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本土主义从本质上来讲是香港社会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历史条件下,种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出港人复杂的认同心理与价值取向。香港是亚洲较早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地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及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些新媒体引发了香港传媒生态格局的变化。了解香港本土主义思潮的内涵特征以及香港新媒体在其传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将会为研究香港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一个重要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香港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经由违法"占中"呈现异化与淡薄,其深层原因是香港青年学生对西方选举民主盲信盲从,民主与法治意识错位以及忽视中华文化的包容精髓。作为香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香港青年学生法治意识堪忧,严重影响香港依法治理。陆港两地需要以文化凝聚法治共识,完善"一国两制"的包容互信,树立香港青年学生的宪法共同体意识,培育"一国两制"的法治精神源泉,努力开拓香港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公民的国家认同对国家统一、社会繁荣与稳定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认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香港青年由于生活地区的特殊性,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交错的复杂性,导致了他们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考察其国家认同错位的历史社会经济原因,探寻构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可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姜又春  刘慧群 《前沿》2009,(10):171-174
文章从全球化背景中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认识,认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源自对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从本土文化意识的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在于保护培养传承人与传习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大学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从民间走向象牙塔,发挥大学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5.
闫寒英 《求索》2011,(7):213-215
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是一种新兴的类型小说,强烈的实用性与性别意识形态性是其突出特征。中国本土职场小说中的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在男性职场小说中被较多体现与认同;而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的现代变体,后女权主义也在男性职场小说中获得体现与批判——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式的性别分裂观。概而言之,男性职场小说中描写的男性职场刻板模式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6.
刘美丹  孙玉娟 《人民论坛》2012,(35):194-195
随着西方科学心理学的衰落和文化转向的兴起,本土心理学面临着崛起的契机。而中国本土心理学作为世界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心理学解释,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颗耀眼新星。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复兴,将为面临困境的科学心理学提供广阔的研究视野,拓展全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全球性和地方性的青年运动风起云涌,不仅展现了新时期的青年力量,更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革。近年来,国际青年运动表现出诉求分化、虚拟动员、"全球议题"的特点,并呈现出社会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转向。在全球与本土的张力下,我国的青年集体行动呈现出强烈的本土化特征,责任与担当、独立与理性成为主旋律。本土发展的青年集体行动,与我国重视青年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基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青年工作结构和模式是分不开的,而这些要素正是我国青年运动呈现本土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引领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强 《青年探索》2016,(4):100-106
网络媒体的兴起对香港青年的政治倾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影响形成的过程中,"意见领袖"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青年群体扮演"欢呼者"的角色,网络公司及科技人员扮演"放大者"的角色。三者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可以说,谁掌握了网络媒体,谁就掌握了青年世代的舆论方向。香港各政治力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文化霸权与青年文化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祥 《理论月刊》2004,(7):53-55,65
全球化的扩展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世界推行其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威胁。树立具有现代性的文化意识,这不仅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赵岩 《前沿》2011,(24):192-193,247
外语学习及使用的过程正是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而在英语作为中介语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导入,但由于对文化导入的片面理解,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本文正是从"文化失语"现象出发,究其原因,挖掘"文化失语"和"本土文化缺失"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克服"文化失语"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表现出本土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双重属性,两者既矛盾又统一。目前,本土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某种失谐,造成港陆两地之间的冲突。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是港陆经济发展失衡以及利益关系的失谐,由此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应从中国国情和香港的独特性出发,通过发展香港经济,解决民生问题,来消除香港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培育两地共同利益认同,从而构建"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78至1998年的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我们从国外青年亚文化理论译介、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理论话语、具体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这三个方面,检视了前互联网时代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由此揭示了这一时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特点,同时反思了其在理论资源的挖掘、思想观念的引导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对目前新媒介情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公民能否进行有效的政治意识表达,特别是青年群体,能否通过良性、健康的途径进行政治意识表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关注.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对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社会环境、媒介、政治影响、表达行为、表达内容和不同青年群体的研究各有侧重,并且都关注到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受此影响变化显著.尽管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研究产生了多方面的成果,但总体看来,理论仍滞后于实践,具有较高理论深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成果尚不多见,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4.
马花 《前沿》2014,(17):224-225
青藏高原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历史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是构成青藏高原文化的根本源泉,也是青藏高原特产包装设计要素中的丰富源泉。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在特产包装的运用分析、研究,认为只有更好地利用设计中的民族本土文化元素以及市场需求,才能对地方特色产品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宣传,更是弘扬人文精神,同样也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沈敏 《传承》2014,(1):132-133
芜湖的本土文化资源犹如一串串半掩在沙粒中的明珠。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必须依托这些明珠,让其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充足养分,不断发展芜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扩大城市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17.
香港青年药物滥用与社会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巍 《青年探索》2006,29(1):16-21
药物滥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早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末,香港便将药物滥用视为“一项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并在1959年和1974年发表毒品问题白皮书决心根除药物滥用问题。[1]尽管成绩不小,但药物滥用问题、尤其是青年药物滥用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近年来,中国内地青年药物滥用问题呈增长趋势。本文将在回顾香港青年药物滥用现象及其政策的基础上,探讨其原因及应有的社会政策取向,以期对我们制止青年药物滥用及其政策制定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袁志香 《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狂欢性、交互性、圈层性等特征,其在青年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可能带来网络暴力、被动跟风、文化偏离等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发挥偶像和"饭圈"对青年的正面影响,引导青年增强辨别力,塑造积极正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肩负着推动国家“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的使命。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社会感受和内地融合三大维度,尝试建构针对香港青年“感受—认知—行为”的研究模型,为解决香港青年激进行动问题,引导香港青年价值观提供有益参考。研究发现,内地及主观社会阶层为中上阶层的香港青年社会心态更正面,也更愿意融入内地,正面的社会感受有助于促进香港青年的社会态度和融入内地的行为,对中上阶层的负面感受进行有效引导也可促成其改变态度而融入内地。最后,对国家政策的正面认知能提升香港青年融入内地的可能性。香港青年会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及对国家政策的效果进行综合考量,进而做出是否融入或者深度融入内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动漫产业为例,分析了本土文化在创意产业中的影响和作用,并和日本动漫业对比,分析了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