几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先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做了释义,澄清了存在的误解,接着指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本质和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最后指出企业应当换位思考,学会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事实劳动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事实劳动关系"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其时不仅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处于激烈的转轨时期,而且劳动法理论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应该说,"事实劳动关系"概念的提出缺乏立法上的深思熟虑和理论上的谨慎论证。时至今日,当"事实劳动关系"作为一个日益广泛使用的概念而需要我们对之进行制度化设计时,却发现"事实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内涵十分混乱的概念。基本概念是一切法律规则设计与应用的起点。厘清"事实劳动关系"概念、确定事实劳动关系的效力和适用规则,既是劳动合同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潘家永 《江淮法治》2011,(10):56-56
编辑同志:我从2009年9月起在一家公司工作至今,但公司以种种借口一直没有与我签订劳动合同。近日,公司要我在半个月内离岗。我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及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金.不料公司不仅拒绝支付,还说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请问,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生效和劳动关系建立采取了分别确立标准的立法技术。本文将分析采取这种技术的原因和目的,结合考察实际效果,指出立法效果背离立法目的的事实,提出统一劳动合同生效与劳动关系建立标准,以具体制度设计实现劳动者保护的现点。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事实劳动关系立法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05年《劳动合同法》论证起草阶段起,围绕《劳动合同法》的学术争论就异常激烈。经过四度审议,数十易其稿,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该法的颁布实施并未使这场争论尘埃落定,反而引起裁员潮、关门潮等连锁反应。如何认识《劳动合同法》对我国的劳动关系调整带来的变迁?如何评估该法的实施效果?如何解决该法悬而未决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困惑?本刊专门邀请了五位从事劳动法研究的青年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法庭内外》2009,(2):58-59
法官:王小姐于2006年与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一份,约定合同期限至2008年11月50日止。2008年11月29日,公司向王小姐出具了一份《终止劳动合同书》,通知王小姐公司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将于2008年11月30日届满,终止双方合同。同年12月10日,王小姐前往医院检查,证实已经怀孕12周。当日,王小姐便向公司出具医院相关诊断证明,要求恢复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2005年《劳动合同法》论证起草阶段起,围绕《劳动合同法》的学术争论就异常激烈。经过四度审议,数十易其稿,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该法的颁布实施并未使这场争论尘埃落定,反而引起“裁员潮”、“关门潮”等连锁反应。如何认识《劳动合同法》对我国的劳动关系调整带来的变迁?如何评估该法的实施效果?如何解决该法悬而未决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困惑?本刊专门邀请了五位从事劳动法研究的青年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洪秀丽 《经济与法》2001,(12):24-25
我国《劳动法》第16条和第19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法》第18条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合同确立为无效合同,并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履行无效劳动合同而产生的劳动关系将不受保护。从以上规定可看出,《劳动法》将书面劳动合同视为双方当事人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合法形式,排除了以口头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的情况。但实践中,由于受社会环境、法律意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劳动法》的规定很难得到全面执行。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中关于劳动的争议很多,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和劳动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关于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以及赔偿数额的确定的争议更是屡见不鲜。认真分析检讨事实劳动关系认定所蕴含的法理,对理论以及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已实际履行的口头劳动合同,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征求意见稿)》纳入可撤销合同的范畴,劳动者可以行使撤销权。在"口头合同"、"可撤销合同"、"单方撤销"这三种制度设计背后可以看到观念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某种博弈。劳动合同立法应当警惕极端思维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重视民生的建设以及普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劳动争议案件也随之攀升,在这其中确定劳动关系方面的诉求成为劳动争议案件的重要基础环节,如何确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需要正确的适用法律。本文便是从劳动者劳动关系入手,分析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现实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以至真正在处理确定劳动关系案件中体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