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代意义的"国家主义"却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空前的民族危机逐渐明晰,爱国主义思潮也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思潮,随着一次次民族危机的加深,爱国主义促使着中华儿女进行了一次次救亡运动,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爱国运动,爱国主义团结和鼓舞了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探索民族救亡道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代中国社会现实所产生的民族复兴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掣肘、渗透,不断发展。民族复兴思潮一定程度上激发、推动了"中国化"观念的形成,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在"民族"观念的新、旧之辨中继续成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民族解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主义思潮已发展成当时中国诸多社会思潮中最有号召力且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思潮。它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文化选择,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互为表里,并制约着传统法制的现代化变革。守旧救国思潮并不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代表其主流的是变革救国思潮。就发展大势而言,守旧救国思潮不断低落,日趋穷途末路,变革救国思潮日益高涨,不断加速推动着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国家认同所经历的危机、重塑、强化、巩固的历程,正是近代中国由强到弱又重新实现富强,中华民族由盛而衰又重新走向复兴的社会生活在思想观念中的反映。也正是在近代中国国家民族危机中迸发出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强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影响了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他们缺乏远大理想,追求享乐主义,出现价值取向危机。针对目前大学生的现状阐述了培养民族精神路径。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精神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民族精神出现了“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交织并发的现象。前者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社会认同危机,国家认同危机,政府权威认同危机和政治信仰认同危机。后者表现为公民意识的缺失,民族文化主权的部分丧失,社会诚信资源严重匮乏和道德失范。这些危机会侵蚀公民对国家、社会、民族和政府前途的信心,败坏民族的基本素质,消解中华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努力。中国要冲破民族精神危机的藩篱,就要在树立“文化主权”意识的基础上,重新谋划文化安全战略和整合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和公民诚信体系,培育公民意识和新道德规范,重构富有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因此,呈现出新旧思想迅速交替,多种思想庞杂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近代的思想先驱们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过程。即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排斥,到用思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去组合西方文化要素,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全面融合这样一个过程。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8.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民族地区社会思潮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但仍然可以从现实条件出发以理论与实践为两种路径为马克思主义有效引领民族地区社会思潮开辟道路。从理论创新路径着眼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对不同社会思潮加以严格区分以抵制各种消极思想和错误思潮;从实践路径出发必须将解决民族群众的民生问题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联系起来、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融入到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近代以来的哲学文化思潮流派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内部仍可分为不同派别的保守主义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派。这三个流派的形成,一是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二是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背景。这三大派别之间的互动,制约着中国现代哲学史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主线。这一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潮中始终如一的主体,左右着中国人民的思考和行动,最终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0.
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的研究较多。关于复兴思潮兴起缘由,有“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刺激说、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说、“中国民族复兴”话语观念兴起说、历史根据发展说;关于民族复兴思潮内容,涉及中华民族复兴、抗战救亡、民族自信心、文化复兴、教育复兴、农村复兴的问题;另外,还有各党派关于民族复兴观的研究。深化“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的研究,需要把握宏观,细究微观;研究整体,分析个案;借鉴历史,思考现实。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群体,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一支新生社会力量,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最为活跃的阶层。他们以学习法政、军事以及师范类专业为主,力求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以实现挽救民族危亡与振兴中华的愿望。其在宣传民主进步思潮、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促进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推动我国近代化变革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人民围绕着救国救民、求强求富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奋斗。为此,先后出现了洋务思潮、改良思潮和革命思潮等来指导其社会实践活动。每种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有其特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抗与融合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现代民族意识。20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和集团,面对民族危机,纷纷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整合社会力量、进行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军阀统治和连年战祸,加深了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之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进行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都失败了.历史孕育着、呼唤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西方列强铁船火炮的侵略和大量商品及资本的涌入,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渗透。建立于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近代西方文化与建立于长期宗法氏族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激烈碰撞。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挑战。与之同时,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与更新。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挑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的争论。中国传统文化应坚持还是抛弃?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对上述问题的不同态度,形成了此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其中,关于法律文…  相似文献   

16.
钱穆从文化的角度探询现代中国的出路,回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文化危机。他从历史研究入手,对中西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未来命运做了比较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文化教育思想内涵认识的深化,以及中国近代文化教育"采西学"内容的拓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无法避绕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民族主义的动机——挽救民族危亡,拯救百姓于水火——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并且推动马克思主义超越其他社会思潮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从坚定爱国主义、批判大亚细亚主义的立场出发,到提出以民族自决、民族解放为基础的新亚细亚主义,李大钊逐步实现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从民族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宪法的救赎     
近代中国宪法诞生伊始就被赋予拯救民族危机的历史使命,作为宪法核心价值的人权则被搁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价值渐渐走入中国宪法研究视野,宪政和人权得到热情地追捧,宪法的救赎从国家转向了个人。本文将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放在整个近代史的场域中进行检讨,从解读中国近代的独特视角开始,以期发现中国宪法所应发生的转向。宪法的救赎使命—民族国家和个人生存是理解中国宪政史的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信仰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使得他们原以信奉的道德信仰产生危机。直面危机,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青年学子,逐渐摆脱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