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小卉 《群众》2023,(11):29-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着力打造的“1+3”重点功能区之一,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功能,是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支撑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龙川 《当代广西》2006,(22):43-43
建设“生态广西”是建设“四个广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治区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建设“生态广西”,笔者的理解就是要求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所谓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我们讲生态,自然指的是地球生态。地球生态包括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两大系统。陆地生态是一个大的系统,包括了林地、河流、草原、湿地、沙漠、湖泊、农田等多种组成部分,但必须强调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文明形态和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当前,宁波市北仑区正处于更高层次推进“港口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城市与自然融合”的发展新阶段.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对立的观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北仑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积极探索一条在,临港大工业集聚区和世界级港口主港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郝玉宾 《前进》2023,(1):54-5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特征,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特征推进现代化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以来梦寐以求、长期追寻的梦想。在100多年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6.
张云飞 《人民论坛》2022,(22):44-47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些重要论述科学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蓝图,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军 《前沿》2010,(7):179-181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环境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它以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所构成的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生态共同体,在这个生态共同体中,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使自然获得应有的“权利”和道德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环境伦理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容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破了西方文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倡导发展的人民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提升对自然认识的系统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生态文明建设的携手与共。  相似文献   

10.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袁海毅 《创造》2013,(9):28-29
[秦光荣药方] 打造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品牌 针对滇池污染严重的问题,秦光荣提出了新的思路与举措,要求"发挥滇池湖泊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知名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品牌". 秦光荣指出,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具有较大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赋予了昆明无可比拟的优越环境、舒适气候和高原湖光山色.要高起点、高品位、前瞻性地做好环滇池湖滨生态建设规划,使滇池成为城市的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 他指出,要在规划建设上充分发挥滇池"高原明珠"山水资源优势,凸显湖滨生态城市魅力.要坚持"一湖四片"、"一湖四环"的建设思路,加快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要实现对沿滇池区域的高品质开发和最严格的保护,科学规划湖滨旅游观光路线和休闲生活区域,建设湖滨亲水空间,要着力打造"山水相映,城湖交融"的城市空间特色形态,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12.
徐淼 《今日浙江》2013,(19):54-54
李白曾吟“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的美,美在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优势。建设美丽天台,自然要利用美丽山水,发展特色产业,走生态富民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要靠法治来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武俊 《人民政坛》2012,(12):20-20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用专门一章阐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阳 《中国民政》2023,(22):46-47
<正>“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可以发展旅游、康养和其他生态型产业。你们巴马是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很多,这些都是发展生态产业很好的条件。”这是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留下的殷切嘱托。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抓住自治区赋予的“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三大战略定位良好契机,依托自然禀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老年人“养老”变“享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胡锦涛2007年12月1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7.
魏国强 《群众》2017,(18):35-36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苏北地区要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1+3”功能区战略,并把宿迁作为生态经济区试点,强调要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这既进一步明晰了宿迁的发展定位,也为我们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难得机遇。当前,宿迁正围绕“江苏生态大公园”定位,全力推进“两聚一高”、落实“三项任务”,加快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统一战线》2013,(1):11-11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工商联商会执委,株洲新时代输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英说,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中小企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向的指导性理念,也是当前政府要切实考虑的问题。我们不能止于追求产值和利润,政府也不能单独过于追求GDP的数值,而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是新世纪党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又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杨卫军 《前沿》2009,(4):3-6
马克思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他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江泽民的生态观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主要有: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的基本方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江泽民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