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共同过失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共同过失犯罪问题,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聚讼颇多,特别是围绕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国内外刑法理论界更是长期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之争,难以形成基本的共识。面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立足于刑事司法实践,借鉴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应从正确贯彻刑事政策、完善刑法理论、正确理解共同过失的构造、正确追究刑事责任、兼顾诉讼便利等方面确认共同过失犯罪应当成立共同犯罪。  相似文献   

2.
共同过失犯罪是共同犯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被我国刑法所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同过失犯罪的发案率越来越高,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刑法有必要对其加以规定,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也是完善刑法理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张熠 《法制与社会》2010,(33):273-273,275
目前,共同过失犯罪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犯罪现象。但由于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共同犯罪为共同故意犯罪,因此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以及是否成立共同犯罪一直未得到法律上的确认。本文认为刑法理论需随实践发展需要而不断完善,应当摆脱传统共同犯罪的定义限制,将传统共同犯罪理论扩张为适应刑法发展需要的共同故意犯罪与共同过失犯罪。  相似文献   

4.
共同过失犯罪是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争议颇多的话题,所以研究共同过失犯罪的相关理论问题,对于丰富和完善刑法的共犯理论有重要意义。而要探讨共同过失犯罪问题就必须研究共同过失犯罪中的核心问题共同注意义务,本文在提出问题并介绍共同过失犯罪中共同注意义务的概念及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共同注意义务的的来源。期望此文能够激起更多的学者对共同过失犯罪研究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共同过失犯罪理论,为立法和司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共同过失犯罪问题,特别是围绕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国内外刑法学理论界长期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之争,难以形成基本的共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与司法实践中,由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所构成的共同的犯罪屡见不鲜,它的社会危害性远大于单独的过失犯罪。  相似文献   

6.
共同过失犯罪应成立共同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国内外刑法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争议.面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本文从犯罪论、刑事责任、刑事立法、刑事政策等角度论证了共同过失犯罪应当成立共同犯罪.这不仅解决了司法审判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也贯彻了我国罪责刑相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周玥 《法制与社会》2010,(22):18-19
"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是共同犯罪"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理论及司法实践的比较分析,肯定成立共同过失犯罪的必要性,并对共同注意义务及刑事责任承担等问题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8.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正犯,是中外刑法理论界颇有争议的问题。过失的共同正犯肯定说与否定说是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制体系的产物;肯定说不仅难以自圆其说,而且与区分制的体系相冲突,会动摇区分制的根基;否定说视共同过失犯罪为同时犯,不仅与同时犯和单独犯的理论不符,而且存在无视犯罪的共同性的明显缺陷。我国刑法采取单一正犯体系,不能用德、日的过失共同正犯肯定说或否定说来解释我国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按单一正犯的解释论,不仅能克服过失共同正犯肯定说与否定说的弊病,而且能更好地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更合理地处理共同过失犯罪案件。对我国有关司法解释中"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的规定,按单一正犯理论不难做出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典关于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的立法与其他国家相比,在立法技术上还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刑法典对过失犯罪的法定刑规定与故意犯罪的法定刑规定落差太小,违背了"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的立法精神.从微观方面考察,业务过失犯罪的法定刑大多低于普通过失犯罪;对于过失危险犯,立法过于谨慎;罚金刑的规定过于笼统、宽泛,缺乏可操作性;过失犯罪的刑罚配置单一、不合理;诸多类型的过失罪法定刑配置缺乏协调性.这些立法缺陷的存在,容易导致司法裁判的不公,同时,也不利于对某些过失犯罪的打击.因此,有必要根据过失犯罪具有的特性将过失犯罪的法定刑配置作为一个类型化问题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多数学者否定共同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混淆了共同过失犯罪和竞合过失犯罪,所以正确界定共同过失犯罪和竞合过失犯罪是承认共同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的核心和关键。另外,我国已有学者开始承认共同过失正犯,但对过失犯的教唆犯和帮助犯普遍持否定态度。本文分析认为对于过失犯的教唆犯应予承认,而对过失犯的帮助犯一般不应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