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非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代理人出面索贿的场合中,代理人超额索贿行为在司法定性上有共同受贿说、单独受贿说、片面共犯说、诈骗说、侵占说、不当得利说等诸多争议。该行为因超出了共同犯罪故意的成立范围而不能成立受贿罪的共犯、因主体不具备特定身份而不能成立单独受贿罪。侵占说、不当得利说因未能准确认定超额部分贿赂的性质、违背制度内涵而难以成立。诈骗说完整地把握了超额索贿行为的实质,符合充分评价原则要求,立足于规范行为的角度上应予采纳。  相似文献   

2.
恶势力犯罪脱胎于原有的流氓罪,带有一定的"流氓行为"色彩。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恶势力犯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犯罪类型,认定恶势力犯罪时应着重考察组织性要求、行为方式要求和行为结果要求。通过将恶势力团伙(集团)与黑社会性质组织具有的组织特征、经济特征、行为特征以及危害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准确地对二者作出区分。对司法实践中认定恶势力犯罪的案件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发现2018年以来认定为恶势力犯罪的案件数量显著增长,而且恶势力犯罪的分解罪名与现有归纳高度一致。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法院对恶势力犯罪的认定不够明确、部分案件中恶势力犯罪认定不当以及恶势力的认定主体错位等若干问题,需要在司法实务中不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作为扫黑除恶三年专项斗争的重点攻克之年,2019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出了办理恶势力刑事案件的四个司法解释,这深刻反映出党和国家对黑恶势力破网打伞的坚定决心。深挖和打击保护伞是铲除黑恶势力的关键所在。掌握国家权力的党政机关干部以及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罔顾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为其发展壮大保驾护航。这不仅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更直接侵犯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应将黑恶势力保护伞范围界定为国家工作人员,正确理解和辨析保护伞须具备的行为特征和对象特征,以及保护伞涉及的相关刑法罪名。  相似文献   

4.
合同诈骗罪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罪。尤其是近几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一犯罪更为猖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合同订立过程中产生了中介人阶层 ,出现了居间合同的形式 ,使得合同关系更显复杂。对于居间人合同诈骗行为的司法认定问题 ,文章认为 ,在诈骗合同① 和居间合同并存的情况下 ,司法人员对合同诈骗罪骗局角色② 的认识不应仅仅局限于过去的诈骗人③ 和被害人一对一的模式 ,因为诈骗人和居间人可能共同实施合同诈骗行为 ,自然居间人就应当纳入刑事责任评价的范畴 ,这样刑法才能更好地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5.
邪教组织犯罪是指行为人组织、利用邪教组织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邪教组织犯罪,必须正确认定邪教组织,把握有关邪教组织犯罪的构成特征,厘清邪教组织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严格区分邪教组织犯罪的此罪与彼罪。  相似文献   

6.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诈骗罪的主观超过要素,是认定诈骗成立必不可少的主观要素。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问题,在准确认定诈骗罪成立中特别重要,认定时应坚持目的与行为同时存在原则、目的与责任同时存在原则准确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为主观超过要素,实务认定方法主要是刑事推定。  相似文献   

7.
由于寻衅滋事罪与其他犯罪在构成要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其行为方式“强拿硬要”与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的手段行为区分并不明显,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对其难以把握,造成了执法上的一定困难。但寻衅滋事罪之“强拿硬要”在主观犯意、客观罪责上与侵财型犯罪存在显著区别,所以,对其进行认定时应当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同时还应考量该行为情节程度上的入罪限制。  相似文献   

8.
9.
“网络推广骗局”是一类披着“合法”民商事外衣的诈骗类犯罪,从犯罪构成要件上看,其本质特征是客观上合同之债设立的欺骗性与主观上非法占有的目的性。由于案件事实本身疑难复杂,且刑法与民法规范在此类案件适用上存在相对冲突,司法机关在其性质认定上存在困难。应当以整体性原则认定欺骗行为,以普通人标准评价欺骗程度,最重要的是以合同履行能力判断非法占有目的,以更好地解决“网络推广骗局”刑事犯罪的司法认定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因托管未成年人在小饭桌受伤害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但司法实践中,对小饭桌经营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将小饭桌认定为一般侵权人、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其他教育机构三种不同意见。由于小饭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特定性,即被托管的是未成年人,基于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基本原则,将小饭桌认定为其他教育机构更为妥当,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认定小饭桌经营者的责任大小时,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的考量要素来综合判断其过错大小,以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份额。  相似文献   

