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不是法律法规,也无关乎刑罚奖惩,但却是维护新闻本质属性和保证新闻工作者崇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在职业道德准则的指导下,不仅使新闻工作真实客观,全面有效;也提升了新闻本身的社会地位,在公众间形成了广泛的公信力,吸引了受众持久的关注。近代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在不断学习西方和探索本地特色的过程中逐渐探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工作特点,中国新闻工作者也不断地完善了建构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下的职业道德准则,并且表现更全面,内容更深刻,相较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新闻工作者不同的职业道德准则,希望可以发现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并对以后相关准则的制定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传播者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以传播效果为中心的,而受众的接受又是传播效果得以实现的集中体现。)本文从受众接受的重要性入手,指出: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不单纯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也不是信息的主动的制造者,而是一个能够自由地面对信息的制约者与反馈者。因此,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既不是受众思维的完全的控制者,也不是完全顺从于受众的谄媚者,而应该是一个能够控制信息的舆论引导者。由此我们得出,新闻传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立足受众,为受而传,以报道真实新闻事实为基本前提,以关注受众的需要和利益为基础,引导受众从单纯的对利益的关心和追求升华到理性认知的层面,从而实现健康、有效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问:作品标题,是指标明作品内容的简短语句,是作品思想内容的集中表达,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作品标题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作品标题的法律保护,各国法律规定不一,理论界也众说纷纭。在现实中,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作品的标题?答:对标题的侵权行为有多种类型,本文将从标题侵权行为的类型出发,阐述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作品的标题。  相似文献   

4.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旧中国的老报人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5.
李华文 《政法学刊》2012,(2):95-100
媒体在尊重真实报道的前提下通过写作方法的运用来吸引受众对其传播事实的关注,这一写作方法可以概括为媒体对事实的结构性描述。即在不破坏事实真实性前提下,利用写作技巧对事实进行描述以追求特定的叙事寓意与传播效果。在当前媒体迎合受众需要、追求市场效应的背景下,媒体对涉警事实更是通过事实的结构性描述来强化报道能够吸引受众的事实的要素,其特定的传播效果可以引起公众对警方的不满。对此,警方应该要有应对的意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娱乐性节目<我爱记歌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了无数的观众,收视率节节攀升.随后河北卫视的<全民开唱>,山东卫视的<先声夺人>,江苏卫视的<谁敢来唱歌>和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等节目也相继推出.为何这类型娱乐节目能很快掀起收视热潮?本文试图探究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揭开受众对节目成功的巨大影响,并为更好地制作受众喜爱的娱乐节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电视真人秀节目要获得成功可以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理进行节目创作:在节目定位上注重标出性,加大提喻修辞方法的运用,善于使用符号表意进行受众引导,大量运用像似符号、指示符号和规约性符号,并采用伴随文本相配合的方式吸引眼球。电视媒体可以从符号学角度进一步挖掘电视节目制作手法,以实现节目创新。  相似文献   

8.
周鑫 《法治与社会》2013,(11):57-58
面对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广大受众在选择接受信息时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和个性心理?受众选择接受或者排斥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本文试图从受众社会心理和个性心理两个维度来探讨受众心理需求对新闻传播的“靶向定位”,从而在新闻传播上构建一个需求——满足路径.藉此路径对新闻选择的原则、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9.
3月的某一天,中央电视台正在进行的一个话题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关于反对奢侈浪费的提案,里面提到反对公款吃喝,反对超标出国、超标用车等等,都是多年长期存在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形成提案提出来呢? 当时您这项提案提出来之后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有的标题就说:“肖建章委员痛斥奢侈浪费”,用了感情色彩很强烈的词。您觉得这符合您的初  相似文献   

10.
如何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切实保障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上海法制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988年11月22日下午就这个问题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既有本市报刊社的法制新闻工作者,也有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司法实务部门的同志,共40多人。他们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如何健全我国的新闻立法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法制新闻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最近几年才成为新闻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这种新产生体系的不完整性,导致了各种不规范现象大量存在于法制新闻的报道中,其主要的是客观最大化和视觉冲击力间的矛盾.不同媒介的不同表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形态也有所不同,从平衡两者之间的目的出发,应该从新闻标题的制作、正文的撰写、与电视节目特有的影像制作等方面,解决法制新闻中客观最大化和视觉冲击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绍兵 《法人》2007,(8):72-73
企业要想通过事件营销所制造的"热点新闻"来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兴趣和注意,就必须让所策划的事件拥有足够吸引大众媒体和受众眼球的悬念和故事  相似文献   

