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回归以来,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变动趋势与“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目标仍存在距离。在宏观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转型背景下,本文从行为公共管理的制度—心理视野出发,分别从社会文化与利益分配维度为香港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提供了实证依据。研究利用OLogit回归模型分解香港民众国家认同融合状态的年龄效应(age effect)及时期效应(period effect),归纳后物质主义背景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融合的变迁形态。结合经济民生环境因素考察“物质因素”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变迁的影响机制,发现香港青年的融合现状及变化比中老年欠乐观,这反映了香港青年对经济民生的巨大需求尚未得到已有相关政策的有效回应和满足,青年获得感较低成为当今青年国家认同困局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特区政府从政策精准化、多元化以及加强青年社会责任等多方面优化香港青年政策,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由于国民党"大选"失败、国民党自身老龄化加重以及党内青年精英出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国民党开始逐渐意识到青年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手段吸收青年党员,吸引青年选票,扩大国民党在岛内青年中的影响,从而为国民党再次上台"执政"奠定青年基础。从表面上看,国民党赢得了2008和2012"总统"选举,其吸引青年的方法是成功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国民党在吸引青年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岛内青年政治冷漠、党员的纯洁性难以保证、青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以及国民党青年政策逐渐与民进党趋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香港青年发展问题突出。主观上,香港青年缺乏对国家的认同,导致重"两制"轻"一国"、重"本土政治"轻"国家发展战略"、重内地"负面问题"轻其"正面成就"等问题;客观上,教育改革导致的知识碎片化、产业空心化发展导致的就业局限、土地开发政治化导致的楼价高企也极大地限制了香港青年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既要坚持底线原则、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意识,也要制定青年发展战略、促进香港青年长远持续发展,还要加大青年帮扶力度、有效解决香港青年发展所面对的各种客观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主权、政权、政体等三个维度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明确提出,本土主义异化,自由、民主意识凌驾法治之上、民生问题的产生归咎内地以及不实舆论的蛊惑等内外因素影响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通过塑造香港青年爱国爱港的情怀、协同支持香港青年升学、创业、创新,增强香港青年对"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认同,进一步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做好香港青年人心回归工作。  相似文献   

5.
人心回归是港澳回归的核心,受制于原有制度设置,香港青年难以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港澳与内地的合作不断深化,但与资金的自由流动相比,劳动力流动受限,加以港澳产业高度化后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有限,特别是青年群体面临生活压力与就业机会减少的双重压逼,原有缺乏交往的制度限制以及敌对势力的有意引导,不利于港澳地区的稳定以及人心回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就是融合港澳地区与内地的优势,以香港青年融入为先导,通过制度创新推进面向青年人的"普惠制",让香港青年全面参与国家建设,推进人心回归,实现港澳与国家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青年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中韩两国的青年政策,对于促进我国青年政策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韩两国青年政策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为:非常重视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青年政策走向大体趋于一致;在青年政策执行过程中更加关注青年主体利益。不同点主要表现在:青年政策形式不同;青年政策运行机制不同;青年政策侧重点和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韩青年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中韩两国的青年政策对于促进我国青年政策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韩两国青年政策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为:非常重视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青年政策走向大体趋于一致;在青年政策执行过程中更加关注青年主体利益等三方面。不同点主要表现在:青年政策形式不同;青年政策运行机制不同;青年政策侧重点和方式不同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在组织和领导早期青年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观点鲜明、极具时代指导意义的青年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此,学术界组建了多家研究机构,召开系列学术会议,发表了丰富的论著。其中,就陈独秀青年思想而言,学界围绕其发展阶段、基本内容及其当代启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成果丰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对陈独秀青年思想的研究应结合时代背景,符合当前青年工作实际,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青年空间流动性、身份复合性、观念多变性加剧,青年事务日趋复杂,跨界性更为显著,亟待整体性治理.青年发展规划通过"造场",创设青年事务整体治理的专属场域,将青年事务的各利益攸关方引入场,迈出了新时代青年事务整体性治理的关键一步,但与此同时,更需要积极"入场",将青年事务有力地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通过对省级"十四五"规划中直接提及"青年(青少年)"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十四五"规划中青年事务的专项性和相对独立性得到了有效凸显,发挥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成为突出亮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健康等领域在"十四五"规划中的有机融入成为地区发展系统推进中的重要组成,但地方"十四五"规划中青年发展规划政策符号能见度仍有不足.建议应主动介入,"借船出海""抱团发展",以地方"十四五"规划的系统推进和"整合"布局为支点撬动形成青年工作合力,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间"逐渐紧密和相互涉入"的"青年发展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对青年的看法和评价存在着"青春崇拜"和"青年问题"两种对立观念,这两种青年观时而这种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时而那种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是一种青年观在影响青年政策,但是实质上是另一种青年观在潜在地发挥作用。本文分析了"青春崇拜"和"青年问题"两种青年观的由来,变化发展特点,提出要走出两种青年观的对立思维,培养理性健全的青年观,形成对青年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香港爆发的激烈街头运动中,青年是其中的主力,青年正成为影响着香港"一国两制"政策有效实施和强化地区国家认同感,实现人心回归的"关键人群"。香港事态的日益严重也显示出香港青年国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引导成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关键路径。增强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建立系统化的"大教育"体系,从端正理念、多主体推进、完善内容架构、优化技术推进手段等多通路着手调整教育结构,既要着眼宏观设计,自上而下地建构持久发展模式,强调多主体的协同并进,加强工作合力,又注重内容充实,细化国家认同的具体指向,同时也需要强调教育的实效性,优化技术手段,形成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顺畅教育通道。  相似文献   

12.
