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大学生在精神健康上的差异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影响途径和机制。研究发现,来自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大学生在抑郁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社会资本和自我效能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中介因素。这进一步证实了精神健康状况是社会经济因素和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抑郁不仅要着重于其背后的认知和心理机制,还要把大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资本等因素考虑进来。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本文检验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观念对于家庭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越高。少子女家庭、城市家庭、汉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要高于多子女家庭、农村家庭、少数民族家庭。进一步研究发现,尽管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期望不会受到子女性别的影响,但多子女家庭的教育期望中依然存在着男孩偏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7所高校共756名1-4年级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户籍的大学生在幸福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感受性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研究发现,城镇户籍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主要是生活满意度指标)与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并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影响着大学生对幸福的主观体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性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体验。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前教育获得的影响以及学前教育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学前教育获得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其子女更可能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个体能力的发展存在长期效应,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认知能力(认知测试得分和学业考试成绩)和非认知能力(自我效能和社会交往)方面均有更好的表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通过学前教育间接影响个体能力发展,也会对个体能力发展产生独立的直接作用。由于学前教育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会产生持久影响,因此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保障学前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对缓解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程诚 《青年研究》2015,(2):1-9,94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水平极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这一现象已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社会交往的选择性,极少有研究进行经验验证。已有研究对该效应条件性问题的考察也相对薄弱。本研究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在排除选择性问题的基础上,验证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水平具有同群效应。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室友的平均消费水平每增加100元,该学生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21.50元。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效应随着室友之间关系强度的增强而扩大,但未随着室友之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性的增强而减弱。本研究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市场化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也有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主要从中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角度阐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作为市场和学生的中介,同时肩负着培养、教育学生的职责,如何通过优化高校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就业乃至推动社会进步是目前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4)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个体思想比较独立,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比较多样,他们会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关注自身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调动各种有效因素,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而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一种期望效应理论,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自身能够激励自己努力进取,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这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该效应所能起到的作用,进一步说明结合心理学理论可以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青年研究》2021,440(5):35-50
利用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和美国的数据,基于社会化理论分析中美两国家庭背景对青少年职业期望的影响,并在文化维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家庭影响的强度在两国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家庭背景对青少年职业期望都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青少年,未来期望从事职业的地位也越高。中美青少年所期望从事的职业类型很相似,但两国男孩之间的职业期望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除科学和法律领域外,中国男孩更期望从事官员类和教师类职业,美国男孩则更想当制造业工人。家庭背景对青少年职业期望影响的强度不存在显著的中美差异,但家庭背景对不同性别青少年职业期望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中美差异。  相似文献   

9.
现有关于留守经历对教育地位获得的研究主要有亲子教育"缺失效应"和家庭收入提高"改善效应"两种观点。在此基础上,增加"城乡效应"和"留守阶段效应"构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城乡效应"和"留守阶段效应"作用于高等教育地位获得,留守经历对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留守发生阶段越晚,越不利于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提升。基于高校层次的稳健性检验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家庭背景对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对缓和并改善留守经历的不利影响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育人应把高校、社会、家庭、大学生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范畴,形成教育合力。这既是破解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必要途径。高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协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格局,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  相似文献   

11.
张艳  王瑞新 《学理论》2013,(14):78-79
女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自身生理特征等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只有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及个人共同努力,用人单位及时转变观念,才能有效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具体策略是:创建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用人单位及时更新观念;女大学生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家长合理调整期望。  相似文献   

12.
社会支配倾向是个体对不同群体间关系平等性的一般偏好及期望优势群体支配劣势群体的程度,是预测个体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4290名初中生为被试,从家庭影响角度考察其社会支配倾向的成因及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初中生社会支配倾向不存在年级差异,但男生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女生;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中、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者。母子依恋水平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的社会支配倾向,还可以通过减少初中生的相对外在生活目标来降低其社会支配倾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性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高教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正日益显示出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完善等方面的综合效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三种社会职能的实现。本文仅就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职能的一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粗浅论述。 (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确立所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它兴超于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5)
生涯适应力是影响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核心能力,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整体水平不高,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在性别、年级、学科、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加入学生组织、社会实践经历数量等方面存在群体差异,研究结果对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发展教育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生干部身份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治理与再分配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尽管体现了制度转型的结构分割,却极少被社会不平等研究所关注。通过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在去意识形态化的背景下,普遍主义成为学生干部身份获得的主导机制;父代职业优势的实际效应相对微弱,阶层再生产机制整体上并不占主导地位。不过,城镇家庭大学生相对于农村家庭大学生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高校组织体系对后者的发展有所排斥。  相似文献   

16.
家庭经济和外显自尊、自我接纳、被接纳感及其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存在;外显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家庭经济与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在农村与贫困生样本模型中,家庭经济、外显自尊、自我接纳的主效应显著;在城市与非贫困生样本模型中,家庭经济与外显自尊的交互效应显著。幸福感悖论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只考虑了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心理贫困与经济贫困都会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青年研究》2021,440(5):51-63
家庭教育投资是影响子女教育获得的直接原因,家庭对不同性别子女投资的差异是造成教育性别差异的重要机制。以往针对教育投资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间的投资差异,对家庭内部不同性别子女间的差异缺乏关注。使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多子女家庭中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家庭之间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农业户口家庭的教育资源分配显著向男孩倾斜,而非农业户口家庭的教育资源分配则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女孩反而获得更多的教育投资;农业户口家庭之间的教育投资性别差异存在异质性,对男孩的教育投资倾斜主要发生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性别观念更传统的家庭中。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性别观念平等化,由家庭产生的子女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将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数据,探讨班级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社会遵从效应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教育期望随班级平均教育期望的升高而提高;在社会比较效应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教育期望随班级平均学业成绩的升高而降低;同辈群体能力构成的异质性水平对青少年教育期望具有正向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学业成绩会调节相关影响因素的强度;学生成绩越好,受遵从效应的正影响越大;成绩越差,受比较效应的负影响越大,受异质性水平的正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9.
张美赞 《学理论》2012,(25):109-110
随着大学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伤害事故也越来越多,这有社会环境安全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心理因素。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得是否得当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从明确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概念入手,定位高校法律地位,在分析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在校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的视角,基于定量的研究方法验证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意愿的影响。主要发现包括,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从政"意愿影响显著;父母的社会地位对于大学生"入企"意愿影响显著;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父亲教育水平越高,家庭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