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诺  陈玉发 《山西青年》2023,(1):124-126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质量就业是每一个高职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核心诉求。现阶段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就业市场环境不佳、就业能力不足、就业信心不够、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本文以“双高计划”为研究视角,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进行路径提炼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就业视角,以第三方调研机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以及就业质量调查反馈三个方面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及面临的难题,提出了打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针对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基本能力较为欠缺、专业能力不够扎实、求职能力不强的现状,应通过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等途径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卫国 《山西青年》2023,(8):172-17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现实中,高职毕业生存在文凭认可度低,人文素质相对较差和个性心理不稳定等不利因素,就业形势严峻。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做好就业服务、确保政策落实落地,高校应优化服务载体、加强心理干预、完善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同时,企业应转变用人观念,毕业生积极提高自身素养,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X省高职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高职院校应深入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困境,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行为规律及影响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弱势大学生群体就业质量。政府应通过改进就业的公共政策与制度供给,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6.
刘锐 《山西青年》2022,(5):168-170
一直以来,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大都处于被动地位,学历低、经验有限、就业能力也与高校毕业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因素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就必须立足就业市场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经研究与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提高学生就...  相似文献   

7.
李卿语 《山西青年》2023,(9):145-147
高职“1+1+1”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及应用,不仅满足了新时代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高质量培育需求,还为辅导员多元化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机遇。本文概述了高职“1+1+1”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剖析了辅导员在模式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的多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新理念、新技术、新人才三个层面,提出几点有利于提升其应用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如何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提升高职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分析当前国内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阐释全真环境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全真环境学生创业园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立足中国发展需求和本土实践,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针对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体系缺少鲜明特征等问题,基于社会本位、终身教育、以就业创业为目的的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重塑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有针对性地建立人才培养范式,深化人才培养内容改革,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存在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解决高职生就业困难应采取:加大教育调控力度,规范高职教育办学;积极转变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观念;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构建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机制,提倡"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为高职生扩大就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就业实践性教育。  相似文献   

11.
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而毕业生的质量主要是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的。因而,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诉求。本文试从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着手对此展开论述。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利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诉求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互相影响、互为依存: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有直接的、质和量的影响。在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一般为机构、人员、经费)、改进工作方法(如建立“用人大户”、毕业生就业关系挂靠人才市场等)只是治标,仅能…  相似文献   

12.
邱广林  林素真  王江锐 《世纪桥》2012,(23):109-110
摘要: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是搭建教育与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企业与院校沟通的桥梁。本文将通过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的综合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其现状,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调查方式和内容,使其为指导办学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促进教产对接服务,并形成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服务产业升级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任学敏 《山西青年》2023,(9):130-132
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2022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创历史新高。随着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已成为一个常态化问题。在新冠疫情期间,“慢就业”现象更为凸显,部分学生甚至发展成为“懒就业”“不就业”,具体可以细分为优越型、逃避型、准备型。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从个人、社会、学校、家庭不同层面深入剖析了“慢就业”现象,推动“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全过程”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全方位”就业服务质量,打好“三全育人”组合拳,进而削弱“慢就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琼瑶 《山西青年》2022,(22):48-50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就业观念、能力及实践三个层面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高校职业教育强化路径,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参与就业实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他们顺利渡过就业难关,提升就业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褚红素 《湘潮》2013,(1):117-119
就业质量评价重点关注与劳动者个体就业状况相关的内容要素,包括工作质量、社会福利保障、个人成长与就业稳定性。通过抽样跟踪调查上海金融学院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分析217名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从职业内涵的角度剖析用人单位的需求定位;归纳总结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毕业生具有的能力素养、毕业生欠缺的职业素养;从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及高校等层面考察设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就业质量提高的主要思路和途径: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金融职业发展教育阶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张红英 《山西青年》2023,(2):141-143
通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构建“六位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从中高职衔接项目管理、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效的转段升学方案、配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设计衔接课程内容、组织和实施教学六个维度分析了影响因素的内容,以此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准确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要求和创业意向,对于民族高校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背景下,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政府层面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学校层面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层面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相关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要求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观念,面向工业界未来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人才。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加毕业生就业能力,形成国家支持,行业指导,分类实施,校企合作,形式多样模式,实施的领域可以是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培养的标准体系,可以是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学校标准。培养模式为本科3+1模式(学校+企业),主要是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计划,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9.
薛丹 《理论导报》2013,(6):47-48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基于就业质量的理论基础和现状研究,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衡量指标体系,对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和评价分析提供科学合理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管丹 《理论导报》2013,(6):56-57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关乎学校声誉及其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被认为是提高高职办学质量、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校企合作视角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