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依法治校是高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以法治思维引导解决高校突发事件是高校贯彻落实依法治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以法治思维引导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要认清高校突发事件解决中存在的法治建设问题,从制度设计、防治机制运行和责任分配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对策体系,进而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法治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2.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必须要按照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把一切涉及民族事务放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去衡量和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实现要以各民族平等权益保障为价值取向,在法治思维的引领下厉行民族事务多元化治理之路,其实现的基本路径是:增强法治意识,引领全民自觉治理;坚持立法引领,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坚持严格执法,确保法律公正实施;强化法治监督,力保民族治理实效。  相似文献   

3.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治理行为合法化、治理过程有序化、治理规范公开化、治理形式正当化、治理理念市民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仅是法治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法治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所谓法治能力,就是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治理国家、治理军队、治理行政事务所体现的主观意识和基本素质,在意识上表现为法治思维,在行为上表现为法治方式。基层党组织的法治能力,就是依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军队的条令条例,运用法律思维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各种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并且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治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立法的关键是要实现科学立法;执法的关键是严格,执法必严;司法的灵魂是公正;守法的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当前,兵团的法治建设不能完全适应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要求,要从推进兵团立法工作、规范执法体系、提升司法公信力、运用法治思维、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深化兵团法治建设,为新时期兵团发挥好"三大功能"和"四大作用"筑牢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是公民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法治思维如何,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落地生花。当前,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难以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确立法治思维,转变治理方式任重道远。为此,必须把法治理念的养成,思维方式的选择和治理方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权力制约权力、权利监督权力等方式,多措并举,才能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基于法治的本体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归根到底是为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为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基于法治的历史维度,积极回应新时代主要矛盾新变化、承担起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历史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定位;基于法治的关系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科学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权"与"法"的关系、"德"与"法"的关系、"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法理关系;基于法治的运行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严格监督;基于法治的方法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遵循以目标导向思维、系统战略思维、社会工程思维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管总式"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的乡村治理审视与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2016,(6)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整体治理环节中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乡村治理带来根本性的影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大数据指导意见和行动纲要,这标志着我国从顶层设计上在不断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战略部署。大数据技术成为乡村治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技术不仅带来了乡村治理的范式转变,也给乡村治理在治理思维、治理方式、治理风险和治理策略等方面形成了挑战。在此背景下,要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目标和现代化转型就要求树立数据思维,打造合作治理,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开展数据分析,创新治理实践,实现乡村治理决策科学化;规范数据隐私,完善治理机制,推动乡村治理走向理性化;应对数据冲击,转变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法治权威积累成就有:立法逐渐完备;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中,相关法律得到了较好的贯彻;配合突发事件相关法律制度的创制和适用,法治教育也在积极开展。但仍面临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未能充分利用突发事件的处置树立法律至上的精神,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因素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加快与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的法治建设步伐,通过法治与国际话语体系对接。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蕴含了实现充分民主、严格法治、安定有序和普遍正义等基本要求。司法机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保障人民权利、推进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的功用,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在发挥纠纷解决功能、权利救济功能和法律发展功能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任用和信用关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要求的实现,进而提高国家治理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法治思维是执政者治理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治思维培养有利于保护村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当前,农村"两委"干部法治思维存在着法治信仰缺失、法律知识匮乏、法治能力欠缺和守法意识不足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两委"干部文化素质水平低、人治思想影响、监督规范虚设、违法利益驱动。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治培养要加强教育培训,改善法治环境,规范治理行为。  相似文献   

12.
朱志萍 《理论建设》2020,36(3):26-31
随着后现代风险社会的到来,公共危机事件的常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提出的时代课题是如何实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这也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种非常态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方式,其本身的要素特征及矛盾关系使得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实践出现困境与失灵。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既凸显了法治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暴露出一些法治短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基本理路主要体现在明确法治思维的指向、遵循法治基本原则、树立法治底线,以及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综合发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戎旭 《实践》2015,(1):5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特别是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领导干部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喜欢找"偏方"、走"捷径",把土方法、土政策当作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有的只唯上、不唯法,导致"黑头不如红头、  相似文献   

14.
正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要求。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养成在工作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要在心里敬畏法律、工作行为上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一、要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  相似文献   

15.
法治思维是执政者治理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提升乡镇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当前,乡镇干部的法治理念薄弱、法治思维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新形势下,要想使乡镇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夯实基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及法治教育培训;二要抓住根本,重视法治实践,强化基层锻炼;三要把握关键,促进法治文化建设,改善法治环境;四要强化保障,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法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马建国 《学习月刊》2013,(12):74-7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突发事件往往是矛盾集中爆发的表现、是不稳定因素叠加的结果,务必以法治加以应对。一、企业应当以法治应对突发事件(一)偏离法治轨道进行维稳,会越维越不稳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年来,突发事件成了企业的"家常便饭"。或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24):17-18
法治思维,就是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的基础是法律至上,它要求思维主体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法治思维是针对人治思维和特权思想而提出的。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法治思维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和化解风险,是判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新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复杂的趋势特点,近期新冠疫情的防控实践,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家治理的强大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一些治理领域的短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成为新时期国家治理的重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斌 《求是》2015,(3):5-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卫生计生领域法治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宏伟目标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实践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在理论上参透法治的内在逻辑。法治作为一种现代治理模式,体现为从宪法到普通法律再到行政法规等一整套层级化的规则体系;法治本身要求公共权力分为"论证与达成规范理由的民意表达、整合与确认"、"已确认的法律规范的执行与实施"与"运用规范理由的公民权利保障与救济"三种职能。这种功能性分立尽管与部门的分立紧密相关,但绝不是纯粹部门化的;法治可以有效地设定整个政治与社会的规则框架,实现权力与权利之间、权力相互之间、权力与责任之间、权利与权利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法治的关键与精髓在于这种平衡;法治要呈现为一种良好的治理模式,必须在制度的完善合理、运行的切实有效、法治文化的建设三个方面形成相互作用的良性反馈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