“新爱国青年”是学界在2008年反藏独暴乱、抗震救灾等事件后针对青年人的爱国行为和爱国热情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与其他青年相比,“新爱国青年”整体上展现出理性爱国、价值多元化、公民意识成熟、自我认同感回归等特征,其爱国角色在爱国形象和爱国行动组织方式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新爱国青年”可能在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服务、青年创业等方面影响中国未来。“新爱国青年”应当克服青春期的不成熟性,防止狭隘民族主义的僭越,做到爱国行动与角色期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构建青年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核心要义,制度是构建青年共同体的压舱石.制度依附于组织而存在.随着中共建党与青年团创建,党的青年工作制度体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渐次展开,一个宏大的制度网络在波澜壮阔的青年运动中浮现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宝贵财富和制度结晶."党管青年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制度体系的政治内核,党的青年工作制度体系是"党的全面领导原则"在青年工作领域的具体化.党的青年工作制度体系包括具体制度、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青年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与西方青年社会运动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4.
青年"双创"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尤其是共青团服务青年双创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共青团改革的重要障碍.当前无论是青年双创环境、双创速度和双创支持方面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共青团在服务青年双创遇到了服务能力弱、服务资源弱和服务基础弱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共青团服务青年双创能力薄弱、服务价值偏差和组织力量分散.为此,共青团必须找准服务青年双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从推动共青团观念转变,提升共青团服务能力及强化共青团服务职能等方面引导和支持青年双创.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年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青年失业和就业不足成为引发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了公众的教育投资信心。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政府在需求政策上应采取提供更多的青年就业岗位、鼓励青年创业等措施;在供给政策上应促进青年改变就业观念,大力提升青年的就业能力,为青年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指的是香港青年对自身的"中国人"身份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和文化认同,以及由此而塑造并在与国家的互动中所不断强化的国民意识和国族观念。也就是作为香港人的自我的个体认同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与内地各省份以及整个国家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融入强化认同中国人身份的过程。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建构一直是香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自1997年回归以来,如何在香港青年中构建明晰的国家认同,推动香港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国家和香港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沿平台,其社会文化意义不亚于其经济意义。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为强化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增进香港本土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祖国的认同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政策执行过程中"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存在着互动关系,而造成青年政策执行现状的本质原因是利益互动,要改善青年政策的系统环境,最根本的是要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在四个方面分别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青年研究亟待从哲学的向度得以拓展,其主要路径是揭示青年研究中更多的哲学问题。包括青年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人本社会论中先前未曾提出过的问题;并借鉴更多的哲学视角来拓展认识和研究青年的哲学方法。除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外,还需要借鉴分析哲学、现象学、心智哲学等多种流派和领域中的哲学方法,形成对青年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哲学研究,使"青年哲学"得以问世,以此来补全青年学学科的门类,促进青年研究学术水平的提升,为认识青年现象和解决青年问题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青年优先发展是指立足于党的薪火世代相传和国家繁荣昌盛的战略高度,赋予青年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分配过程中的相对优先位置,在制定法律法规、公共政策与配置公共资源时优先和充分照顾青年利益关切,推动青年实现积极、全面和高质量发展,并实现青年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推动青年优先发展的必要性依据在于青年工作的战略意义、青年发展的风险与收益、青年的“社会脆弱性”、青年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互为同构性,其现实性依据在于青年发展的不充分性、不全面性与不平衡性。在现实资源约束之下,要优先解决青年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青年时期的核心发展诉求、青年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为此,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政策形成主体、科学化的政策形成过程、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动态化的政策实施监测与调适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青年是面临失业的主要群体,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青年研究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青年群体有别于传统失业群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青年失业率,主要是因为实施了积极的就业保障措施来促进青年就业。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解决青年群体就业问题的政策取向必须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