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惠连 《山西青年》2023,(1):172-174
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探究刻不容缓。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管理不够完善、认识出现偏误、育人渠道受阻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行深入探究,提出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发挥家庭的积极影响和加强社会的支持等策略,以期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党员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述了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党员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现状及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学习、实践修养、文化熏陶等方面,探究了培育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学阶段处于人生关键发展时期,应该在此时注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位学生具备积极心理品质,为其以后更好地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文章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及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表现,进而把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贫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的介入和指导.积极心理学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在主观层面上,要增加贫困研究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在个体层面上,要注重贫困研究生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在群体层面上,要鼓励贫困研究生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5.
李友鸿  程肇基  梁凤华 《求实》2012,(10):77-80
基于对人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力量的关注,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人类共同具有的六种美德及与之相对应的24种个性品质。这些美德及个性品质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广泛存在、广为传承,而且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相吻合,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积极心理学为培养获取公民美德的具体化的个性品质提出了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方法,有利于启发我们探索公民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仇志海 《理论导报》2012,(9):53-54,61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中新兴的一种理念,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培养和挖掘人的发展潜力上,这与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中,一要注重个体主观积极体验,二要关注个体人格特征,三要利用心理暗示力量,构建起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自我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但产生内抑性,影响人的潜能的充分发育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自我教育领域,可以对自我教育进行积极化改造。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自我教育确立了一个"心理—社会"运行机制,强调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产生的心理机制,但它需要在积极机构或组织系统中运行。自我教育应当以积极人格的塑造为目标,并通过积极教育环境中的积极教育实现过程的完善化。  相似文献   

8.
高倩倩 《山西青年》2023,(3):177-180
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基于心理问题模式和价值中立原则开展教学,通过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五个方面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借助混合式教学策略,将线上线下相融合,拓展教学时空,促进教育个性化深度变革,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韧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9.
积极心理学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从"修复创伤"转向"促进幸福",肯定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力量,并认为只有关注人的积极面,才能战胜人的消极面。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问题生"将得到全新的解读,其转化思路也会较传统模式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王茜 《山西青年》2022,(1):193-195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的美国最早出现的,它是当代心理学一股重要力量.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中积极情绪的培养研究,积极的关注个人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终可以让每个人都能达到幸福的彼岸.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4,(1)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扩展,应该从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创建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三个方面来实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向,而且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活力。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推动下,心理弹性研究突破了关注处境不利群体发展的局限,以积极的取向聚焦人的心理发展潜能,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在人类成功应对威胁或逆境,迅速恢复良好状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理论上重新构建了心理弹性结构系统,在应用上走进学校和社区,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并且对公共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积极心理品质不是归一点,也不是离散的变量,是由一系列积极特质组成的,是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人的长处、优点和美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有一定的关联。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课程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并以自然实验法检验教学效果,旨在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更关注那些处于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身上的积极力量,提供了一种以人民自身力量为视角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党范围内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将积极心理学巧妙运用其中,突出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发掘人民群众中的正能量,使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充满信心,推动群众自我完善、敢于改变,善于创新,教育活动的效果将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江芹 《山西青年》2023,(5):193-195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日渐提升。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亟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兴起于20世纪末期的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个体的潜力和内在积极力量的激发,把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作为重要使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重构和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和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状况,运用意义疗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入手,探索大学生焦虑情绪干预方法,以期提升大学生应对焦虑情绪的能力,丰富应对方法.将焦虑治疗目标定位为通过帮助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去探索发现他们自己人类生命的价值观和意义,改变他们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保持他们对于生命价值观和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相似文献   

17.
在感恩意识较低的背景下,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感恩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剖析,具体通过认知、归因、移情、拓延—建构等理论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方面探讨了感恩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新生如何与人相处对其成"人"、成才极其重要。分析目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探寻对策,引导大学新生改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贺小妹 《山西青年》2024,(6):196-19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这些挑战涉及学业、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品质、学术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因素。与此同时,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新兴分支,为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切入点,阐述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看法,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实现真正的心理健康和幸福。  相似文献   

20.
蒙丽媛 《山西青年》2024,(4):184-186
培养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缺乏学习动机的问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关注个体的积极人格特征、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感、个人成长目标规划等方面作为研究的立足点。这些策略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主性和学习投入度,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