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8年在安徽省JC区对28岁及以上农村大龄男性的"生殖健康与家庭生活调查"数据,从性心理特征、性实践现状、性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描述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存在。研究发现,大部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渴望结婚却难以结婚,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和孤独感,婚姻状况和年龄是性实践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贫穷则是把双刃剑,既把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排除在婚姻之外,又把最贫困的人排除在性实践之外。  相似文献   

2.
与大城市大龄未婚女性较易成婚相比,东部农村大龄未婚女性面临着实质性的婚配困难。这在宏观上与农村适婚女性的梯度流动有关。中西部农村适婚女性向东部农村单向流动,使得东部农村适婚女性资源充裕而适婚男性相对稀缺,造成当地适婚女性婚配困难。在微观上,一方面东部农村适婚男性受当地县域熟人社会及其支持网络影响较大,他们可以在当地边立业边成家,因而较少晚婚晚育;另一方面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显著,阶层竞争激烈,当地适婚女性通过婚姻向上流动的压力较大,她们竞相争夺当地稀缺的上层适婚男性资源,竞争失败者容易成为大龄未婚女性。在适婚男性相对较少、大龄未婚男性更紧缺的情况下,东部农村大龄未婚女性更容易成为婚配困难者。  相似文献   

3.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本文发现,我国的"大龄未婚"人口虽然规模庞大,但占同龄人的比重很低;群体内部男多女少、农村地区相差悬殊;城市更多的是低龄"大龄未婚"者,而农村则以中高龄为主;在"大龄未婚"者的婚配选择中,城市"大女"择偶难,农村"大男"剩余多。"大龄未婚"问题的本质,不是因为总人口分年龄性别比不平衡,而是"女高男低"、"甲女"与"丁男"个人条件优劣不同的结构性失衡所致。近年来,伴随着"大龄未婚"人口规模递增和占同龄人比重的上升,两性的数量不平衡趋缓;对绝大多数"大龄未婚"者来说,这只是他们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种暂时性生存状态,最终大都会迈入婚姻殿堂,终身不婚者男性不到4%,女性不到1%。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转型期性别失衡带来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对农村养老的影响是中国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8—2010年的三次农村人口专项抽样调查数据,从性别、年代、婚姻、区域、人口流动等多视角综合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代际支持行为以及男性失婚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婚姻挤压对中国农村养老带来的挑战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经对农村养老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龄未婚男性成为打算依靠政府救济养老的主要人群;大龄未婚男性给予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弱、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文章丰富和发展了养老研究的视角,初步识别了性别失衡给农村养老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性别失衡的人口社会后果,并为综合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转型期长期存在的性别失衡将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给公共安全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利用大龄未婚男性所在村庄的全国百村调查数据,从中观层次分析婚姻挤压的现状和社会后果。分析发现,农村婚姻挤压现象非常普遍,多数被调查村庄存在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西部地区尤为严重。这一群体的存在给其自身、家庭及社区均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成为威胁社区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性别失衡的人口社会后果,并为综合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年安徽农村的调查,本文对中国人口社会转型期城乡人口流动和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变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直系家庭为农村主要家庭结构,空巢家庭规模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外流而逐步壮大,传统复合家庭已快速缩减,而婚姻挤压催生出"失婚核心家庭",其数量随性别失衡与男性婚姻挤压态势的加重而上升。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导致出现老年父母生活照料缺乏的问题,而儿子被迫"大龄失婚"则改变了传统的养老功能,大龄未婚儿子承担了本应由儿媳承担的生活起居照料责任,但其依旧难以弥补因失婚给父母造成的情感压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CHIP2007农民工调查数据,本文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婚姻状况自选择效应,定量评估了大龄未婚对男性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男性农民工因大龄未婚遭受可观的幸福感损失,且对社会经济条件较好者的影响尤为突出。可能的解释是,大龄未婚概率在相当程度上是男性农民工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在反事实视角下,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男性农民工可以支付婚姻成本,却因户籍等制度性因素而大龄未婚,不能充分利用婚姻分工比较优势,与其若已婚相比幸福感损失更大;单身概率较高的男性农民工难以支付婚姻成本,大龄未婚是其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幸福感损失反而较小。有必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农民工成婚的制度性成本。  相似文献   

