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潮》1991,(12)
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参议长等要职,对创建、巩固、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沟通华北与华中地区的联系,做出了重大贡献。我曾在新四军三师司令部做参谋,跟随黄克诚  相似文献   

2.
张肇俊 《世纪桥》2009,(16):44-48
新四军第5师,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在时任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等领导下,高举抗日大旗,在武汉外围敌后纵横驰骋,从日寇的铁蹄下收复了9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解放了1300多万人民,建立了包括8个专区,11个中心县,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政权,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曾被新四军军部誉为“发展第一”、“独立工作第一”。  相似文献   

3.
正张爱萍(1910.1.9-2003.7.5),四川达县人。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旅长、第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师师长兼  相似文献   

4.
胡昌方 《党史文汇》2008,(10):34-35
2008年11月,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泗洪是苏北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为淮北苏皖抗日民主根据地,也是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战斗过的地方。1940年,刘少奇同志在这块热土上亲自领导泗洪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很多十分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正1939年12月19日,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提出:江苏北部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在苏北打开抗战局面,向南可与苏南抗日根据地呼应,扼制长江下游,直接威胁南京日本侵略军总部;向北、向西可与鲁南、皖东、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便于沟通华中和华北的联系,有利于新四军协同八路军,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因此,应确  相似文献   

6.
《福建党史月刊》2010,(17):10-12
1939年5月,根据党中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第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到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策应江南新四军北渡长江。支队接到命令后,司令员彭明治、政委吴法宪即率部队向陇海路以南进发.留下第一、第四大队坚持湖西斗争。  相似文献   

7.
新四军一支队二团是一支骁勇善战、有着光荣战史的英雄团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该团挺进江南,是开辟茅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先锋;东进北上,黄桥决战逞英豪;南下苏南,威震敌胆称劲旅;西出浙西,称雄于天目山区抗日反顽战场,被苏浙皖人民誉为新四军“老虎团”  相似文献   

8.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重建,新四军第四师随之成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建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创建的19块根据地之一,基本地区约20多个县,面积413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华北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系的纽带,是我军发展敌后抗战,发展华中、东进苏北、向西联系中原的前进阵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抗战初期,黄克诚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部挺进淮海、盐阜地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在苏北,黄克诚情系根据地百姓的疾苦,大力清剿匪顽,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他还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九十里海堤,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留下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0.
1940年7月,新四军一部奉命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根据地以盐城为核心向外铺开。盐城处在苏北的中心位置,是华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1941年后又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因此,日军千方百计想把根据地铲除。1941年7月,日军纠集了第十五、十七师团,还有独立旅和南浦旅团,共2万余人,再加上韩德勤等部的3万多伪军,分兵4路合击盐城。  相似文献   

11.
1940年9月中旬,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接到了陈毅要他支援"黄桥决战"的电报.于是,他集中5个团的兵力,分路从淮海地区兼程南下.进军途中,传来了"黄桥决战"胜利的捷报,黄克诚便和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部留在阜宁县东沟一带.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被任命为师长兼政治委员,坚持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活动在盐阜区,直到1945年10月奉命进军东北.  相似文献   

12.
巢湖足革命老区,党史资源丰富.巢湖是党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新四军第七师是战斗在皖江地区的主力部队.皖南事变后,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和根据地实行了疯狂的军事进攻和严密的经济封锁.  相似文献   

13.
谭明  张燕 《世纪桥》2009,(6):14-19
常州溧阳市竹箦镇水西村,水田环绕,绿树葱茂,生机盎然。70年前的风云际会,又赋予了它神圣的光彩——抗日战争时期,以陈毅、粟裕为首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诞生在这里,从此,水西村成为茅山乃至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村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把抗日的风火燃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4.
<正>我军一代名将张震,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和四师第十一旅旅长,相继辅佐彭雪枫、张爱萍驰骋淮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参与了党领导的敌后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副参谋长和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协助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挥戈华东战场,参与指挥了从宿北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系列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6,(3)
正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所部,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并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同时还担任中共苏北区委员会书记。他带领苏北地区广大军民肩负起了抗击日寇和建设根据地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1月香港沦陷前夕,因主张抗日反蒋而被迫避居香港的邹韬奋,在中共南方工委所派的乔冠华的接应下,安全撤离香港辗转到达上海。邹韬奋希望去抗日民主根据地考察敌后抗日斗争情况,中共上海市委也觉得邹韬奋是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人之一,留在上海风险太大。便遵照邹韬奋的意愿,安排他就近去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同年11月底,邹韬奋抵达新四军第l师师部驻地东台县,受到第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的热情欢迎。  相似文献   

17.
王昊 《世纪风采》2010,(12):3-4
苏北抗日根据地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两个地区,我的家乡淮安市涟水县薛园村王老庄,就在淮海区抗日根据地中。  相似文献   

18.
正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少奇奉党中央之命,于1940年10月31日从皖东来到苏北盐阜区东沟,直到1942年3月19日从羊寨离开盐阜区回到延安,前后同盐阜区人民共同生活、战斗了1年零4个月20天,在当地留下了一段佳话。让抗日根据地老百姓安居乐业1940年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与陈毅率领北上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盐城以南的东台白驹镇会师。当时,刚在苏北立足的新四  相似文献   

19.
<正>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分兵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开辟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其中,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发挥了骨干作用。这期间,担任第一一五师政委的罗荣桓和不少有民族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山大王"结交为好友,建立了很深的情谊,并引导他们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罗荣桓在鲁南结交的万春圃,就是这些"山大王"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山大王"家住进八路军"大长官"1939年9月1日,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第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宿州市桃山集出了一个传奇式的抗日英雄,他叫孙象涵.抗战初期,他组织了"彭南游击队",任大队长.其间,他带领游击队员打鬼子、除汉奸,威名传扬苏鲁豫皖.他曾任八路军五纵队三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九旅副旅长,以后转入军工生产,担任新四军军工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机械工业部成套设备局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