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马来西亚留学政策的转变,中马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得以广泛展开.中国大陆赴东南亚"跳板国家"--马来西亚的曲线留学,一度成为留学新热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作为沟通中马文化的载体,在总体素养、留学趋势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展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对丰富中国东南亚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下,以“求学”为良药,广大学子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出现了留日学生这一群体。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徐琴 《德国研究》2002,17(4):68-73
为了迎合中国赴德留学热潮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于 2 0 0 1年 7月设立留德人员审核部协助使馆工作。本文详细介绍了留德人员审核部的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4.
有关近期中国学生自费赴德留学的调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其逊 《德国研究》2001,16(2):65-70
近年来中国学生自费赴德留学有异军突起之势。本文分别以国内参加德语培训班的学生与已在德国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为对象 ,有针对性地作了七个方面的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1895年甲午战争后结束到辛亥革命前的十余年时间,出于各自的现实需要,中日双方采取了合作的姿态,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日本的热潮.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背景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点、中日双方对留学的态度和政策,对中国近代留学日本的热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国近代留日潮形成的原因,对理解近代中国留日现象以及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两次留学运动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两次留学运动发生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难深重、社会正经历动荡大变革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探寻救国救民的出路是两大留学生运动的共同动因。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开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及至一九○一年签订《辛丑条约》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国家的独立遭到破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何处去?”就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爱国人士所共同思考和探寻的问题。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讲,《辛丑条件》签订后,“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云南杂志》有一篇文章更明确指出:“欲不使金碧山川黔然黯然,长淹没于腥风血雨之中;欲不使千余万文明神胄,如束如缚,呻吟于  相似文献   

7.
出国留学六十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1949-2009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出国留学活动的大致规模及成效,分析和总结了60年来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60年留学活动的阶段分期,最后,文章对若干有争议的史实和值得商榷的说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汉唐时期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帝国,对周边民族国家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当时有很多民族国家派遣大批学生留学中国,并把所学得的东西带回去,因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所谓汉字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中,KOREA人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他们不仅把汉文明的国家形式移入本土,而且完全采用了汉字,主动接收了中国传统的礼教,成为最具汉文化特色的人.  相似文献   

9.
菊地昌典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苏联东欧问题研究专家。应上海苏联东欧问题研究所和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的邀请,于4月8日至4月10日在沪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菊地昌典先生1930年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农学系,曾留学苏联。他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俄国革命和当代社会主义问题,曾实地调查和考察了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著书很  相似文献   

10.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降,历代沙皇就强行且快速引进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以期强盛俄国.此举刺激了俄罗斯帝国上流社会励精图治,却给社会下层和知识界以巨大压力,孕育出深沉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诉求.然而,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17世纪以后大规模扩张而迅速形成的,这导致其疆域内族裔构成多元和宗教成分复杂.为了有效治理这样的国家,俄罗斯民族主义又被帝国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俄国民族主义”.而俄罗斯帝国在融合一部分现代欧洲文明因素之后变得更为强盛,在疆界上和中国发生越来越多的争端,在文化归属、价值观认同、精神追求等方面也和中国之间产生复杂的碰撞,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即成为帝俄时代和苏联时期理解中国问题、处理中俄关系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后苏联俄国重建历程中,这种民族主义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样延及到俄中关系领域:俄罗斯民族主义之于当代俄国对中国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等,远不是临时的情绪表达,而是有着历史根据和理论基础的自觉行为,包括大众媒介关于中国形象塑造、知识界关于汉学研究、政界关于俄中双边关系的理解和处理等.这些行为既不能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限定,又在文化结构和精神深处导致俄国人折损中国所期待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中俄图书交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交流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现在有史料可查的俄国第一批汉籍获得于1730年,而后又经过俄国早期来华使节和汉学家们的努力,终于使俄国的中国图书收藏在18世纪初具规模,为19世纪上半期俄国汉学的成熟奠定了文献基础。与俄国的汉籍收藏相比,传入中国的俄国文献则显得微不足道。中俄早期图书交流所呈现出的是一幅失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准备,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有关大学及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协助下,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2002年6月16日在日本15个都道府县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了首次"日本留学考试",共有16,291人报名参加此次考试,其中日本国内为7,777人,海外为8,514人.2002年11月17日,举行了本年度第2次"日本留学考试",有90所国立大学、46所公立大学、185所私立大学以及2所国立短期大学、11所公立短期大学、 69所私立短期大学加盟,通过这一考试录取大学本科或大专层次的外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13.
别林斯基笃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崇尚欧洲中心主义,否定中国历史、文化和制度,批评中国人的愚昧和保守。比丘林和德明等俄国汉学家基于中国文献和现实观察的汉学著作丰富了别林斯基的中国知识,也为其利用中国形象表达个人立场提供了例证。中国作为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封建专制国家,一直被别林斯基作为证明西方文化优越和俄国现实黑暗的负面参照。  相似文献   

