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8,(4)
渴望文化“养料” 我是一个来广州打工的青年,更是《南风窗》的忠实读者,我很乐意分享《南风窗》对成长、成熟、成功的追求精神。 当我拿到1998年新版《南风窗》的时候,它精美的印刷和精彩的“独家策划”都令我眼前一亮,不过,当我读完整本杂志时,心里却感到一些遗憾。因为我没有看到诸如“成长课堂”“先锋人语”这些好栏目。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5)
说起我与《南风窗》的相识,真是一段有“缘”的故事。去年底,我在厂内订了11份杂志,当时并没有订阅《南风窗》,而是另一份青年刊物,却因写错了邮政代号而成了《南风窗》。拿到《南风窗》,我感觉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像《南风窗》那样令我看后心动。我是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细细地品读,深深沉醉在刊物之中。没想到这一“错”竟“错”出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相似文献   

3.
在越秀宾馆,我们敲开了三一六号房间。听说我们是《南风窗》的记者,于老很高兴地笑了起来。我们这才发现,他手上正拿着几本《南风窗》杂志。‘《南风窗》办得好!发行量很大。就是这个刊名嫌小气了一点,“窗”嘛,进进出出总是不太方便的,若成了“南大门”就好了,来来往往多方便呀!’于老一开口便妙趣横生。于老是专程到广州参加‘文化发展战略’研讨活动的。他说,刚才正在思考着怎样为一周岁的《南风窗》杂志题辞呢。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11)
我的希望《南风窗》是众多杂志中少见的高品位的杂志,但我还是有几点希望,主要如下: 1、希望加大发行区域,如番禺、东莞、花都等地可适当加大发行量,让这些小地方的读者更方便买到《南风窗》,不要让那些“不知所谓”的乱七八糟的杂志拉低了读者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5.
双周·反馈     
《南风窗》2001,(15)
我是《南风窗》的忠实读者,有幸拜读了贵刊2001年第11期(上)的专题策划《APEC·上海》,一系列的文章鲜明地体现着《南风窗》一如既往的冷静、深刻和理性。在贵刊具体而且精确的报道面前,关于上海,我不需要再说些什么,去表达我对它的喜爱和依恋。我只是希望,在已经取得的巨大的成功面前,上海和上海人,万万不能有任何骄傲的情绪。要真正意识到自己和“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市民”之间仍然存在巨大距离,毕竟我仍  相似文献   

6.
我是《南风窗》的读者,生活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兰州。幸运之神慷慨又大方,我中奖了,从黄土高原南下五羊城,参加了第二届《南风窗》“开眼界”活动。在7天的活动中,我看到了南风窗杂志社全体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目睹了广州市十年改革的巨变,游览了名胜古迹、旖旎山水……百闻不如一见,虽说是走马观花,眼界也开阔了许多! 据说有的读者对“开眼界”活动有怀疑,我以幸  相似文献   

7.
今天,在这里举办的“南风窗之夜”晚会上,请允许我首先代表广州地区新闻界的同行表示祝贺,祝贺《南风窗》杂志创刊两周年。为了表达我对这一年轻刊物的热情支持,对这些年轻同志改革创新精神的热情支持,我一早就来到了会场,以表示我的一点心意。同志们知道,广州地区报刊有70多家,其中刊物30多家。  相似文献   

8.
风从南方来,叩开一扇窗。26年后的今天,透过这扇窗子,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已经展现。26年来,对于常识和底线的坚守,为《南风窗》赢得了诸多赞誉。理性、良知和责任,成了我们最显著的标签。偶尔,我们会为此感到自豪,但更多时候,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阿原答客问     
(黄阿原,台湾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1983年9月9日携家眷回到大陆定居。1985年,他作为节目主持人之一,成功地主持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今年,他却在电视屏幕上消声匿迹。与此同时,关于他的“新闻”在社会上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时间:1986年7月12日地点:中央电视台黄阿原办公室本刊记者:阿原先生,今天,我带来了《南风窗》读者对您的问候。近来,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关于您的传闻,读者们很关心,希望能知道真情。阿原:首先,我很感谢《南风窗》和它的读者对我的关心。关于那些传闻,我也听说了。(苦笑)比如说我阿原出事了,被关起来了,跟太太离婚了(香港报纸),被限  相似文献   

