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施困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作为中共中央提高扶贫开发效果的新思路,在扶贫过程中产生积极效能的同时却在实施环节陷入困境。本文以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为背景,探索精准扶贫在这一背景下遭遇的困难、形成原因以及实践路径。尽管农村空心化造成的土地、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弱化为精准扶贫带来难题,但精准扶贫却为消除农村空心化现象提供了政策支持,并为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推动新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施虽有操作难点却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扶贫是一项伟大且艰巨的工程,为了适应扶贫新形势,2013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性思想,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其中教育脱贫和西方人力资本投资的观点不谋而合,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本质上是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教育脱贫正是立足于对人才的重视,助力提升贫困群体的脱贫能力,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实现从外部输血式扶贫到内部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增强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阻断代际贫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户面临着精神文化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实施文化扶贫的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现阶段文化扶贫还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惠民范围小;文化产业缺乏,发展模式单一;文化扶贫识别模糊,供给与需求错位;文化扶贫动力缺失,助力精准扶贫效果不明显等现实问题。为此,需要从坚持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普惠于民;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让文化产业多点开花;坚持文化识别精准与供给精准互动,有效满足文化需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发展文化扶贫新动能等四个方面全面协同推进,以有效实施文化扶贫,助力加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4.
在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造成减贫脱贫工作的边际效益递减,其根源在于贫困文化的顽固性。本文立足贫困文化理论,基于现阶段文化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提出农村文化扶贫的创新路径选择。通过开展精神文化教育、建设基层人才队伍、打造数字文化扶贫以及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内源性自主脱贫机制,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贫困农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有效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保障,上饶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以改善贫困农村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和以精准举措促进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贫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关键技术短缺、缺少市场竞争意识、缺乏整体性规划、政府配套体系不健全等瓶颈。今后,应通过完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产业品牌化发展、完善农业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完善政府配套服务体系等路径实现贫困村经济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政协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首先,运用案例分析研究方法,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泸州政协精准扶贫的实践,认为:结对帮扶、提供就业、捐款捐资、发展脱贫产业、兴办经济实体、助力集体经济发展等措施行之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其次,总结提炼出政协+企业帮扶+产业扶贫政协+企业帮扶+教育扶贫政协+企业帮扶+社保扶贫政协+危房改造扶贫政协+就业扶贫等五种符合泸州实际的精准扶贫模式的经验。再次,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泸州政协参与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深度贫困问题突出;致贫因素复杂交织,脱贫摘帽难度增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缺乏内生脱贫动力。从严格监督验收、调研社情民意、加大政策宣传等三个方面提出创新泸州政协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扶贫资金是贫困村顺利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对脱贫攻坚意义重大,如何高效使用产业扶贫资金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调查发现,这些问题是由产业扶贫资金政策宣传不到位、贫困文化根深蒂固、产业扶贫资金监管机制难以落实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需要从压实责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措并举,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多角度联动,保障监管机制有效落地落实;多方协作,创新建立奖惩机制等方面协同推进,以实现产业扶贫资金的高效使用,助推脱贫攻坚的高质、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8.
乐山市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责任体系明确、兜底政策明晰、基础扶贫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已踏入实质性的联动攻坚帮扶和个别县整体脱贫阶段。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扶贫军令状下扶贫政策失灵问题和扶贫产品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从需求侧+供给侧扶贫思路出发,以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策略,可以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点穴式扶贫,提高乐山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质效。  相似文献   

9.
将绿色发展融入扶贫脱贫工作的全过程和全领域,作为精准的新内涵与新任务,形成绿色精准,这样的精准脱贫才更加具有可待续发展能力。从绿色扶贫脱贫的宏观趋势来看,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五大发展新理念,注重绿色发展都是一种客观趋势。做好绿色扶贫脱贫,必须增强扶贫干部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唤醒贫困群众的绿色财富意识,培育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竞争力,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高度重视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运用。  相似文献   

