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工友》2012,(2):1-1
刘老先生现已85了,干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他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读书。他至今还会取出微薄的退休金到书店淘上几本书,书买的多了,屋子的书柜放不下了,他便把书堆在了阳台上。他视书为财富,说是今后给孙女留的,孙女现已上大学,对他的那些书却是“熟视无睹”,没有时间去阅读,也不愿去继承他的这一财富。  相似文献   

2.
刘馨蔚 《时代风采》2012,(11):51-53
赶乡街,是老昆明人一段挥之不去的情结。其实现在赶街,已经不是纯粹为了买东西,超市里的东西还更全呢,人们更多的是在摩肩接踵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热闹、温暖。昆明东边的小板桥、西边的马街、南边的关街、北边的龙头街,都很有些年头了。但这些昆明人心底的"温柔乡"正在逐渐消失。如蛛网般向田野和乡村蔓延的越来越大的昆明,可以动辄投资数百上千亿资金,修建一条条被称作风景线的街道,可以打着民俗和文化的幌子在城里举办这样和那样的"庙会",怎么就没有一条道路叫"乡街"呢?  相似文献   

3.
七仙女     
中国艺术体操队驻扎在北京北四环外的体育大学内,感觉上很远。训练馆的门没有锁,每次姑娘们进去,就用两个棒交叉把门一拴,里面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操世界,感觉上很亲。一个柜上贴着一张画,是200年东京艺术体操赛的招贴画,已经卷了边,画上没有中国选手,焦点是俄罗斯美女卡巴耶娃,还有  相似文献   

4.
原本是对幸福鸟邹红军初识张秀玲是在1987年中秋节。同在重庆市开县音乐师范学校读书的忠县籍学生举行同乡聚会。那天的晚会由已是二年级学生的邹红军主持。化妆舞会开始后,邹红军见有一位女生静坐在角落里,便戴着山羊假面具向她走了过去。可那女生却显得十分羞怯,邹红军便给她打气:“别怕,我又不会吃了你!“腼腆的小女生终于站了起来。两人边跳边聊,不知不觉中竟突然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人于是成了朋友。随着接触的愈来愈多,张秀玲发觉邹红军多才多艺,坚毅正直,乐观幽默;邹红军则认为张秀玲清纯靓丽,不娇不媚,朴实大方。两人彼此间的好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5.
在昆明的女人身上,很容易找到一个共通的地方,那就是懒,这和昆明这个城市骨子里休闲的特质倒吻合,昆明和其他城市诸如广州、上海相比,生活节奏显然要缓慢得多。这是个适合休闲的城市。和我一直以来觉得这个城市比较阴柔的看法很相符。其实,在昆明呆得久一点的人,对这一点应是心知肚明的,何况女人天生就有一种爱休闲的习性,一旦被这个城市驯化了,就渐渐地养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坏习惯”。说昆明的女人很懒,倒不是觉得她们在工作上爱偷懒,相反,这一点倒是没什么问题的,懒的另一个意思是很邋遢,在昆明话里,对应的有“懒眉懒眼”这  相似文献   

6.
百合  明月 《农村青年》2014,(10):50-52
2013年6月23日晚。警察赶到一条河边。那儿有一个被捞起来的拉杆箱。里面装着一具女尸。经辨认。女尸与一个失踪的“按摩女”很相似。最后确定,女尸就是“按摩女”小红。 很快,一个叫“姜祥”的人进入警方视野。案件果然是姜祥所为!姜祥为何杀害小红?  相似文献   

7.
《工友》2008,(4)
我就读的是一所民办大学,这所不起眼的大学里居然有着一个很大的图书馆。然而到这里读书的学生很少,大家都忙着谈恋爱、上网和打麻将,谁还有空来这读书呢。时间长了,我发现很多时候在图书馆读书的就只有我一个人,我更为自己骄傲起来。世皆浑浊,唯我独清,让他们堕落去吧。图书馆  相似文献   

8.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规定这个日子的初衷,是提醒人们别忘记了读书。但从另一角度理解,这个日子是基于有部分人不愿意读书而设立的。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觉得读书很苦,不想读书。如果读书很快乐,就不会设立读书日。就像吃饭,吃饭本是件快乐的事,因为大家喜欢,就没有必要设立吃饭日。如此理解还是有点道理的。从古至今,关于读书苦的警句太多了。比如,"读书苦,苦读书,读苦书"、  相似文献   

9.
雷燕 《工友》2013,(6):54-54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早在宋朝赵恒就为读书人指明了出处,宋真宗赵恒御笔亲做《励学篇》迷醉天下士子者,几近千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了望世界的窗口,读书首先就是为了拥有丰富的知识,一本好书会告诉你生活、科学、做人等多方面的知识。一本坏书也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破坏一个家庭的幸福。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在对的时间选择了对的人生,你就会成就一世、精彩一生;而在对的时间选择了错的人生,你就会伤心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这当然很对,但似乎离我们老百姓生活远了点。一日有朋友问我,读书到底有什么乐趣?是呀,读了近20年的书,怎么还没有好好想想,今日想想,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乐趣吧。首先书可疗愚,我认为,造成贫困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可怕的是愚昧。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鲁迅去东洋留学,  相似文献   