10.
一批造型别致、色彩鲜明的水磨石凳出现在珠江北岸沿江路一带,与那浓浓的榕荫相辉映,给珠江之畔增添了不少魅力。在每一组彩色石凳的流线型靠背上,都标着“南风窗杂志发起承办”的字样。有人交口称赞:“《南风窗》为市民做了一件好事!”有人却心生疑团:“办杂志的去搞石凳,这算是哪门子事儿?”是啊,一份杂志与建造石凳,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并非突发的突发奇想 1986年夏天的一天中午,广州市委大院里,拿着午饭的《南风窗》杂志社的编辑、记者们又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8)
是否成立一个“读书会”我是在1990年开始订阅《南风窗》的,当时在书店中买了一本书名为《赢的策略》的书,这本书给我以很大启迪。后来发现这本书是南风窗杂志社编的。于是去买了本《南风窗》杂志来看,这一看,便订阅至今。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还未开,我就向筹办的同志泼冷水:“这个刊名不‘正经’,畏‘南风’如畏虎的日子虽然过去了,但上头还可能有对这个词看不顺眼的人,你那办刊的宗旨又太正经,什么‘促进广州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吸引得几个读者?近来办小报甚至杂志,时兴的是‘出邪制胜’,你能在艳尸、奇侠横行的当儿站得住脚么?”我的冷水泼不熄办刊人的热劲,他们终于“顽固”地把“窗”开出来了。创刊号送到我手,翻了一遍、不禁叫好,编排新、手法新、栏目新。“运筹篇”、“广角镜”、“无所不在的竞争”、“生意经”……几乎每篇都文笔清新、引人  相似文献   

13.
一日,战友贺某手握《南风窗》,神秘兮兮地对我说:“小李同志,告诉你一个特大好消息。但有个条件——你得风光一回,请我吃一顿!”“值吗?”我疑惑地问。“值!”回答得干脆利落。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于是,我便在团部小吃店“宴请”贺某。  相似文献   

14.
贵在脱俗     
一看八六年二月号杂志封面,顿觉寒意中吹来一股和煦的南风.令人感到清新。看,灰白色、草绿色几乎对半作封面主色调,配上深红色的“南风窗”字样,对比强烈而又不落俗套。一个戴着宽边眼镜、蓄着小胡子的中年人,右手执桌球棒,左手五指牢粘在草绿色的球台上,棒尖对准一个奶白色的桌球。只见他屏着气息,双目凝神地瞄准目标,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记得“南风窗”杂志自去年四月份创刊以来,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1997,(6)
自《南风窗》推出“个人成长、生命成熟、事业成功”的口号以来,“城市故事热线”不断接到读者的来电,在电话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倾诉了同一个心声,那就是:不满足现状,却又找不到奋斗的突破口,我该怎么办? 一个沉迷千现状满足于现状的人是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的。但同时,仅仅是不满而不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去做,那么成功一样是遥不可及。一名海南读者打电话来,诉说自己在海南打工几年,却仍然是打工仔一名,他说自己自学了不少知识,却苦于无法进入白领阶层。他也曾多方尝  相似文献   

16.
第108号提案     
在省人民政府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份编号为108号的提案——省政协三个委员联名提出:要把“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推向全省,进一步活跃民主风气。说起这份提案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呢! 几个月来,《南风窗》杂志与软科学开发服务公司发起的“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地展开,使原来清静无声的省文史馆也时不时热闹起来,好些年逾花甲的老者凑在一起,戴上老花镜,手里拿着《南风窗》和报纸,指指点点,议论风生,饶有兴味地谈论着市民争当不掌印“市长”的新鲜事。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开风气之先,搞得好!”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2)
与《南风窗》谈心今天把多年珍藏的《南风窗》杂志翻来逐期对照,深感办刊质量在不断提高,值得一贺。位于贵州山区的百里矿山,我们煤矿工人为有这样好的良师益友感到高兴和自豪。特别是1996年《南风窗》第11期首辟独家策划一栏——“富人与中国”,确实使我受到教育和启发。作为一名局机关的普通公务员,我没有大的奉献于社会,只能将家中多年珍藏的书籍捐赠出  相似文献   

18.
来势汹汹的舆论攻击不久前,我收到了一份没有署名的印刷品,打开一看,是一本名为“南风窗”的杂志,从封面的字体,版面的设计来看,是大陆出版的刊物无疑。杂志的封面上一行字引起我的注意:“请看书内20-25页”。我翻到二十页,那标题赫然入目:《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刊头画是一个三个嘴巴的女人、狰狞可怕;右上角则是我在八二年九月拍给邓小平办公室的电报原文。而且该期《南风窗》的封面,竟是用我过去的一张照片,加以丑化,放大剪贴而成。我早就料到某些人不会就此甘休,但却想不到他们会利用官方刊物来攻击我。这篇署名为“张唐生/郭洪”的文章,开头就语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1987,(10)
你心目中的《南风窗》是怎么样的?你、我、他,自有不同高见吧。广州宣传学院“社会传播与公共关系”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传播反馈原理时,走出课堂,访问了300多位《南风窗》的订户。同学们说,访问之前,他们有点忐忑不安,担心会成为“不速之客”,谁料接触读者之后,对方的热情竟使他们大感“受宠若惊”,都是热心人呵! 同学们在顺利完成了300多份问卷的填写工作后,还各自写了一篇调查心得。现选登其中部分,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南风窗》。  相似文献   

20.
办刊之师     
《南风窗》1985,(9)
要“杂而有味”读完了第二期《南风窗》,我以为最值得自豪的,是登载了《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它长了我们的志气。一段时期以来,有些人仿佛认为月亮也是外国的才圆,“香港风”自然是香风,而缺点错误则只有自家才有,象《女骗子》这样的文章很少读到。《南风窗》杂志,显得杂而有味,人们爱看。在我周围办事的,把这本杂志传来传去。前几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