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香凝是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着重论述何香凝对国共合作所起的积极作用,请史学界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在大革命时期,何香凝就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明确的认识,并积极致力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事业。首先,积极支持廖仲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吸取过去屡次失败的教训,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派廖仲恺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一起进行国民党改组工作,何香凝成为廖仲恺的得力助手。何香凝认为,国民党改组,主要在于实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针对一些人反对执行三大政策,何香凝指出:“‘联俄’,最为一般不懂政治动向,不知国际形势的人所反对。‘容共’呢,他  相似文献   

2.
徐光寿 《党史纵览》2003,(11):40-43
1924年至1927年的国共合作,是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內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孙中山先生在世时,多次顶住国民党内右派分子对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反对,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坚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完成了对国民党的改组,使之成为中国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组织。党内合作建立前后,虽然也曾出现过右派分子的分裂图谋,  相似文献   

3.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于广州举行。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在这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和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统一广东财政,积极支持工农运动,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为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廖仲恺点将叶剑英参与筹备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次大会还有一个重要的建树,那就是孙中山经过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越飞、鲍罗廷等多次会谈,采纳了他们提出的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队的建议,于1月24日下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解释为孙中山倡导的新三民主义。有人甚至认为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国民党一大上,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中共根据国民党一大的基本精神概括出来的。中共最早对国民党一大宣言的概括,是在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议决案》中,但只是包括"赞助工农运动""联络苏俄与共产党"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8.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建立之初,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苏俄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真诚的帮助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本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和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而奋斗,在基本上(不是在一切方面)是一件事情, 什市  相似文献   

10.
"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又一次失败,孙中山处于一生中最低潮的时期,由于列宁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赞赏,以及苏俄在十月革命后面临国内国外反对势力包围、封锁的严峻局势,使得孙中山成为苏俄寻找中的盟友。由此,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建立了联系,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扩充了军队,实现了国共合作,对国民党自身以及与共产党的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湘潮》1990,(6)
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他积极协助孙中山先生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先后担任工人  相似文献   

12.
<正>李锡九,1872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任庄村的一个地主家庭。李锡九早年追随孙中山,老同盟会会员。他忠实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积极投身于反对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斗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中共秘密党员的身份为党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广州国民政府监察院首席常务委员、武汉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和军事裁判所所长。大革命失败后,直到全国解放,他利用特殊身份,长期从事反对蒋介石的斗争和开展抗日活动。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的“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著名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不久,他又给派往苏联考察的蒋介石的手札中写道:“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吸纳了大量的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彻底改变了他屡战屡败的历史,很快在广州站稳脚根。正是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他的时候,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  相似文献   

14.
李甫 《广东党史》2002,(3):41-41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会议后成立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安排了各部部长,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在他革命生涯的后期为实现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结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作了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体现了他坚持革命,追求真理,勇于自我革新、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一中华民国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诞生,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荣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此后,孙中山虽然遭受到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一次又一次打击,但他的  相似文献   

16.
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使中国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于是,从广东出师的国民革命军,在短短的十个月之内,就席卷长江流域,推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7.
1927年4月至9月,联共(布)、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经历了从支持武汉国民政府到举苏维埃旗帜的转变过程。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引发了联共(布)、共产国际内部以季诺维也夫和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反对派和斯大林等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策略方针问题的争论。但这次争论并未使联共(布)、共产国际及时调整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仍然指示中国共产党全力支持武汉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背叛革命后,联共(布)、共产国际仍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继续举国民党的旗帜。直到9月,举国民党旗帜的策略方针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不通,加上中国共产党和联共(布)、共产国际内部都出现了明确的不能再举国民党旗帜的意见,联共(布)、共产国际才开始要求中国共产党执行建立苏维埃、举苏维埃旗帜的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18.
论孙中山“联共”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涣散无力的国民党改组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以有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重造民国的斗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孙中山晚年“联共”一事,国内外史学家的认识和解释不一致。本文对孙中山“联共”的原因、目的、政策及其行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一、孙中山是“容共”还是“联共”? 对孙中山晚年允许与欢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一事,中国大陆的学者称之为“联共”,而台湾及海外的学者则称之为“容共”。长期以来,国民党的官方与史  相似文献   

19.
一、共产国际放弃了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共产国际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对中国资产阶级、国民党和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等的革命性估计过高,而对中国工人阶级、农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作用估计不足,实质是反对中共对革命的领导。 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帮助国民党“成功一个民众党”。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级,尤其是工农大众;创办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武装打基础;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他还说:“中国的真正革命者的首要职务,就是实现国民革命”,因此必须宣传、引导农民、  相似文献   

20.
1923年9月25日,克里姆林宫共产国际会议厅。 一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中国军官,代表孙中山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中国革命运动状况和国民党内部情况。他,就是“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蒋介石。蒋在报告中提出:希望共产国际派人帮助中国革命。 10月25日,蒋介石在莫斯科收到孙中山的电报,谓“友邦政府及政党派代表鲍罗廷到粤援助”,才知道帮助中国革命的鲍罗廷已到达广州。 历史的巧合。就在蒋介石一行四人(共产党的张太雷、国民党的沈定一、王登云,沈后来加入共产党)赴苏考察,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时,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鲍罗廷,也在这一天到达了中国北京。所不同的是,蒋介石赴苏考察,是想利用苏援和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办校建军,发展个人权势,并不赞成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而鲍罗廷的使命是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完成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