11.
不读书的怀宁人也要成大气候 在中国人里面,安徽人的聪明数一数二;在安徽人里面,安庆人的聪明数一数二;在安庆人里面,怀宁人的聪明数一数二。由此推断,到了最后,中国最聪明的人还是怀宁人。这是怀宁人普遍持有的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12.
红孩 《农村青年》2006,(3):16-18
在前门附近的一家旅店里。我见到施彦萍。正当中午.阳光驱散了寒冷。层里层外暖融融的。她说她从海南赶到北京。目的有两个:一是随同律师拜访人民大学的法学教授。共同讨论她的案子:二是想独自一人在北京度过自己27岁的生日。 马路对面就是久负盛名的前门烤鸭店.里面人头攒动。觥筹交错。热闹非凡。她没有走进去.而是拐到旁边一条胡同中的小饭馆里。要了一碗面条。孤独地坐在窗前。静静地感受着一份寂寞与冷清。她的神情很忧郁。突然。手机响了。上面蹦出男朋友发来的短信:“……生日快乐.永远爱你!”眼圈红了.她急忙背过脸去。 生日过得很简单。生日又过得很不寻常:因为在北京。她去过天安门广场。同时也去过最高人民法院。北京。让她坚定了一个信念——  相似文献   

13.
闲话读书     
自幼长在墨馨书香的读书世家,耳濡目染中知道了元曲汉赋、唐诗宋词。曾祖汉英就是位名闻遐迩的词人,他和考古学张家希鲁先生最为要好,常领我到希鲁先生家玩。希鲁先生也非常疼爱我,每次去都用手绢折小老鼠给我玩。玩过,便递给我几本连环画,叫他女儿成初阿姨读给我听。我最喜欢的一套连环画册是《三国演义》,能把48本书目逐一背出。逢此,希鲁先生就会端出大盘粮果犒劳我,夸我读书认真、天资聪慧,将来必同祖父一样富有学问。我刚上小学,希鲁先生就辞世了。曾祖也调到昆明任职,我就跟着父亲读书。所谓“癞蛤蟆不长毛——祖传”,爸爸也是个书迷,…  相似文献   

14.
南京造币厂党委书记丁世杰在厂培训教育和技能比武表彰会上说:“对于印制行业的干部职工来说,学习不只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福利’,一种精神上的‘福利’”。细思之,此话是很有道理的。现在一讲福利,人们通常狭窄地理解为物质层面上的利益,或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其实,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在人们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精神方面的福利更显得珍贵、迫切。在一定意义上讲,精神方面的福利更能起到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有学者断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此言极是。学习就是人们在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参加招聘会的女人像别的地方的女人一样可以分为三类:美女、丑女和不美不丑女。经常看电视,发现里面大多是美女。偶尔去酒吧,发现里面大多也是美女。偶尔去逛品位较高的大商场,发现里面大把购物的是绝色美女,小把购物的是一般美女,一件东西看了半天并和同伴商量半天才决定买的是中上之姿,只逛不买的是不美不丑的女人,而在商场门口徘徊的是丑女。售货员也会看人说话,抓住一个美女就恨不得把自己柜台的东西都推销给她。招聘会上美女很少,偶尔有个把美女也可以分为三类。有一种美女高昂着头,高傲地左顾右盼,不屑于和那些姿色一般的…  相似文献   

16.
一雁飞 《工友》2012,(5):5-5
网上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我想永远活在新闻联播里》,因为里面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不过,我倒梦想钻进报纸里不出来。毕竟花上5毛或者一元钱,一份地市级的报纸就到手了,容易得很。  相似文献   

17.
李顺 《时代风采》2013,(7):31-31
阖上杨德聪老师编著的《图说云南历史文化》一书,我感慨万千,为身在云南这一文化厚重、神奇秀美的红土地上而感到自豪和欣喜。自打记事到现在,我除了去过大理、西双版纳,再没有游历过云南更多的大美山川,无法一箩筐地述说自己的游记见闻。不过还好,我生活的丘北县同样有让我说不完道不尽的感言。  相似文献   

18.
联营     
外地一朋友来云南,希望我能陪她去著名的石林拜访“阿诗玛”。我请了假,第二天一早就陪她出发了。车出昆明不久,就来到了一“珠宝城”。刚在停车场停稳,售票员就“建议”大家进去看看——哪怕什么都不买,也请进去看看。她很坦率,告诉我们说只要我们踏进珠宝城的大门,他们就可以拿回扣,按人头点,每人2元钱。我反正是不会买的,朋友也不打算买,但这个面子还是可以给的。我们没想到这面子一给就是一个多小时。不过终于可以继续上路  相似文献   

19.
闲话闲说     
《工友》2011,(4):58-58
中午食堂吃饭,打了一份回锅肉,我一看里面都是土豆片子,我就问给我打菜的人:"肉呢?"他还没说话呢,我后面的人就接着说:"回锅里去了。"——食堂里面永远都有精彩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读书的力量     
张志凡 《工友》2016,(4):58
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想要获得书籍中的知识,最便捷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书,表达出的是系统的、深刻的而不是零碎的、肤浅的知识与认识,这远远不是学习文件或是阅读报纸所能获得的。比如学文件,文件只是就某一工作提出原则、目标、要求等。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