10.
旅游扶贫是重要的治贫方式。当前,旅游扶贫应体现精准化,才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毕节的旅游扶贫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扶贫精准度不够、开发模式单一、经营水平不高、贫困人口受益机制欠完善等问题不容忽视。深入推进毕节旅游扶贫,应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旅游扶贫精品,走特色发展道路,才能使旅游扶贫更加精准、更具成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村级债务的现状,分析了村级债务的形成原因,推广了莱西市化解村级债务的做法和经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坚持原则,注意把握好重点问题;拓宽思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依靠群众,广泛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建章立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标本兼治,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12.
扶贫精准退出应以帮扶地区和人群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力量作为依据。改变传统经济统计中的"数字经济"倾向,实现经济力的全面提升。改变过度依赖特有稀缺资源的"特色经济",强化帮扶地区作为经济功能元体系中的子系统功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知化经济体系中提高帮扶地区和人口的知识层次及现代化水平,进行必要的市场经济启蒙和管理、科技人才培育。扶贫精准退出一方面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能够用在最有效的地方、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使被帮扶地区和人群获得发展经济的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13.
搞好精准扶贫工作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支撑和有效途径。秦巴山片区作为我国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对秦巴山片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深入调研,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弊端,对于今后构建全国扶贫大格局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以秦巴山片区特殊困难地区S市农村扶贫调研成果为参考,结合S市五年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情况,针对农村扶贫过程中的扶贫对象识别、项目产业选择、资金使用、脱贫成效考核等一系列问题,为农村扶贫工作提出了互联网+智能识别、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等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是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推手。然而,基层协商民主还存在着主体较不明确、内容较模糊、程序较随意、效力约束性较弱等现实问题。主要是因为基层协商民主的规范性体系缺失、法治化水平不高、缺乏合法合规性审查、基层协商的民主与法治存在冲突等原因造成。为此,需要从大力培育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法治意识、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律体系、切实完善基层协商民主程序的法治化、积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律保障机制、妥善均衡基层协商中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冲突等五大方面,全面协同推进,助推基层协商民主有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但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多、贫困成因复杂,脱贫难度较大,任务艰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产业发展、资金整合、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综合着手、多管齐下,形成有效合力。  相似文献   

16.
干部驻村帮扶30多年,成效斐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存在不足。学术界近年来对该主题的关注,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推进而不断深入。既有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微观独立个案调研多,宏观整体性考量较少;在研究学科上,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西方理论运用多,纵横本土的系统性建树较少;在研究主题上,精准帮扶现状考察多,精准帮扶长效机制探索较少。乡村振兴背景下,增强区域人村精准匹配、削减其负效应作用、注重可持续性减贫,有助于完善当前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提升脱贫质量,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7.
生态精准扶贫既是落实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生态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存在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政执法权力运用并不规范、司法监督机制亟需完善、扶贫主体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也是生态精准扶贫实现法治化发展所要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推进生态精准扶贫法治化,需要顶层设计与地方主导相...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国家干预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手段,与农村内部社会结构有着密切关联。村庄内部阶层分化、认知差异与社会关联弱化构成精准扶贫战略转向的结构性背景,同时也构成对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的挑战与考验。从治理层面而言,精准扶贫的深义是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基础上缩小不平等进而达成农村善治,但事实上,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分化的作用存在缩小与扩大双重面向,而且往往因对农村内部社会关系的忽视,即疏于对其内部关系的保护,而导致村庄秩序恶化。因而,精准扶贫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需以对农村社会内部秩序的保护为前提,从而提升农村扶贫成效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残疾人机构照料的发展趋于缓慢,就目前来看城乡残疾人照料仍以残疾人家庭为供给主体。由于残疾照料的专业性和需求差异性等特征以及贫困残疾人的家庭脆弱性,对家庭照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精准扶贫增添了难度。结合现实经验以及我国客观存在的对家庭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家庭长期照料的困境,应通过大力发展居家托养服务和专业机构照料,加强发挥社会工作在社区和专业机构中的专业作用,最终将家庭照料的部分功能转移至社区或社工机构,形成家庭、社区以及社工机构三位一体的精准扶贫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操作与执行中出现了申请贫困对象的资格认定与筛选工作繁重;扶贫项目的审批、运行及资金监管权责不明;各贫困村未制定长期、科学、合理的脱贫计划,村民缺乏致富脱贫的行动理性等问题。应通过重构乡村利益共同体、助扶代际传递贫困户、搭建社会融资平台、构筑社会支持体系等措施来调动国家、组织、个人等力量,为精准化扶贫、理性化致富、系统化脱贫,以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主体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