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长征》2013,(11):65-65
<正>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在党的创立时期,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荟萃之地,又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这里思想活跃,流派纷呈。其中有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此学习和工作,他们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及党的创立做了大量工作。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进步师生,在这一方文明沃土上,曾广  相似文献   

2.
伍味 《新长征》2007,(9):18-19
在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做系统完整介绍的人是李大钊。 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团体,是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由邓中夏、罗章龙、黄日葵、高君宇等十几人在北京大学组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相似文献   

3.
一1920年2月的一天,一辆不起眼的小骡车从北京朝阳门出了城,沿着京津的马车道向天津驶去。这时正值阴历年底,正是生意人去往各地收账的时候。骡车上坐着两位商人模样的人,年轻的约30岁,年长的有40岁。守在城门口的警察,谁也没有想到,他们正是当时中国新思想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北李南陈,两大星辰”。“南陈”,就是南方的陈独秀,“北李”,就是北方的李大钊。  相似文献   

4.
田超 《湘潮》2021,(2):15-18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参与领导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与中共建党思想政党政治是近代政治发展的重要产物,李大钊很早即开始关注政党问题。由于对当时社会上各派别政党所作所为的失望,李大钊开始追求和探索新的政治力量,即“新的中心势力”。  相似文献   

5.
俞秀松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秀松是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之一,他还负责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39年2月,在苏联的政治大清洗中被错误杀害。 1996年8月 29日,俄罗斯联邦军事检察院正式为俞秀松烈士恢复了名誉。木文概述了俞秀松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以及他在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境界,发起成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李大钊将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与北京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有着密切关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源自对唯物史观的全面把握,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总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20岁的施存统就开始积极传播新思想,他撰写的一篇题目为《非孝》的文章引发了著名的浙江"一师风潮"。随后,施存统退学与陈独秀一起在上海创建共产党,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名党员之一,他还曾与中共"一大"代表周佛海共同创建日本共产主义小组,被陈独秀指定为日本共产主义小组的组长,期间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从日本回国后,受共产党中央的委派,施存统开始着手恢复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过去研究者普遍认为共青团中央第一任书记是俞秀松,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施存统才是真正的团中央第一任书记。  相似文献   

8.
陈翔 《北京党史》2011,(4):25-27
1918年8月.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的大楼在北京沙滩的汉花园拔地而起。大楼用红砖砌成.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红楼”.这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这一年.文科学长陈独秀迁至红楼二层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组织了北大图书馆的搬迁.他的办公室位于红楼一层的东南角。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南陈北李”同在一座楼罩共事:马克思主义已开始在这里传播;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成长。这一切都预示着.北大红楼注定要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的社团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了人才和组织上的准备:一是以青年学生或青年知识分子为中心;二是以社团的创建和参与为依托;三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与宣传为途径。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成为建党的骨干,另一方面使创建和参与的社团具有政党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北京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在党的创立时期,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苔革之地,又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这里思想活跃,流派纷呈。其中有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此学习和工作,他们对马列主义的传播及党的创立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仅就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建党所作的卓越贡献,作一介述。众所周知,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以李大名u为代表的北大进步师生,在这一方文明沃土中,曾广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习、研究、讲授、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的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响彻在华夏大地,这个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党的早期组织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科学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为党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有重要的影响。尽管这个人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业和思想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他的精神永远被中国人民所敬仰。他就是李大钊。  相似文献   

12.
李莹 《世纪桥》2011,(22):7-12
一、李汉俊早年的革命生涯中国共产党至今已走过90个春秋,回首90年来的风风雨雨和中共在历史上的伟大功绩,追根溯源,那些为中国早期革命奋斗的革命先烈们都有着无法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其中许多人或是默默无闻,或是英年早逝,渐渐的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相似文献   

13.
陈潭秋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卓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秀美肃穆的烈士陵园中,长眠着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烈士。陈潭秋(1896 ̄1943)原名陈澄,字潭秋,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市(原黄冈县)陈策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为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其革命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尤其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陈潭秋是荆楚大地共产主义星火的点播者、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者、党的初创时期中心工作的实践者、妇女运动的引领者和农村党建的尝试者,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纪念陈潭秋诞辰110周年之际,笔者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作出了突出贡献,最重要的就是,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倍受屈辱和混乱的历史,建立了新型的人民国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社会主义研究会,对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会成员致力于翻译和传播社会主义,对中国实行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刻探讨。虽然社会主义研究会没能使全体成员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最终分裂成各种派别的社会主义研究会,但它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对中国实际的深刻分析,对党的早期组织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许顺富 《湘潮》2015,(3):32-35
蔡和森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也没有直接参加巴黎少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但他却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创建者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重要精神领袖,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伟大贡献。一、系统宣传列宁建党学说的第一人蔡和森祖籍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出生于上海,四岁时随母亲回到家乡永丰镇居住,当过学徒,先后在双峰、长沙等地求学,对农村的贫困、国家的深重  相似文献   

17.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我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和理论家,高君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地方组织的创建都作了大量艰苦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他同其他我党早期的革命者一道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当代贵州》2007,(4):39-39
1920年1月,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天津交换建党意见。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后称“南陈北李”。  相似文献   

19.
80年来,我党主要有三大历史贡献: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这段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民学会和湖南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新民学会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批先进青年集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通过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等,毛泽东引导新民学会会员和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打下思想基础;他领导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后,利用各种形式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深入工厂矿山与工人交朋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打下思想和组织基础;党的一大召开后,毛泽东通过建立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使湖南地区罢工斗争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