14.
现在是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如何表述俄罗斯问题的时候了.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俄国之于中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迷思,这个迷思全方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影响力至今不绝.我们需要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自身原因.其中,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因为时代原因,在无法直接触碰苏俄、不了解苏俄的情形下,却满怀热情地去认同或拒绝经由苏维埃所确认的那个俄国,不经学术研究和学理性判断,把原本是在国际反资本主义浪潮下获得成功的苏俄革命这一地域性现象,泛化为一种普世性的规律.1950年代以后,知识界依据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把"解冻"以降的苏联变革理解为背离社会主义,把苏联解体看成是国际共运的失败.相应的,知识界这种缺乏现代民族国家考量的意见,又成为党政和社会理解苏俄问题的理论根据,在中国社会广泛流行.这种情况几乎持续到20世纪末.反思这些历史性表述,对中国在21世纪提升认识俄罗斯问题的水平、建构恰当的中俄关系,既有历史的警示作用,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99年7月23日下午,韩国观光公社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了“韩中旅游友好之夜”活动。在晚宴开始之前,韩国驻华大使权丙镇在致词中透露,从8月1日起,因探亲、商务访问、旅游等各种原因去韩国短期停留的中国公民,将更简便容易地获得赴韩签证。也就是说,从8月回日起,韩国将废除一直由韩国法务部向中国公民颁发短期“签证发给认定书”制度,将停留期限为叨天以内的中国公民赴韩短期签证的发给权限委任给韩国驻华大使馆、总领事馆以及领事办公室。这项举措的目的是为了加快短期签证办理速度,以利于中韩两国间的经济交流,便利中国人赴韩旅游…  相似文献   

16.
多样性文化适应:对华裔学生来华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华裔子弟来华留学.其文化适应问题也日益引人关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华裔学生来华留学面临文化适应问题的一些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韩莉  李忠宝 《俄罗斯学刊》2022,12(1):91-114
尼古拉·费奥多罗维奇·彼得罗夫斯基是俄国驻我国新疆喀什噶尔第一任领事,其任期正值近代英国与俄国的中亚大博弈时期.彼得罗夫斯基利用其在当地的影响力,精心编织情报网络,培训情报人员,收集新疆地区军事政治要情,为俄国推行对华侵略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并严密监视英国动向,协助俄国军队占领我国帕米尔地区.在经济方面,彼得罗夫斯基通过扩大俄国商圈、打压英国在新疆的贸易和扰乱金融体系等手段,帮助俄国扩大对新疆的贸易.此外,彼得罗夫斯基利用职务之便在我国新疆喀什噶尔及其周边地区大肆劫掠文物,并与俄国国内积极互动,为俄国考察者提供文物信息和物质支持,在此方面,也将英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在彼得罗夫斯基的苦心经营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在新疆地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的扩张,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物掠夺方面,相对于英国均占据了先机.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需要厘清和阐明与之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是否知道马克思主义?俄国是否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途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十月革命外因决定的结果?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对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内在关系的理解和...  相似文献   

19.
《当代韩国》2008,(1):78-78
根据最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6万多人)是韩国学生,韩国的中国留学热最为高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早年曾在暨南大学求学三年,抗战胜利后回暨大兼课近两年.目前,已有多篇论著研究其学术思想.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申报>、<谭其骧日记>,结合暨南大学综合档案室所藏的相关档案等,深入刻画谭其骧求学、任教暨大的历史细节,从中探讨求学、任教暨大的经历与其学术生涯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当时暨南大学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