8.
基于河南省Y县的调查数据,在生命历程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户籍与流动视角和出生队列视角,分析了城乡居民婚育轨迹中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相邻婚育事件的时间跨度,并进一步揭示了婚前同居和未婚怀孕现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传统的"先结婚、后同居、再怀孕和生育"的婚育轨迹正面临挑战,未婚同居和未婚怀孕已成为常见现象,这在婚前流动的农村居民和"80后"群体中尤为突出;婚前同居客观上起到推迟初婚年龄、提高未婚怀孕风险的作用;城乡居民婚育轨迹的变化有可能给妇女的健康和婴幼儿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压力认知交互作用模型对河南YC区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质性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他们面临着社区、家庭和个人三个层次的压力,对压力的认知有着年龄差异,并且随认知的不同其应对方式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最终导致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压力反应。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人口转变和人口迁移转变理论框架下,利用2000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讨论当前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的三个重要主题:婚育、流动和教育。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人口的结婚率和女性生育水平有增长趋势;青少年人口具有较强的空间流动性;大龄青少年的教育分化和差距仍然明显。中国青少年人口在婚育、城市融入和教育递进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建议学术界加强相关问题研究,为政策安排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采用虚拟征婚启事、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本文对573名未婚男性在择偶过程中的主要偏好进行了研究。根据结果,我们有如下一些基本发现:在选择配偶时,未婚男性主要看重女性的外形、性格及道德品质,其中漂亮、温柔、独立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三种特质;未婚男性倾向于选择身高在160-165cm左右、具有本科学历的女性,绝大多数未婚男性不介意女性配偶的学历比自己高、薪水比自己高;已有工作的未婚男性比较看重女性的"独立"、"孝顺"等特质,而还未工作的大学生则更为注重女性的"可爱"特质;自尊水平、价值观是未婚男性择偶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自去年八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和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五个城市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进行了内容广泛的社会调查。本文仅就该调查的一部分内容,即大龄未婚问题可能引起的社会后果给予反映与分析。大龄未婚青年的大量存在,是在我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自去年春天以来,虽然社会已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多方鼎力相助,但是共严重程度并溲有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非典”时期的政府的作用,认为这种作用体现为非常态政府能力,继而分析转型期政府非常态政府的必要性,提出政府能力是常态能力和非常态能力的结合,进而认为法治政府是政府能力有效、合法和合理的前提,非常态政府能力是法治政府逻辑。  相似文献   

14.
基于行为研究视角,采取扎根理论方法,以对"情感诱惑"行为有切身经历的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分析该行为的理论框架,从而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情感诱惑"行为包括社交机遇、互动参与、目标卷入、关系权力、效能削弱、牺牲鼓励六个典型行为范畴;其在中国情境下更容易发生在稳定的亲密关系中,并在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表现为诱导和控制的行为策略。作为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情感诱惑"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本位理念,只有揭露"情感诱惑"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机理,才能从根源上防止类似思潮对青年群体的渗透和侵害。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村落"小传统"前所未有地面临城市"大传统"的激烈冲击。以雷德菲尔德关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论述作为基本假设,考察其对中国村落城市化进程的适用性以及村落"小传统"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可知,基本假设只是提供了"小传统"的变迁趋势和结果可能性,中国村落"小传统"在与"大传统"的博弈过程中依靠独特的生存机制,通过调试和与城市"大传统"的双向妥协获得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杨扬 《学理论》2013,(23):27-28
当前中国农村的民主自治体现着"虚实"的特点。以NGO在农村社会开展的项目为依托,考察了"私交""、代写"以及"村两委"选举等非民主的方式,这些特殊方式不仅造成了选举结果微效,同时阻碍着农村社会的民主进程。为将"虚实"民主转为"真实"民主,要塑造村民独立自主的政治人格、在村落治理和项目管理当中引进参与式的理念和方法等探索性建议,以期有效提升农村社会的民主空间、不断推动农村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膨胀,已为世界公认。然而,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男女人口失衡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男青年姻缘难觅的严峻态势,世人未必皆知。据1993年部分省市人口抽样调查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男性已占人口总数的51.85%,女性占48.1%,男性比女性多3000多万,其中25至49岁男性独身人数是女性独身人数的28倍,占同一年龄层次男性人口总数的8.8%;四川农村已到婚龄的未婚男性多达83万,而女性只有  相似文献   

18.
雾霾已经成为与民生休戚相关的环境风险事件。本研究聚焦微博青年用户,以情感分析为研究方法,可视化为呈现结果,探讨当代青年对雾霾事件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雾霾情感可分为3级、2个大类、7个亚类、15个小类;"惧"、"哀"是主要的二级情感;雾霾态度随空气质量状况而变化,且受热点事件的影响。对雾霾情感的研究可以为雾霾事件情绪预警、情绪监控提供支持;也可以为雾霾情绪机制下,通过雾霾情感激发当代青年的环保行为、增强环境风险事件应对提供情感分析的依据。最后,本文提出了雾霾情绪管理与疏导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全国百村个人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和婚姻策略。分析发现,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不容乐观,单身状态持续时间更长;已婚者婚姻的"同类匹配"程度降低;为了增加结婚机会,未婚者被迫降低择偶标准,采取婚娶有婚史女性、实施入赘婚姻和婚娶残疾女性的婚姻策略。研究有利于从婚姻挤压角度认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困境。  相似文献   

20.
"慢城"是指区别于快节奏、同质化的节奏舒缓、富于地方特色的城镇发展模式。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延续几千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的传统村落正迅速消失。如何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根脉,维护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原真性、传承性,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慢城"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富含"慢"的基因,为我们打造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活闲适、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慢"村落,打下了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慢城"之路,是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