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以中央文件形式在党内颁布实施后,我通过对《条例》和《人民日报》有关文献的学习,明确了党中央制定专门的党内监督条例的根本目的,并就如何贯彻实施《条例》精神,提出粗浅的思考。一、《条例》颁布实施的根本目的《党内监督条例》总结了长期以来我们党内监督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制定颁布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法规。《条例》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制定本条例的依据和立法的目的。即“为了加强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转变成了正式的党内法规文件,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一、修订《条例》为推进党内监督与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内监督,提出加强党内监督已经比较久了。2003年制定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第一个关于党内监督的专门文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突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了党内巡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取得了新发展。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必须继续修订和规范现有党内监督制度、改革党内监督机构的领导体制、建立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联系制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革命运动中,形成了党内最高监督权、选举制、党员平等、批评和交换意见、反对个人崇拜、重视纪律等党内监督思想。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应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提出了遏制官僚主义、运用民主集中制促进党内监督、促进党内团结、制定严明党纪的思想。列宁的这些思想,对我们党目前的克服官僚主义、促进党内监督、加强党内团结和统一、惩治腐败等方面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提出了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平行监督的思想,他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结合,强调监督渠道多样化,构建多渠道、多方位的执政党监督体制。他的党内监督思想深刻揭示了执政党监督制度建设的规律性,为党的监督制度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制定党内监督条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加强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注重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必须深入探讨的一项重大课题.当前,党内监督仍存在监督意识薄弱、党内监督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不够突出、党内监督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党内监督尚未形成监督合力等问题,必须在党内培养科学的监督意识和良好的监督氛围,加大对重点对象的监督力度,用制度规范引导党内监督,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这肯定了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这一过程相应,30年来我们党的党内监督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不断提高,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拟对这些经验作一梳理。一、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内监督制度是为加强党内监督而由一定权威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党内有关原则、条例、规定等的总和,是党内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8.
提升党内法规制定水平是制度治党的应有之义,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作为党内法规制定水平的集大成者,其立规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在动态立规的视角下比较新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相关条文变动,揭示出条例在立规定位、立规结构和制度设计三方面的隐性修订,透视出修订背后立规理念从"摸着石头过河"向顶层设计的转换。在此理念指导之下,未来党内立规应该立足于宪法至上、党章为本的基点,朝着成文化、体系化和法制化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从党内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基本内容、监督体系、职责定位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为加强新时期党内监督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优秀品格,不论是基层党组织、还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内监督的本质要义,客观审视党内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着力构建完善企业党内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0.
加强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是解决当今民主党派所存在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其党内监督的实质是进行政治监督、权力监督和纪律监督。在开展党内监督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重点监督与一般监督、横向监督与纵向监督之间的关系,从营造监督氛围,建立监督机制,强化监督保障,提高监督能力四个方面来加强民主党派的党内监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作为党的纪检监察工作者,应该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为契机,认真学习“条例”精神,把握“监督”的实质,领会“监督”的内容,开展好党内监督工作。一、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党内监督是指党员、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依据党章和党内法规、纪律对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监察和督促。其监督主体是党员、党的组织和党的纪检机构;监督对象或客体是全体党员及党的组织。党内…  相似文献   

12.
党内监督是伴随政党而生的,是健全政党党内民主、促进政党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要加强党内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党90多年来,党内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监督内容不断丰富,监督方法不断创新,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并初步实现科学化。但在党内监督体系科学化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监督主体监督意识不强、普通党员群众参与度不高、党内监督民主化程度不强、纵向监督机构独立性不高、监督方式还有待创新等等。应该通过增强党内监督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的独立性、强化自下而上的党内监督、加强党内平行监督、实现党内监督方式的现代化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党内监督体系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党内监督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要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发展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应有之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核心;强化专门机构的监督职能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关键;与党外监督紧密结合形成强力监督网络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党内监督,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党内监督思想。主要体现在:强调加强党内监督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完善与创新党内监督的体制与机制,重视道德监督建设;主张健全与完善党内监督的保障性机制,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这些思想对于党内监督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是我党党内民主建设历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内法规层面对党内监督作出制度化规范,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自身问题进行的一项伟大创举。它显示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转变党的作风的决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给党内监督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我们应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依据,立足于克服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党内监督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一、党内监督弱化的现象当前,党内监督工作已呈现出由浅层到深层、由被动到主动、由随意到规范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应看到党内监督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弱化现象与薄弱环节。党内监督弱化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党内生活严格化程度不足。具体表现是: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有待提高,如自律意识不强,存在"谈工作多谈思想少、谈现象多谈实际少、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党内监督制度规范,标志着我党的党内监督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条例在组织建设上强调党内民主是党内监督的基础,规定了发展党内民主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要求;在作风建设上监督对象直至最高层和一把手,从依靠权力反腐转向依靠制度反腐,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强调党内监督重在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党内监督机制,对党的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党内监督制度 ,标志着我党的党内监督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条例》在组织建设上强调党内民主是党内监督的基础 ,规定了发展党内民主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要求 ;在作风建设上监督对象直至最高层和一把手 ,从依靠权力反腐转向依靠制度反腐 ;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强调党内监督重在制度建设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党内监督机制 ;在党的建设理论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又一创新。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建设好党的队伍,始终做到立党为公、参政为民,根据<中国致公党章程>和中央有关要求,结合市委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