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入世以后,我国在认定和保护驰名商标方面,不断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相适应。《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的颁布,完善了我国驰名商标认定的有关规定,该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采用个案处理,被动认定的原则,这也更多地考虑了现实中具体的情况,也与国际惯例相适应。本文结合我国现行规定及相关国际条约,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做一肤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从最高法院于2002年10月12日颁布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到半年之后国家工商总局相应出台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不难看出行政部门、审判机关在关于驰名商标的认定上存在运作方式、理念、认定标准以及操作的规则上的巨大差异。这种认定标准的多元化,不仅使得驰名商标的商标持有人、相对人、相关人以及消费者在对待驰名商标的问题上陷入不知所措,也使对驰名商标保护的意义和力度大打折扣。因此,为了使驰名商标在认定方式、原则上保持一致,寻找到一个确定的认定驰名商标的适格主体,明确在法院或工商局之间作出一个选择或者是对二者给出有效兼得意见,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驰名商标能为其标示的商品和服务带来更大价值,也更容易遭到侵害.各国立法及国际公约因此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保护,我国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在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认定标准、保护范围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趋于合理.应加强完善驰名商标和域名或其他商业标志冲突的解决机制;在认定保护的效力上严格贯彻"个案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4.
驰名商标相关制度的建立 ,改变了我国在驰名商标保护方面不利的国际地位 ,避免了我国政府只尽保护他国驰名商标的义务 ,而无法要求他国履行对等保护义务的不利局面。通过对《驰名商标认定与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中有关驰名商标内容的介绍 ,分析了驰名商标的界定和驰名商标认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驰名商标认定的异化与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出现了异化现象,影响了驰名商标制度的运行。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称号式行政认定的流弊,大众心理、媒体导向、政绩指标、其他评选等是其环境因素。驰名商标认定的本质意义在于确定是否适用特殊保护规范,坚持个案认定原则是驰名商标制度的本质要求,应当尽快清除驰名商标认定的各种障碍,使其回归制度本质。  相似文献   

6.
驰名商标认定权归属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驰名商标的认定权是一定机关享有的明确承认某一商标为驰名商标的权利。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权应由国家商标局和人民法院坚持被动原则共同行使 ,以商标局认定为主、人民法院认定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驰名商标的法律问题已在我国凸显出其特有的重要性.而对驰名商标的理解却极易引起混乱.其与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公众熟知的商标有着不同的含义.驰名商标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认定商标是否驰名.相关公众的知晓程度、驰名商标商品、服务的销售区域及销售数额、宣传广告费的支出及范围,驰名商标在既定商品、服务上使用的时间、范围及该商标的注册情况,驰名商标商品产销状况、在同行业的排名情况及驰名商标本身的商业价值等应是驰名商标的认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入世后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我国即将入世这一特定背景,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进行4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法与国际条约的比较,发现我国在驰名商标保护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建立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制度,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制度。论证了修改现行《商标法》的必要性,并对驰名商标特殊保护条款应规定的内容作了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9.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是将驰名商标保护从字面上的法律转化到行动中法律的第一步,认清驰名商标基础理论与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之间的关系是理论上澄清如何对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关键的问题.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截然不同于驰名商标的反混淆保护,它是迄今为止商标法所能提供给商标权人威力最大的救济手段和进攻武器,因此适用淡化理论的驰名商标的驰名度要求要远远高于适用混淆理论的驰名商标,这不仅体现在驰名的群体范围,也体现在驰名的公众比例.  相似文献   

10.
驰名商标的认定体系是健全驰名商标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体系存在诸多缺陷.文章在分析认定主体体系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重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驰名商标的保护在我国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 ,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实践 ,国家工商局于 1 996年 8月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虽然《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做了规定 ,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有不足之处 ,有待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对驰名商标的定义、认定、保护范围和措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它是我国保护驰名商标的重要法律依据。笔者拟就《暂行规定》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认定的前提 《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市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在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上仍然与国际法规有较大差距,现行《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范围仍然较窄,力度远远不够。在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认定方式、认定标准以及驰名商标的特殊法律保护制度等方面,均应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上 ,应明确界定“相关公众”为“本国相关公众” ,不应仅限于注册商标 ,认定标准需要进一步量化 ,在认定方式上 ,应改变目前单一的行政认定方式 ,采取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的“双轨认定”模式 ,并应以商标局的事前认定为主 ,法院的事后认定为辅 ,加强并完善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立法一般都未给“驰名商标”下过一个完整而明确的定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的发达,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却愈来愈成为现代社会尤其市场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各国及国际社会都根据相应国情作出了各自的对策。在我国,由于经济迅猛发展,立法之疏漏及司法之缺憾,使此问题亟待理论上的廓清及实践中的探讨。本文结合国家工商局新近发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对我国驰名商票的认定和保护从认定标准、认定方式、认定机构及应采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驰名商标”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其蕴涵的巨大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中国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已在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方面修订或者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一套认定和保护机制。学习并理解这些机制,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通勤事故工伤认定标准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对此类工伤的认定存在着标准过高、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不利于劳动者利益的保护,需要从时间标准、路线标准、原因标准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驰名商标最近的几年的假案不断的出现,使得社会、政府、立法和司法机构都有必要来思考如何来完善中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新千年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对我国驰名商标认定采取“被动认定,个案保护”的做法,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使中国驰名商标保护体系到了完善。我国驰名商标的保护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历了一个从产生成熟到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国内的一些媒体和企业由于驰名商标和商标法律知识不足,对驰名商标认定和商标保护工作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仅把商品的驰名商标当做一种荣誉,从而忽视了其用于扩大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意义,甚至也曲解了驰名商标的法律意义。笔者认为管理驰名商标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正确引导,加强宣传,使公众企业深刻理解驰名商标法律意义和法律本质,准确运用正确的法律手段和方法对驰名商标进行全面的保护,要深刻认识驰名商标法律制度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朝着又好又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在知识产权驰名商标保护还有不要完善的地方,笔者结合中国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国际条约和现行规定,就知识产权驰名商标保护的要完善的问题.并试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驰名商标并不是一般商标分类中的一种,其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以申请在先原则确定商标权归属的注册制度可能造成的实质性不公。然而,因对驰名商标认识的偏差和政府不当的政策导向等因素的作用,一些人不惜通过制造案件、进行虚假诉讼来获得驰名商标的认定。这不仅浪费司法资源,而且也扰乱了整个商标制度的社会功效,对中国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战略的顺利实施形成很大障碍。"康王"驰名商标纠纷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为了规制虚假诉讼,法院应坚持正确的认定原则,统一认定标准,同时纠正人们在驰名商标认识方面的偏差,以使驰名商标回归常态。  相似文献   

20.
犯罪行为着手的认定是颇具争议的刑法理论难题,着手的概念与认定着手的原则和方法共同构成相对合理的犯罪着手的认定标准。犯罪着手的认定蕴含着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着手的概念问题,即依据什么标准来建立着手的概念,以及着手有哪些基本特征,二是着手的认定问题,即如何认定犯罪的着手行为,如何判定行为是否具备了着手的基本特征。正确认定犯罪行为的着手需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结合刑事政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原则与方法综合予以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