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导读: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如何降低疫情造成的损失,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兴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正成为助力疫后经济复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显现,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疫情防控加速数字经济发展之"势",美好生活催生数字经济发展之"时",我们要积极做好新时代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六件"事",助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美国经济的需求端受到结构性冲击,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劳动失业迅速增加,资本市场剧烈震荡。美国财政政策面临债务高位膨胀压力,宽松货币政策受到利率期限结构倒挂等约束;美国会更加倚重对外贸易并继续主导全球治理。美国将会有选择地扩大进口,实施差别化贸易政策;对必需品降低进口关税,对可替代品提高进口关税,以弥补财政赤字和保护本国经济。美国经济恢复常态离不开全球经济恢复,美国应对疫情的经济政策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协调。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会使商品供应短缺、劳动失业增加、企业大量关闭;在长期,新冠肺炎疫情会成为人类社会重构全球化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肆虐及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中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屹 《桂海论丛》2021,37(2):77-81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本就不景气的世界经济进一步遭到重创,全球大部分重要经济体皆陷入困境。在不利条件下,中国有效控制住了疫情,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是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支持力量。中国经济的成功并非偶然,政府的高效执政,多年累积的扎实基础与适当的政策保障共同促成中国经济于复杂环境中保持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6.
张璇  席敏 《半月谈》2020,(7):10-11
疫情之下,稳定经济增长成为当务之急。新基建作为有效政策举措,成为经济热词。那么,新基建究竟新在哪?又应该怎么建?新在哪?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一时间,新基建备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冲击着中国经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大,特别是疫情向全球蔓延有可能"倒灌"影响中国经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但应对疫情带来的数字化变革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恢复和振兴,短期应以救助中小微企业、困难群体和畅通经济循环为主。中期则要立足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施疫情后经济恢复和振兴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8.
章政 《人民论坛》2020,(6):75-77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冲击。但疫情压不垮中国经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要坚定信心,多措并举统筹好经济发展,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疫情防控催生了"宅经济"业态。"宅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宅经济"产生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抓住"宅经济"发展的机遇,需要继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创新数字平台企业监管,减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宅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凤荣 《人民论坛》2020,(18):25-27
作为一个外生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了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从产业逻辑看,无接触经济并不是新生事物,作为数字经济的特殊形态,是由疫情外生冲击产生的突发巨量需求与业已存在的相关数字化产业供给相结合应运而生的经济现象,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产业变革。疫情过后无接触经济的发展可能会放缓,但依托数字经济和兼具绿色发展内涵的"无接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源自数字技术,以电子商务、智能物流、在线教育、线上文化消费、远程办公和电子政务等为主要形式的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无接触式经济的本质是数字经济,后疫情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的近距离接触将恢复常态,但是无接触经济作为经济创新将持续存在,在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石岿然 《群众》2023,(2):17-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受益于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要素资源、日益成熟的数字技术以及包容创新的政策环境,平台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之势。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众多平台企业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中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不仅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创新的重要动能。  相似文献   

13.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准确把握公众对疫情风险的认知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对于研判社会心态并进行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2月6日至11日对全国1074名受访者的疫情风险认知和经济信心状况开展网上调查,研究发现:这期间公众对感染可能性和疫情严重性的评分已进入下降过程,而防控效能感在提升;公众知觉到的疫情严重性对短期经济信心有负面影响,但并未影响其长期经济信心,而疫情防控效能感对短期经济信心和长期经济信心均有促进作用;此外,疫情风险认知还受到疫情信息来源渠道、受访者学历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经济周期主导的常规型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冲击。各国为防控疫情而采取的全面管控措施对生产、消费、贸易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虚拟经济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不确定性上升,各国采取力度空前的经济救助方案,对股市、债市、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取决于全球何时遏制住疫情,在各国都面临复杂考验的背景下,我们应在外防输入的同时推动国际防疫合作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21年是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恢复持续稳定发展态势,但依然受到全球疫情不确定性的冲击。疫情以来,数字经济顺势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发展数字经济将为“双循环”新格局注入新的动力。基于数字经济的作用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在厘清二者基本逻辑的基础上,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企业财务转型的现实路径,提出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赋能,企业财务将从共享财务、业财融合、战略财务及数字财务四个方面转型,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加快推动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由于疫情影响地域范围、停复工时间和经济结构等因素存在差异,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会大于2003年非典疫情;而且,由于部分民企和居民等微观主体的抗风险能力更弱,存在传导形成次生风险的可能。因此,必须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托底相结合,发挥逆周期政策作用,切实降低此次疫情的负面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线新经济逆势增长、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新基建提速、"云经济"崛起,新消费模式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在疫情阴霾笼罩下世界经济遭受严重衰退时,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第一个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强大自我修复能力密切相关。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动能。  相似文献   

18.
苏庆义 《半月谈》2020,(7):82-83
新冠肺炎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从特征上称为“大流行”,这一评估凸显出全球疫情形势的严峻,给世界经济前景蒙上更为浓重的阴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本来就已放缓,此番受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步履更加蹒跚。直接冲击国际经贸、投资毫无疑问,疫情对经济全球化将造成短暂冲击,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9.
章寿荣 《群众》2020,(11):16-17
蔓延全球、复杂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考验各国和各地疫情防控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同时也考验其经济韧性和发展质量,并在客观上要求对既有发展理念、路径与优势短板提出全方位检视。面对疫情的巨大冲击,全球供应链出现区域化、碎片化态势,众多企业面临生死一线,失业冲击波汹涌,保基本、保生存成为当务之急。在疫情挤压原有生存发展空间的大背景下,回到旧模式、旧路径没有出路,唯有坚持新发展理念,向高质量发展要动力、要空间,才能以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成果筑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致使很多经济体制定了"堡垒化"和单边主义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持续萎缩,打乱了全球分工体系,加剧了国际经济动荡和不稳定.新冠疫情下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因此中国做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