11.
对恶势力犯罪及其认定的研究,当前仍处于发展期,相关规范性文件虽陆续出台,但规定尚不完善,处于不成熟阶段,实践中出现了定恶难,黑恶难以区分的困境。目前,恶势力的独立认定标准,已经出现了三、三、二标准和四特征说,内、外部特征相对明显。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推进,恶势力被赋予了新时代下的新内涵,因此,构建出具体可行的恶势力司法认定模型,细化恶势力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内在边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将恶势力全面纳入量刑规范化建设的改革思路,以统一量刑尺度为目标,能够解决当前,乃至今后涉及恶势力的一系列犯罪案件的量刑不规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论“挪而未用”行为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挪而未用"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问题,存在着"否定说"与"肯定说"之分.本文作者主张"肯定说",认为在"挪"、"用"关系上,应当确立为"用"而"挪"的立场,将"挪"视为该罪客观要件的要素,将"用"作为其主观要件的内容,从而解决在挪用公款及其相关问题上司法认定的诸种难题.当挪用故意与占有目的难以区分时,应当首先推定为"占有",只有被告方做出有力反证并得到印证时,占有目的认定才足以被"挪用"所推翻.  相似文献   

13.
复制发行是最典型的侵犯著作权犯罪行为。然而,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中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摆脱现实地域限制并可在瞬间内完成,对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侵犯以及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具有不可控性,呈现出诸多非典型特征。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行为与发行行为具备有形性特征,需要依托有形物质载体始能确定,但基于刑法独立性地位及其判断的相对性,复制发行应当果断抛弃著作权法对有形性特征的强调,将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品的行为扩大解释为复制发行,将发行限制解释为第一次发行或总发行,以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出现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刑法漏洞,实现刑法体系内部的顺畅协调。  相似文献   

14.
侵占罪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行为人首先是以合法方式持有他人的财物,然后非法将该财物占为己有,拒不退还.对于"合法持有"如何认定,因刑法第270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犯罪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需要分别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自首中“如实供述”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实供述”作为自首成立的实质要件,应适用于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制度。一般自首中“如实供述”没有主观态度的要求,供述时间只能在一审判决前,供述的内容是“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特别自首中“如实供述”的特殊性在于供述内容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司法机关的范围应限于直接办案的司法机关,“其他罪行”宜界定为“不同罪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物权法>对动产和不动产善意取得采取了一体化的处理模式,为准确地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司法实践中应当坚持如下认定标准:即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前提是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之不动产,关键是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时为善意,对价条件是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转让价格,形式要件为受让人办理了权属登记.  相似文献   

17.
可特殊防卫之犯罪范围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确定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可以实行特殊防卫的犯罪范围,对于确保公民防卫权的正确实施并防止防卫权的滥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可实行特殊防卫的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基点,司法中如何认定“行凶”犯罪、“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犯罪和“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范围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操纵证券市场罪的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为了更好地区分合法投资行为与违法操纵行为,本罪中应增加“引诱他人进行证券交易”的目的要件,同时,为解决司法认定的难题,应充分发挥司法推定在认定主观方面的作用,但不宜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相似文献   

19.
对共同犯罪的认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认定;(二)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认定;(三)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认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共同犯罪情形难于认定.本文列举出一些比较常见的但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的共同犯罪情形,并对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治安状况日益恶化,消失多年的黑社会犯罪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2001年,公安部实施了“打黑除恶”的专项行动,但恶势力并未就此销声匿迹。近两年,恶势力犯罪再次成为新闻媒体的高频率用词。但从学术界到司法实务部门,至今没有对“恶势力”的概念达成共识,对其形成的社会基础及防控对策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