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双飞 《世纪桥》2024,(4):96-98
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加强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积极促进劳创融合,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参与主体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融入机制尚不完善、师资建设力度不够和课程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由此,高校应从强化理念创新、优化课程体系、发挥协同效应、培育融合型师资、完善制度体系等方面发力,优化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田菲菲 《山西青年》2021,(11):33-34
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激发着创新创业的热情,尤其是对在校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是多数大学生期待的择业方向,职业教育如何将学校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进而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创业热情的协调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出一条适当的、有实效的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徐栋  喻丹  王琴 《山西青年》2023,(9):148-150
从教育宏观角度来看,师范类大学是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主体,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既具有高校双创教育的共性特点,也具有其个性特征,认清这些特征对构建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前提性作用。通过探索师范类大学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中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有效整合配置资源,形成自我革新、内部循环、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性治理的长效育人机制,建设成符合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特点的师范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并以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等问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将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树立鲜明价值引领等融为一体。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系统推进课程整体内容及规划,紧抓课程内容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课程改革,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来解读,加强教学设计。全面、系统、科学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价值引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和应用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是未来知识创造与科技创新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文章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源起与科学内涵,进而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重点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优化策略,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7.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延安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对当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讲述延安精神,在实践教学中贯彻延安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互融合贯穿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是当今新时代的主旋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积极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以达到创新思维开拓、综合能力提升、就业压力缓解、优秀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实践教育平台,将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郭天鹏 《山西青年》2023,(3):137-13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高校教育之后,就要走向社会,参与工作。在受教育期间,若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或参与创业活动,就能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大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和创业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提高高校的就业率。自双创能力提出之后,国家各级各类高校都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适应能力,通过更新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等的方式,不少高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纵观整个高校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双一流是近年来中国高等院校建设的关键词,但对于欠缺资源条件的地方本科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仍是重点,地方本科高校应明确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思路,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解决工业现场实际复杂工程问题。文章提出基于实践导向的技能型专业社团建设管理思路,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通,探索新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比分析了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教育特征,简要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论述了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内涵特征,并结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学徒制"铁姆肯班"和现代学徒制"宝玛班"试点工作,阐释了现代学徒制的校本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竞争需求,成为了高等教育工作者所探索、研究的问题。在具体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通过对其教育平台的搭建与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的研究,来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以鼓励学生拓宽基础、强化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比分析了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教育特征,简要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论述了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内涵特征,并结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学徒制“铁姆肯班”和现代学徒制“宝玛班”试点工作,阐释了现代学徒制的校本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倡导"创业基于创新,创新面向社区及全球问题"的教育理念,完善组织运行机构,结合专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塑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都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兴睿  杨卓 《山西青年》2022,(21):54-56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在软件技术方面得到了全面快速的提升。我国现阶段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因此如何在未来发展中,将软件技术全面深入制造业的发展,以此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郭璐 《山西青年》2022,(8):101-103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有效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又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着政策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困境,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在借鉴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建立系统性政策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活动要守好渠、种好田。要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依靠校属各单位,紧抓大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及网络教学,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支部、进社团、进社区、进网络;真正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8.
刘鹏 《世纪桥》2016,(10):71-72
2017年全国将有1200万人次同时竞争就业岗位,就业问题持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各地高校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本文通过探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认为二者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并探讨了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若干建议,对于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较大成效,但部分高校在实践中忽视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培育,呈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分析和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变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等功能,讲好大学生身边的创新创业故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构建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明慧 《世纪桥》2024,(5):88-90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性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现阶段,课程思政理念不断深入,通过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从育人耦合性出发,阐述育人目标、育人方法、育人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入剖析现存困境,提出协同育人策略,进一步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