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契诃夫戏剧创作中的“停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停顿”,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结构法,为许多戏剧家所采用。戏剧革新家契诃夫,从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以艺术心理学和唯物辩证法为思想基础,广泛地运用了这种结构法。一打开契河夫的剧本,人们便不难发现,象喜剧性、抒情性、音乐美和“潜流”等这些契诃夫式的艺术特色,无不与对“停顿”的运用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研究契诃夫戏剧创作中的“停顿”,  相似文献   

2.
王燕  高蕴华 《求索》2011,(9):196-199
在品特剧作中,“聚会”是频频亮相的关键词,成为多部戏剧的支撑平台和背景幕布。然而这一重要的场景模式元素却为学界所忽略。聚会上特有的娱乐和宴饮本应接近喜剧性质的狂欢,但品特式聚会却呈现出一幕幕悲凄景象。已往研究多关注品特戏剧表面的喜剧元素,对裹挟其中的悲剧内涵尚探讨不足。为弥补这两项缺憾,本文锁定品特戏剧里的种种聚会,拟从情景氛围、人物遭遇、语言特色三方面层层挖掘蕴涵其间的悲情元素,旨在厘清品特式聚会的独特风貌和其承载的意义价值,力图从一个侧面增进对品特戏剧艺术的鉴赏和思想精神的领会。  相似文献   

3.
万海洋 《前沿》2008,(2):175-177
30年代的左翼戏剧创作是整个左翼文学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话剧发展的必然延续。这一时期左翼戏剧运动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就其戏剧结构从总体上而言有两大特征:二元对立模式和非整一性特点。随着左翼戏剧运动的发展,其自身艺术不断完善,特别是夏衍的剧作在戏剧结构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话剧艺术中,曹禺的《雷雨》和老舍的《茶馆》都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无论就其深刻的思想性,还是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而言,堪称典范。两者的艺术魅力,早已通过舞台实践显示出来。这两部话剧艺术精品,先后被搬上了银幕。比较之下,《雷雨》还是“太象戏”;而《茶馆》是比较“电影化”的,但还不是充分电影的。究其所以,结构观念的相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说:“剧作家的问题不是如何写作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如何结构的问题。”(哈密尔顿)演出时间和舞台空间的严格限制这一特性,使戏剧的结构问题往往超出一般形式论的意义。戏剧的力量在于结构。同样是反映已经过去的旧时代,创作于一九三三  相似文献   

5.
布依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体现了布依族各类艺术精华 ,反映了布依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本文通过对布依戏的戏剧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分析 ,试图挖掘出这一民族艺术形式形成的内在和外在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尚道 《台声》2007,(12):83-88
电影作为人类传播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媒介,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呈现出其他艺术所无法企及的感动效果,人们随着剧情的编排和人物的演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感受着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洗礼。1895年年12月28日,出身自法国里昂照相材料制作商家庭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格兰咖啡店印度沙龙中公开售票放映10部影片,这些影片是用他们所发展出来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e拍摄与放映的。这一天也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1904年慈禧太后70寿辰之际,英国驻北京公使进献了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来庆贺,第一套电影专业器材和专业素材从此进入中国。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从此吹响了中国电影的号角,开始了长达百年、缤纷艳丽的光影之旅。暮然回首,当电影在1895年诞生之时,正是日本向华发动甲午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从1895至1945年的50年间,台湾遂落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日本殖民化统治中,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台湾电影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回顾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低落还是辉煌,台湾电影总是以一种凝重的符号,记录着人们心底潜藏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时事剧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支,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加之戏曲艺术在经历漫长的艺术探索后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并且受到明末清初兴起的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推动,以及广大民众对戏曲艺术的爱好和欢迎,使得此期时事剧在我国戏曲史上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大量的时事剧作问世。然而,此期将近百分之八十的时事剧作散佚亦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8.
金蕾蕾 《前沿》2010,(2):133-137
马致远杂剧前后期风格的转向,学界大多从考证式或俯视式批评角度来评析,这种分析方法离散了马致远杂剧内在的神韵。本文主要从鉴赏式批评角度出发,通过细读剧作,参悟其特有的虚实相生的美学色彩。其虚实相生之美表现在戏剧结构的时空错综、蟠曲回环之美;人物形象的形神交合、驰骋想象之美;戏剧意象——"镜花水月"的平和冲淡之美。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人来说,海外的“中国节”似乎已经不算什么大新闻了。但在金秋十月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节”还是掀起了一股中国热的高潮。中国电影、戏剧、舞蹈、音乐、摄影、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让荷兰人眼花缭乱,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顶级艺术团体到中国农村的普通家族式戏班,更是令荷兰人大饱耳福、眼福。  相似文献   