13.
作品标题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实务中因作品标题发生争议的案件时有发生 ,作品标题的权利是否受到侵害 ,是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 ,如何去保护作品标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认定尚存在颇多争议。对作品标题的“独创性”应当有一个全新的诠释 :作品标题只要与整部作品联系在一起 ,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这种诠释可以避免传统观点中的诸多缺陷。以此为基点 ,对作品标题的法律保护也因侵犯标题行为之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监察》时代感强,“鼓与呼”的精神日渐突出,文章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且具有深度,给人启迪。同时杂志版式设计较好,无论整体风格还是版面编排、印刷质量,都显示出大刊风范。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中国监察》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文章要短。贵刊大块头的文章多,个别文章显得有点冗长。文章短小精悍,长话短说,读者喜闻乐见,效果自然就好。建议编辑多用一些短稿,增加信息量。二、标题要精。看书看皮,看杂志看标题。因此,标题是否鲜明、生动、醒目,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希望编辑在制作标题上再多下一些功夫。三、封面要…  相似文献   

15.
一次领导到某地,刚下飞机,便有记者采访:您对三陪小姐有何看法?领导吃惊,反问:这里还有三陪小姐?第二天报纸登出<领导飞抵本地,开口便问三陪>. 接着又有采访:您对三陪问题有何见解?领导答:不感兴趣!见报时标题为<领导夜间娱乐要求高,本地三陪小姐遭冷遇>.  相似文献   

16.
话题背景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上涨势头惊人。100多万元的劳力士手表、30万元的卡地亚胸针500万元的钻石、800万的轿车……林林总总的国外奢侈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富豪喜欢“奢侈品”,且气魄之大、出手之豪爽,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还为全体国人“赢得”了这样一顶“帽子”——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究竟是哪些人在享受奢侈消费?奢侈消费真的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了吗?素来以艰苦朴素为传统美德的中国人难道忘了本了吗?面对扑面而来的奢侈消费风,你是说“no”还是“yes”?为此,本刊特别邀请来自社会各…  相似文献   

17.
《法学》2006,(5)
一看文章是否有的放矢。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针对什么实际的或理论的问题?若有,那么 这个问题是否真正是新问题?如果不是新问题,那么作者对老问题的探讨是否有超越前人的新 发现?如此等等,这些是本刊编辑部面对一份来稿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二看文章对读者、对社  相似文献   

18.
如今,新闻的自由度伴随传播技术的提高、传播载体的增多和传播平台的发展已然大大放宽。不仅"不引人注目的人注定要失败","如何引人注目"、"引人注目什么"同样决定其成败。新闻媒体想方设法制造热点话题、吸引受众眼球,从而赚取经济利益,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正如西方新闻界的一句名言"坏的事情就是好的新闻",灾难、事故、犯罪等成为最吸引受众的主题。而未成年人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具有充分的话题性,常常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未成年人新闻报道,尤其是犯罪报道,成为新闻的"常客"。如何规范未成年人新闻报道,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提起的诉讼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上海市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就有45件,其中立案审理的有13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法律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新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浅见,与司法实际工作者共商。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新闻侵害名誉,系指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传播工具(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事实或虽然真实但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如隐私等),从而破坏他人名誉,降低社会对他们评价的行为。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的有关法律问题。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被告,有二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其一,被告是从事新闻事业的法人,还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采编部?还是三者都成为被告呢?从起诉到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所谓“告记者热”,尤其是“名人告记者热”成为社会上又一热门话题。社会名流与新闻工作者打官司的消息,几乎是无报不登。于是,‘作者靠名人出名”的议论有之;“名人欠自重”的议论有之……其中最多的要算是“状告记者,记者必败”的议论。因此,在呼吁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保障新闻工作者应享有的权利的同时,目前新闻工作者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如何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诉讼的发生等问题,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一、增强侵权后的补救意识──更正与答辩的立法 (一)更正与答辩立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