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水扁在台湾选举获胜后,于5月20日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这篇5000字的讲话中,陈水扁以所谓民主的胜利来总结台湾选举的经验,并再次承诺“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的施政理念。但在两岸关系的定位问题上,却颠倒次序、刻意模糊。陈水扁“五·二0”讲话费尽心机、用心良苦,但他仍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搞隐性“台独”,以拖待变,抗拒和拖延两岸统一进程,企图以“人权牌”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对此我们要进行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3月18日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活动中,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以497.773万票、39.30%的得票率当选。在随后陈水扁于5月20日发表的讲话中,宣布了对两岸关系的有关政策。这些都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关注。本文拟就此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民进党及陈水扁、吕秀莲其人。 1、民进党。其全称系民主进步党,1986年9月28日由台湾非国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18日,台湾所谓“中华民国第十届总统、副总统”选举的结果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以39.30%的得票率当选为台湾地区新的领导人,国民党丧失了在台湾维持50多年的执政权,台湾岛内出现了第一次政党轮替。  相似文献   

4.
今年 8月 3日 ,陈水扁通过视讯向在日本召开的“台独”组织“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发表讲话 ,公然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和“台湾前途公投论” ,明目张胆地向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挑战。此后 ,他一再露骨地鼓吹这类论调 ,完全撕下了一切伪装 ,充分暴露出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陈水扁在这个时候鼓吹“台独” ,并非偶然 ,是他推行“事实台独”策略、“以武拒统”策略和“以拖待变”策略的必然表现和结果。首先 ,“台独”势力的存在和发展是陈水扁坚持“台独”立场的社会根源。主张“台湾独立”的分裂思潮和活动 ,是在台湾重归中国版…  相似文献   

5.
2002年8月3日,陈水扁经过精心策划,利用视讯方式向日本“世界台湾同乡联谊会”传达出他对两岸关系定位的基本主张“一边一国论”,并抛出其对解决台湾前途招术“公投”,此后,陈水扁利用执政地位处心积虑地图谋推动“法理台独”,在今年台湾选举期间,不断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公然提出了以“制定新宪法”为核心的“台独时间表”,两岸关系被推到了危险的边缘。因此,从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角度入手,分析台独倾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探索打破两岸僵局,制约台独倾向,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台海局势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是目前两岸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从陈水扁在2006年2月27日宣布“终统”及准备“制宪”的讲话来看,我们还不能排除“台独”势力在2008年大选之前铤而走险、孤注一掷的可能性。但是,陈水扁的“搅局”并不能改变台海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以2004年底台湾地区“立法院”选举泛蓝胜出和2005年春连战、宋楚瑜等人相继访问大陆为契机,同年年底“三合一”的县市选举泛蓝大胜为标志,“和解———和平———和谐———统一”将是台海局势发展的大方向。这是我们学习孙子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后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7.
陈水扁在台湾岛内当政不是偶然的,是由于国民党自身分裂、李登辉纵容“台独分子”所致。对于陈水扁当政,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台湾的惟一出路只有统一,别无它途。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20日晚,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出炉。依据台湾当局“中选会”公布的数据,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得票数为6471970票,得票率为50.11%;国亲两党候选人连战、宋楚瑜得票数为6442452票,得票率为49.89%。全台湾投开票所是13749个,废票高达33万多张。投票结果出来以后,泛蓝阵营候选人连战、宋楚瑜认为选举不公,枪击案“疑云重重”,提出“选举无效与当选无效之诉”。泛蓝阵营展开了政治和法律上的抗战,岛内陷入政局动荡的多事之秋。一、“三二○”选举特征分析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呈现出两强对立、蓝绿对决的基本态势。泛蓝阵…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台湾民主政治带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在李登辉时期,台湾出现了威权民粹主义,而在陈水扁时期,台湾则出现了选举民粹主义。这两大民粹主义形态给台湾政治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十问陈水扁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 ,我们看了不少有关陈水扁的文字资料 ,也看了许多媒体关于陈水扁的实况报道 ,觉得他这个人全然不像一个正面人物。他以“善变”和“善辩”闻名。思考之余 ,大惑不解者甚多 ,这里首先向他本人提出以下“十问” :一、你说 ,“台湾本来就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请问 :台湾是何年何月何日宣布“独立”的 ?何时何地举行的“成立大典” ?哪些国家参加的 ?第一任“国家元首”是谁 ?“宪法”是何时公布的 ?与哪些国家建立有“外交关系” ?你陈水扁是学法的 ,应该懂得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既要符合“国内法” ,也要符合“国际…  相似文献   

11.
“解严”后台湾政党政治逐渐迈入程序政治的议程,但由于其转型过快与政治体系内部党争的复杂性,执政党的政策民众化诉求尚未真正实现,尤其表现在陈水扁执政的八年时间内。分析其间的政党政治,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现代政治运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政党轮替与民进党上台后,台湾社会治安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止,相反,各项指标显示岛内社会稳定形势仍不容乐观。2000年后台湾治安持续紊乱与其社会转型密切相关,陈水扁当局“政治挂帅”也难辞其咎。虽然岛内公民社会的建构、民众理性的觉醒及当局管理的增强,客观上有利于改善总体治安形势,但“统独”纠纷及台澎最终政治定位将长期困扰其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以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深刻变化,国民党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相继取得压倒性胜利,"台独"政权被终结,"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峡两岸两会随即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制度性协商,并在两岸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岸关系发展露出新的曙光。但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岛内民意发展尚存变数,加上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两岸关系取得重大改善仍需时日。因此,两岸执政当局和两岸同胞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建立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深化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以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在于所谓各国意志之间的协议,即"协调意志"说.但是,"协调意志"说的意识形态性与现代国际法理论及发展趋势存在冲突,与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发展存在不和谐之处,"协调意志"说的意识形态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法发展的推动力受到削弱,损害了国际法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国际法,不应局限在某一狭隘的、群体的范围内,使其更有利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私人侦探"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各种形式的"私人侦探"或公开或隐蔽地存在人们生活中,而这与我国现行法律存在冲突.在我国,法定意义的侦查权是不能由私人享有的,当事人只能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从事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相关调查活动."私人侦探"的存在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不应也无必要设立所谓的"侦探业".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完全可以通过相关办法解决群众需要、市场需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话"文化是"电子场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行为方式上的主动变革,从而形成的一种"中区倾向"的行为模式,"大话"文化只能以青年文化的面目出现.对于"大话"文化现象,不能轻易地以价值判断对其进行盖棺定论,它实际上是人们在"电子场景"下行为模式转变的一个信号而已.  相似文献   

17.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基础,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同体"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民主共同体"的社会形态观念体现了杜威对人的价值和人的本质的新认识.其提出"民主共同体"思想的目的是使人类达到"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这是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说明,单名选区相对多数当选制有利于两党体系的强化。这次选举延续了"蓝大于绿"的政治版图,体现了单名选区制对现任"立委"和既有政治生态的照顾,而"总统"和"立法院"合并选举,则加强了两党对决的氛围。此外,"北蓝南绿"、"蓝大于绿"的县市执政格局,也影响到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具体得票多寡和选举的最终结果,强化了台湾的两党体系。  相似文献   

19.
社群主义主张“善优先于权利”的政治伦理观。社群本位是哲学基础,善优先于权利是核心表达,公益政治学”是具体主张。它试图把对自由、正义等的理解纳入社群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德性的语境中把握。但是,社群主义并未真正突破西方的自由传统,它本身存在的矛盾和缺陷以及导致的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也使社群主义无法摆脱道德评价上的缺失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