10.
自从白景晟提出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棍”,钟惦棐继而讲到“电影与戏剧离婚”问题之后,电影界在近五、六年间,对纪实性电影美学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是建国以来电影界第三次学术大讨论。讨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现把主要论点综述如下。唯纪实性才符合电影本性吗? 这是论争焦点之一。纪实性美学派认为,戏剧性与日渐显露的电影纪录本性相冲突,只有纪实性才能与之相适应。杨妮在《论纪事型故事片的叙事结构》中谈到,戏剧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立在“纪录的真实”上面的电影美,把戏剧性强加到电影的叙事结构中来,在今天,无助于被现代技术性能所确定的艺术特性的发挥。电影毕竟是电影,既非译成视觉语言的戏剧,更不是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领导的戏剧改革,是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戏剧的社会功能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戏剧的优秀成果,从人民群众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政治理念的要求等出发,把戏剧建设纳入自己的文化建设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传统戏剧实施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改革,力求创造一种既继承戏剧优秀传统形式的新戏剧形式,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念和新时代特色的新戏剧。  相似文献   

12.
依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美学体系。本文认为,由于其逻辑起点"绝对理念"是一种独断论的精神产物。所以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便带上了用逻辑切割历史的色彩。具体表现在: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划分并不符合艺术发展的逻辑,对舞蹈和某些东方艺术主观的忽略掉,并且依据其美学体系不能对新型艺术电影进行归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下篇。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领导的戏剧改革,是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戏剧的社会功能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戏剧的优秀成果,从人民群众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政治理念的要求等出发,把戏剧建设纳入自己的文化建设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传统戏剧实施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改革,力求创造一种既继承戏剧优秀传统形式的新戏剧形式,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念和新时代特色的新戏剧。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人们对“五个一工程”可能还很陌生。而这几年,当人们逐渐感到电视更好看、电影题材更广泛。戏剧更贴沂水活图书质量更高与此同时社会的主旋律更鲜明、大家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了解到这个“工程”非同一般的意义。为摸清我省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研究。年年进步岁岁添奖自1991年中宣部在全国开展精神产品生产“五个一工程”(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一台好戏剧、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电视剧)评选以来,我们省即以此“工程”作为精神产品生产的重点,认真组织实施,指导思想十分明…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传播和电影作为一门"传播"的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电影最重要的特质,与其说是"艺术性"的,还不如说是"传媒性"的。换句话讲,如果说电影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它就是一门"传媒"的艺术。电影固然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媒介"的形式。当代电影,尤其是对企图强化"类型"的中国电影而言,既需要在类型上进一步地学习西方的有益经验,更需要在大众传播的视域下进行有效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戏剧作为生活的一种假定性艺术 ,需要在演员和观众两种基本元素的双向交流中 ,借助具体的场所和物质条件来完成其艺术呈现的流程 ,在这一连续不断地表达戏剧文本的过程中 ,涉及到许多戏剧因素 ,其中戏剧空间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它是剧中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 ,对人物内心活动、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形成都有决定性影响 ,离开戏剧空间来谈戏剧是不可思议的 ,正如恩格斯说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 ,同样是荒诞的事情”①。时空是同时存在的 ,本文侧重对中西戏剧审美空间特征作平行比较 ,分析在中西…  相似文献   

17.
高蔚 《求索》2008,(8):128-130
诗性情感并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生命情感,而是心灵的意识活动对自然生命情感的“意象综合”,是艺术创造过程中“与创造性直觉融为一体的情感”,是一种艺术情感。它以直觉为基础,是一种直觉认识,是直觉的物化,并以意象创造为特征。它具有一定的结构,能赋予诗以艺术的形式感。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意识本身的逻辑”。它的作用就是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它的形式轨迹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戏剧理论问题的历次论争多是由于戏剧创作和艺术实践本身提出的问题引起的,从这种论争的表现形态来看,它或以激烈的论战形式出现,或以反复深入的讨论开展,或以敏锐的理论发现导入,或以对戏剧现象和艺术实践的评论引起,往往尖锐触及戏剧理论的一些重要课题,并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戏剧创作的发展态势,从而构成新中国戏剧理论思潮的重要内容。因此,这种戏剧论争或成为戏剧创作的一  相似文献   

19.
马立新 《青年论坛》2011,(2):112-116
从全局上审视所有世间存在的艺术品——艺术家或非艺术家创造的用于审美需要的物质文化实体产品,会发现人们对艺术品的解读只有两种方式——有些艺术品以运动的形式被解读,另一些艺术品则以静态的形式被解读;或者说,前一种艺术品具有固定的先后解读秩序,必须严格按照时间序列遵从艺术品的先后构成秩序方可被解读,这些艺术品有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等;而后一种艺术品则以纯粹的静态形式被直观,这些艺术品有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依据艺术品的构成秩序和解读秩序而将艺术品划分为动、静两大类,标准清晰,容易被一般艺术接受者所掌握,同时这一标准也比较能够揭示各种艺术品的本体特征,涵盖力和统摄性强,所以我们倾向于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构建新的艺术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王永收 《求索》2013,(12):159-161
随着文学叙事学的发展,电影叙事学也建立起了语式叙事学式的电影叙事理论模式。在该模式中,叙述者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作为话语的发出者,它被界定为一种叙述机制,对故事的讲述负责。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叙事理论从认知建构的角度来理解电影叙事,认为故事是电影形式和观众认知交互作用的产物。从观众对故事能动的建构来看,电影叙事学中的叙述者机制是存在问题的。叙述者问题是当前电影叙事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叙述者问题出发对叙事机制进行考察.可厘清电影叙事研究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并辨析出不同叙事理论模式间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